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在陌生的环境、恶劣的气候面前,党组织是援藏队员们坚强的依靠。一年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第九批湖北援藏干部人才紧紧凝聚,化零为整。队员们在工作上互相促进,生活上互相关爱,用实干精神、实际行动、实在业绩,彰显湖北援藏精神。
“生日快乐!周年快乐!……”
7月15日中午,第一支部的黄辉、黄祥建等几名党员吃了顿简单的午餐。众人举起茶杯,祝福二人生日快乐,同时纪念各自的援藏一周年。
清茶一盏,滋味万千。
这是难忘的一年。他们经历了高寒考验、思乡之苦,甚至是生死时刻,但也收获了暖心的瞬间,“过命的友情”和“可以托付后背的战友”。
正如第一支部书记谭晓亮所说:“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各方各面,但我们不是举目无亲、孤立无靠。”
党组织是坚强的依靠
在第四支部书记陈宇看来,支部最大的力量是“凝聚力”。
作为一个以医疗工作者为主的支部,第四支部有21名成员,其中只有11名正式党员,1名预备党员。
“虽然他们有一些并不是党员,但我们依然想将这个‘白衣集体聚在一起过组织生活。”陈宇在第四支部的旗帜上,印上了所有派出单位的名字。
这让所有支部成员收获了一份参与感和荣誉感。以往只专注于业务工作的张漪,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力量。去年,来自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她,郑重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前不久,她和支部其他3名入党积极分子一道,进入党校培训学习。
“过好团队关,是摆在第一位的。”谭晓亮告诉记者,第一支部由省委组织部、發改委、公安厅、经信厅、统计局等多个省直部门派出干部人才组成,人员构成相对复杂。“但成员之间从没有大声说过话,更没有吵过架,有意见都是当面提。”
今年春节前夕,第一支部决定做一件“暖嫂子心”的事,由书记带着支委进行了一次“家访”,不仅是登门慰问走访,更是感谢家属们在后方的鼎力支持,保证了前线的互相关心帮助。
“在封城之前,我们最远到了谷城,终于把所有同志的家都跑到了。”谭晓亮告诉记者,“从个人来讲,我打心底里感谢支部的这帮同志,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识大体、顾大局。”
“党组织对我们的关心关爱,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正是由于组织暖心,我选择了延期援藏。”第三支部党员、山南市东辉中学校长王与雄在藏工作3年期满后,主动表达了继续援藏的意愿,去年8月正式转入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
队友是“过命的兄弟姐妹”
“我们援藏队员,都是过命的兄弟姐妹。”这是记者在山南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缺氧、干燥、低气压,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对身体健康是极大的考验。在内地不易察觉的小问题,在高原环境影响下,可能诱发严重的后果。
来自省公安厅的博士法医李上勋,就经历了一次惊魂时刻。去年10月13日晚上,他和平时一样在厨房洗菜,突然无征兆地晕了过去。
“当时心率已经爆表,机器都无法读数了。我活了40多岁,第一次感受到那样的紧张和恐惧。”回忆起那一幕,援友兼室友肖应强仍心有余悸。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抢救,李上勋醒了过来。
“你玩什么不好,玩心跳!”病床前,同样来自省公安厅的黄祥建、肖应强先是笑着责怨,紧接一瞬间,三个汉子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肖应强告诉记者,从此自己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照看好身边这位兄弟。晚上,他时不时要看下李上勋的状况,白天,要督促他规律饮食作息,不要太过劳累。在第一支部,但凡谁身体不舒服,成员们自觉排班,轮流送饭。
山南的夏天,一般9点后才完全天黑。空气稀薄,晚上经常憋得人无法入睡。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一般也不便于开展体育活动。比起内地,援藏的日子里,大家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是每一名援藏干部人才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前不久,黄辉买回一台大电视,周末他约上谭晓亮,两人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动画电影《哪吒》。襄阳援藏工作队领队、琼结县委常务副书记陈永涛告诉记者,单调的生活也意味着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周末和夜晚就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学会享受孤独,是每名援藏干部人才的必修课。
党员是牢牢扎根的螺丝钉
“从平原到高原,最难受的是缺氧;从家乡到异乡,最难熬的是孤独;从内地到边陲,最难融的是习惯。”山南市政府副秘书长朱江写道:身为援藏干部,自当志存高远,心向星辰大海、行到山重水复,带着心中信仰,扎稳脚下力量。
选择援藏就是选择付出,选择援藏就是选择磨练——这或许是湖北援藏干部人才共同的信念。
在去年4月成立的山南幸福家园建设管理局,有许世君、戴勇、万江、罗立峰、周乐军等5名湖北援藏队员。因为成立不久,条件相对较差。1年间,罗立峰搬了4次家,住了5个地方。
最让罗立峰难忘的是在第一个住处,和周乐军同住一间。两床相隔一米多,晚上有一个人打鼾,另一个人就无法入睡。加上高原反应的影响,罗立峰经常整晚难以入眠。
尽管如此,幸福局分配宿舍时,分数权重位列第一的罗立峰主动放弃了首选资格。其他4人也不约而同地,把最好的楼层留给了在藏干部,自己搬进了采光较差的楼层。
“如果问我是怎么坚持下来,我就是一天天熬下来的,一天天盯着目标干下来的。” 罗立峰说,我们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事迹,就是努力干好日常的平凡工作。
万江告诉记者,从大年初七到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和身为狱警的爱人见上一面。谈到家人,他的眼里泛起泪花。但谈起工作,他的眼神却格外坚定:“到了这里,我就把自己当做一个战士,不能当逃兵。既然来了,就要当好螺丝钉,牢牢钉在那里。”
“我们没有临时思想,都是把自己当做在藏干部来看待。” 许世君说,为了便于工作和通行,他和几个同事都上了西藏户口,办了西藏身份证。
在山南市公安局,李上勋博士住院5天后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带着3个年轻人,覆盖了整个山南的法医鉴定工作。黄祥建告诉记者,市局近期已在刑侦支队挂牌成立“山南市公安局小组团援藏工作室(博士工作站)”,通过传帮带,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法医人才队伍。
“医疗队员不以自己创造了多少个自治区或者山南第一的新技术、新项目为自豪,而是以让当地医生能独立开展多少个新技术、新项目为骄傲。”党员陈华丽始终记得这句流传在第四支部的一句话。
在第四支部,队员们一年来开展各项手术230余台,全年完成2700名本地妇女的宫颈癌筛查。他们始终坚持“输血”变“造血”,半年内协调16人(次)内地专家学者进藏授课140余场次,指导培训本地人才1000余人(次)。
山南市妇幼保健院书记、院长旦增晋美对这支队伍赞不绝口:“只要有患者,他们都在坚守,给我们西藏的医生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山南群众都非常爱戴、感激他们!”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或许在所有援藏队员们心中,早已写下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