◎ 陈 燕
教学研究既包括学科研究,也包括对人的研究。《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提出:数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要重视学习活动,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和“会思考”。[1]
W学校是一所学生学业基础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有显著差异的学校,最初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运用同样的方式、策略、手段和方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与强校工程结对校——W学校结对帮扶过程中,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精准诊断学情,调整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梳理出一些经验供读者参考。
不管什么样的学业基础,也不管什么学科,总有一部分内容学生是能自己学会的,所以后“茶馆式”教学提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在教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哪些已经懂了,哪些还没懂。教师适当布置预习任务,收集整理反馈的信息,就是了解学情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学生先学情况的初步预判,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关练习的习题,从而达成教学的目标是笔者所期望的。因为后“茶馆式”教学认为学生的“会”与“不会”,不是不同人的不同理解,而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目标。[2]
【案例1】为了学习“数轴”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小学时我们已经学过数轴,还记得如何画数轴吗?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并把数0、2、7、4.5在数轴上表示。
就画数轴这个任务,在W学校学生反馈信息中,笔者整理得到如图1所示的情况。
图1 学生答案汇总
综上所述,学生主要容易出现两种问题:问题一是数轴定义三要素有残缺。如图1中学生甲的问题是单位长度不均和缺少正方向,学生乙的问题是数轴是直线,不是射线或线段,还缺少了原点。上述问题是画数轴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笔者是能够预测到的。问题二是学生会凭借对数轴模糊的记忆完成任务。如图1中学生丙和学生丁的答案已经超出笔者的想象。
在课堂上,笔者将收集到的典型错误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呈现,先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找错误,鼓励学生主动到黑板前把自己认为错误的地方圈出来,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修改,然后请提出修改建议的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最后夯实数轴的概念。为了加深印象,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当堂再画一条数轴,一边画一边说:“一画直线,二取单位长度,三定原点,四标正方向,五查完整性。”把画数轴的步骤分解成五步:一画、二取、三定、四标、五查,方便学生操作和记忆。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画图所需时间差,根据课前收集到的信息,笔者走到班级中对这个知识点学起来最有困难的学生身边,进一步辅导他。
小学阶段学生就学习过数轴,因此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不在画数轴上。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弱,笔者设计了上述“脚手架”,引导学生暴露问题。在以后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需要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学生画数轴的正确率就有了显著提高。
基于两校学生使用同一份数学试卷测试(考查内容为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的检测结果,W学校的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尤其是递等式连续运算时准度不够,速度缓慢,因此笔者相应调整了“脚手架”,示例如下。
【案例2】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调整了“做一做”环节的一组题目,原题如下。
Ⅰ.做一做
(一)化简下列各比
在静教院附校,这一组题目是整体布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能总结出:①化简比的基本方法是什么;②比的前项和后项属于哪种类型的数时,一般使用哪种基本方法;③根据什么标准选择较合适的化简方法。在W学校使用时,笔者将其拆分成以下三组。
Ⅰ.做一做
(一)化简下列各比
Ⅱ.做一做
(一)化简下列各比
Ⅲ.做一做
(一)化简下列各比
第Ⅰ组题目落实化简比的基本方法。学生知道第Ⅰ组题目是比的两种表示方式,化简它们的方法是约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第(1)题不能化简了。笔者启发学生找公因数的方法是什么,将57和76分别分解素因数,会得到什么结论。第Ⅱ组题目落实数学转化思想,思维难度上升了。教师提出问题:这两题比的前项和后项是由分数充当的不是整数充当的,怎么办?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将分数转化为整数;②将比号改为除号,所得的商用比的形式表示。教学进行到此,教学目标已经初步达成。第Ⅲ组题目只需要学生将小数、分数、整数灵活转化,运用化简比的基本方法实现化简。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的第三环节“做一做”题组的六道题目,笔者改变了它们的先后顺序。静教院附校学生走的一大步,W学校学生用三步走完,每走一步都为后一步做了准备。课堂上,学生做题的热情高涨,遇到运算困难的地方,学生主动去观察前面题目计算用的方法,不再轻易放弃。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悄悄地找同伴交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分数以及有理数的运算是六年级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分数的运算为有理数运算打基础,而有理数运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计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仅仅依靠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更何况,一道复杂的计算题,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不同,产生错误的知识点也不同,很难进行统一的讲评纠错。因此,跟进个性化辅导,可以缓解学生错误的累积,增强学习自信心。
班级中总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认真听课,主动完成作业,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行为机械,以致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游水平。只有对其作业重点圈画批注,才能精准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案例3】在练习册“有理数混合运算”部分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
笔者与某学生进行作业批改沟通的整个过程见表1。
看这位学生前三次提交的作业,发现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都是一些小问题:如两个符号连续出现没用括号隔开;还有提醒之后只修改那一处,接下去就不修改了。折射出来的是学生存储知识的短时记忆不强,心理不够成熟,解题习惯不是很好……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笔者在数学课堂上,增设了一个环节——“计算小达人”比赛:周一至周五每天计算3—5题,一周结算,以错题数最少者胜出,每班取前5名优胜者,获得3分加分,这3分可以由学生支配,可加在某次平时测验成绩上(除期中、期末考试外)。学生做题的热情被激发,每天都有学生来查看错题记录表,主动询问教师自己计算出错的原因。
在W学校教学期间,笔者接触到更多的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知识出现盲点和断层,学习没有成就感。因此,笔者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表1 批改作业过程
【案例4】假如你批改到一本作业,学生是这样写的,你会怎么做?
