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昊
【摘 要】目的:探究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以100例急性腹痛患儿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2月,观察患儿临床特点,均实施对应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儿急性腹痛以夏季、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病部位为右下腹、左下腹、右上腹、上腹正中、脐周。所有患者均实施对应治疗,并治愈出院,治疗后疼痛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内科急性腹痛患者在治疗时需结合临床特点给予相应治疗,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小儿内科急性腹痛;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2
小儿急性腹痛为临床常见儿科疾病,可分为内科和外科、肺感染和感染等类型。小儿年龄较小,当发生急性腹痛时伴随剧烈疼痛,且患儿无法用言语表达不适症状,不利于诊断疾病,增加治疗难度[1]。因此,应当重视分析小儿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本文将以100例患儿为对象,探究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100例急性腹痛患儿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2月。所有患儿中,男:女=56:44;年龄为2-9岁,平均为(5.23±1.12)。病程为1-7天,病程平均值为(4.92±1.54)天;症状如下:20例呕吐症状,31例咳嗽,15例发烧,11例便秘,4例皮肤紫癜,7例脓血便,12例果酱样血便。
1.2 方法
结合患儿临床特点实施对症治疗。感染性腹痛患儿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寄生虫腹痛者,首先实施驱虫治疗,再实施对症治疗;粪便堵塞患儿需实施开塞露治疗。另外,若患儿合并肠扭转、肠套叠、阑尾炎等,需实施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临床特点,均实施对应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VAS量表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估,共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越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信息应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为表示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为表示方法,组间比较若差异为P<0.05,表明显著性水平存在。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分析
小儿急性腹痛以夏季、秋季为高发季节,夏季共计56例,占比56.00%,秋季共29例,占比29.00%。发病部位为右下腹、左下腹、右上腹、上腹正中、脐周。如表1所示。
2.2 治疗效果分析
所有患者均实施对应治疗,并治愈出院,治疗后疼痛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 讨论
小儿急诊腹痛诱发因素与生理特点存在相关性,可能因腹外疾病或腹内疾病引发,或者因饮食习惯、气候变化、季节变化等因素引发,小儿抵抗力差,极易发生感染,进而出现肠痉挛、反酸、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因此,小儿急性腹痛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与病因、临床特点相结合,实施对症治疗。急性腹痛患儿在治疗之前,首先应当询问患儿病史,总结与分析患儿体征、临床症状、发病原因等,实施针对性保守治疗,避免随意使用止痛药物治疗,掩盖临床症状,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十分不利[2]。本研究中,选取100例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驱虫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研究结果可见,小儿急性腹痛以夏季、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病部位为右下腹、左下腹、右上腹、上腹正中、脐周。所有患者均实施对应治疗,并治愈出院,治疗后疼痛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急性腹痛的年龄分布特征较为明显,临床特点包括大便次数变化、呕吐、腹痛等,在医师确诊后,实施对症治疗。若患儿脱水不严重,且伴随感染,需实施抗生素治疗,对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并口服补液治疗。若患儿严重脱水,需实施静脉补液治疗;若患儿伴随呕吐现象,应当禁食约6-8小时。小儿急性腹痛在治疗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小儿年龄小,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且脏腑娇嫩,在发生急性腹痛以后,病因复杂多变,因此,医护人员应当与患儿家属密切联系,对病因有效明确,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疾病的治疗[3]。
综上所述,小儿内科急性腹痛患者在治疗时需结合临床特点给予相应治疗,有效緩解疼痛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张丽丽.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J].健康之友,2019,(16):24.
苗巧珍.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初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6):137-138.
左红艳.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5):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