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陈治羽
“以前,我们基本都是在县里上党课,报到和返程都要花不少时间,现在有了乡镇党校,学习更加便捷,内容更接地气,实效性更强,为这样的培训点赞!”近日,参加完镇委党校开展的政务知识集中培训后,宣恩县李家河镇上洞坪村书记郭伟感慨地说。
今年以来,宣恩县按照因地制宜、资源整合、规范节俭、一校多用的原则,以有固定的集中教学场地(能容纳100人以上的培训室)和桌椅讲台等培训教学设施;有投影仪、电脑、话筒、音响等教学设备;有座签摆放、茶水供应、就近食宿等会务服务;有严肃、庄重的教室布置的“四有”标准,大力推进乡镇党校建设,实现了全县9个乡镇党校全覆盖,打通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
整合资源 优化教育培训阵地
“乡镇党校成立以后,村里更多的党员有了进党校课堂的机会,积极性特别高,来参加学习后更是感觉收获满满。”椒园镇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向晓龙介绍,以前教学资源有限,很多农村党员只能通过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方式在村里开展学习。
为了解决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阵地问题,宣恩县委以乡镇党委为主体,依托农村现有的村级“三资”,结合旅游开发、民宿发展、文化挖掘、三产融合、基层治理等村级发展需求,全面整合现有资源,在全县建立了9个乡镇党校、20个党校村级教学点。今年5月底,全县乡镇党校全部挂牌完毕,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乡镇党校进入实质化运转。
此外,该县还建立了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着力破解乡镇党校师资队伍不強的问题。
“我们从全县范围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优秀企业聘请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和基层干部4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并从上级党校(行政学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邀请特聘了专家20余人。”宣恩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乡镇党校的课程可直接从师资库中邀请,共享优质师资资源,实现“点单式”培训。
截至目前,全县9个乡镇立足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村级会议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采用“一校多点、分类培训”模式,已组织开展培训43期2728人次。
因地制宜 实化教育培训内容
晓关侗族乡党委党校安排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一系列政治理论课程,专业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党的科学理论,基层党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此外,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党校让学员走出课堂,到该乡野椒园家风家训传承教育基地,接受廉政教育,亲身感受家风。“这次培训除了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外,还让我们现场感悟忠、孝、廉的浓厚家族文化,在学中悟、悟中思、思中践。”晓关侗族乡黄草坝村党支部书记文继德说。
今年5月以来,晓关侗族乡党委党校利用野椒园村现场教学点,累计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30余场次,覆盖党员群众1500余人次。
各乡镇结合各地特点和优势,打造了不同特点的现场教学点20个,让学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实效性,教育培训内容更加实化。除了把党校建成基层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阵地,有的乡镇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理论学习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上次就听说乡里党校开设了食用菌产业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真正地在基地上上课,对我们这些种植户的吸引力确实很大。”7月2日,椿木营乡党委党校勾腰坝教学点第二期食用菌产业培训班如期开班,从白果坪村驱车而来的返乡创业种菇大户刘幸福,早上八点就开车过来听课,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准备大规模种植赤松茸。
在培训课堂上,专家讲师把学员们带到产业基地上,采取“课堂讲解”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食用菌种植技术进行讲解,展示了通风、洒水、采摘、储存等多个生产环节的注意事项,在香菇大棚和赤松茸田坎上解答学员在培训中遇到的难题。“专家在这手把手地教,确实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没有参加这次培训,我根本没有底气去扩大规模。”刘幸福说。
创新载体 活化教育培训形式
为让乡镇村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常态化,各乡镇党校还依托“钉钉”信息化办公软件,采取网络授课,着力打造网上精品讲座,开展线上网络培训。
今年5月,宣恩县乡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开班,1371名学员通过非接触方式参加了培训。培训依托县委党校授课直播间的钉钉直播平台,组织开展相对集中的“云培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县委党校或乡党委党校集中参训,其他村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线上直播学习,基本实现乡村干部和重点类型驻村干部培训全覆盖。
此外,乡镇党校还创新教学形式,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量。
“这次大家分为六个组,下沉到基层一线调解群众的矛盾纠纷,这是对大家前期学习成效的一次考验……”前段时间,椒园镇党委党校承接了县委年轻干部“壮苗工程”集训班的任务。在开展理论讲授式教学的同时,增设了化解矛盾纠纷、户外拓展训练、重走红军革命路等一系列精品课程,组织学员到基层解决群众问题、增强团结意识、锤炼艰苦奋斗品质,强化学员的实践体验。
该镇党委党校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模拟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着力打造“重温总理走过的路”“覃氏土司文化”等精品实践课程。基地已成为党员干部的交流地和农村党员的“养料池”,自挂牌以来,已开展培训6次,培训人数37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