这位学生知道自己没有做完,也知道继续做下去肯定不对,说明在计算过程中,他认真努力地在计算,但是心存纠结、力不从心,以至于没有自信继续做到底了。再看他的运算过程:减法运算是正确的,解题过程写得很完整。题中含有三处乘方运算,其中是对的,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运算方法,问题在于符号不会处理,其他的运算方法也存在问题。如果此时让其独自订正,或许他只能去找同学把正确的解题过程抄写一遍应付交差,这时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帮助,教师手把手、一对一辅导解惑是维系学生与数学亲密关系的纽带。
因此,面对个别学生,笔者讲评作业更多的是采用面批的方式,解决个性问题。后“茶馆式”教学指出:面批的作用不仅在个别化,面批的作用在于交流、对话,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2]根据不同类型学生掌握知识的“火候”,因人而异,先让学生用红笔画出自己认为解错的地方,经教师检查认可后再进行订正。对查找不出错误的学生,再帮助他一起找,引导他寻找问题,找到错误并订正。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019年底,W学校开展了一场以“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为主题的学术季教学研讨活动。W学校的A老师是静教院附校数学实训基地的一名学员,由笔者指导开设了一节“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教学研讨课。在本节课中,评价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在A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师生对话环节:
师:从字母表达式出发,先用语言归纳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独立书写;再翻书,阅读课本的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修改调整。
(停留一段时间)
师:你做了哪些地方修改?为什么需要这样修改?
生1:我缺少主语,所以补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生2:我是这样叙述的“把多项式里的字母与括号外的字母相除”,但是书上的语言更精炼,用的语言是数学术语。
生3:我除完之后就结束了,课本中还有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告诉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通过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把一条法则需要阐述清楚的几个要点都说清了。虽然开课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语言表达不怎么流畅,但是A老师循循善诱,一直在肯定学生:你的自我诊断很正确,补上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对的,法则中一定得出现结果到底是什么;××同学很谦虚,数学术语我们慢慢地跟着课本学……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得发言的学生越来越自信。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渐渐懂得一条数学定义应该含有主语、具体做法、最后结果等要素。A老师真正实现了将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在这节课“练一练1”环节中,学生大胆地递交自己的任务单,A老师展示了一部分学生任务单,任务单上出现了许多整式运算的新问题和老问题,后来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实在太多,于是A老师果断地做出决定:不再不断出示更多学生的错误,决定板演这道题。她转向黑板,完整板书这一道题目的解题过程,再分析哪一步就是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的运用,夯实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使学生知道怎么用新授知识,并检查自己还在哪些已学知识上出现错误。
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们都希望学生能大胆地发言,发言的内容表达流畅清晰,阐述的观点有思维的深度,高质量,然后给学生一个“赞”、一句“你真棒!”但是,教师们所希望的愿景在此刻A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看到,可能最近一段时间也不会看到……A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说过一句话,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学生敢于暴露自己不足的勇气,看似没有评价学生完成该任务的情况,实则是延时评价,是无声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绝对的信任就是靠每天的一举一动积累起来的。
教学应当从关注学生出发,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教学方法都与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相关联。教学对象变了,教学方法必须做相应的改变。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回顾在W学校工作实践,笔者主要得益于以下四点做法:①收集可靠的信息,精准学情分析;②搭建适合的“脚手架”,实现思维提升;③有的放矢的辅导,扫清前进障碍;④形式多样的评价,激发学习热情。在笔者教授的两个班级中,有27.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大胆发表观点,有21.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及时获得同伴的帮助,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有50%的学生说自己的学习热情变高了,课堂参与度也更高了……
在推进强校工程的这些年里,W学校得到静教院附校的大力支持,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对口入学的学生回流率比原来提高了25%。目前,笔者的课正通过强校工程、静教院附校数学实训基地等,辐射到实训基地的每一位学员甚至其他省市的教师。许多教师不再觉得上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即使自己所在的学校相对比较薄弱,自己也有信心尝试,来领略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笔者坚信只要教师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个体的“相异构想”,在对话与合作中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定能达成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绿色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