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重要特色和编撰的重大意义

2020-10-28 16:29史晓辉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5期
关键词:民法典体系法律

今年制定出台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民事法典。習近平总书记对民法典制定的重要意义做了精辟、全面、深刻的阐述,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法典的编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关涉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法慈母般的眼中,每个人就是世界,民法典堪称“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依法治国原则下,国家治理的各种行为都要依法进行。民法与国家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国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将获得极大的改善与提升。因此,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和依靠。

此前我国曾四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最终均未成功颁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国家治理机制与民法典的功能价值不够匹配。有学者以2013年为界对我国的国家治理模式进行划分,此前为“国家管理”而后转型到“国家治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思路和整体发展相联系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科学全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为成功地编纂民法典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撑。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是以法治为基础建立的规范体系和权力运行机制,民法典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使得民法典因时而启,顺势而出,应世而成。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民法典的编纂提出了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二、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一)有力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如何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直在认真回答的崭新课题。针对这一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民法典设置了一系列具体规则,确保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落实与巩固,努力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在维护公有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各方主体的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民法典物权编规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宣示整个物权编维护基本经济制度,着力于促进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例如用益物权体系独具中国特色,一是将农村土地权利“三权分置”法律化,保障“三农”稳定、盘活土地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收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利于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发展。二是增设居住权。针对养老问题,尤其是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亲情关系,在商业养老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用居住权对赡养人的权利予以保护,是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建立财产保护长效机制。枚不胜举的立法事例正是民法典鲜明中国特色的生动体现。

(二)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第一条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编纂宗旨之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民法典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树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维护公序良俗,凝聚了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例如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不仅规定诚实守信为民法基本原则,且将其贯彻在每一编之中。诚信原则不仅适用于交易领域,而且适用于其他所有民事领域。又比如位于婚姻家庭编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鼓励家庭成员之间互助、互爱,尤其提倡敬老爱幼。着重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制度,从法律制度层面进一步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坚持体系化立法,提供统一标准

从实践出发,民法典的编纂解决了立法分散导致的执法、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混乱这一突出问题。“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法律解释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不同司法主体对于法律规定的不同理解,但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裁判,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裁判依据不同。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单行法,立法者强调的重点、观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民法典有机整合了民事单行法,并纳入了司法解释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规则,消除了法律和法律、法律和司法解释之间的不一致之处,司法人员主要应从民法典寻找裁判依据,有利于司法裁判标准的统一。

(四)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大背景,为民法典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民法典的制定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它承继了分别制定、现行有效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并对其进行整理、修订,系统总结了新中国70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经验,更汲取了传承五千年的优秀中华文化。同时,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回应了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所面临的的新挑战、新问题,顺应时代之变、回应时代之问。

加强公民私权保障。一是顺应大数据发展需要,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列入法律保护范围。二是民法典第1032条在中国立法史上首次明确隐私的概念,并引入“私生活安宁”权利,第1033条反面列举了侵害私生活安宁的各种典型行为:如发送垃圾短信、垃圾邮件;拍摄、偷窥他人住宅、私密活动;处理他人私密信息等。

设立绿色原则,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民法典第九条设立了绿色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克服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探寻可持续发展。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

作者简介:史晓辉,1969年11月20日出生,女,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政治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科社理论党史党建,现在锦州市委党校工作。

猜你喜欢
民法典体系法律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聚焦民法典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政治法律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