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萍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12月主持学习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注重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阶段的众多科目中,语文是与传统文化结合最紧密的。语文课本中包含许多优秀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传达出优良的民族传统和高尚品德,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学科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塑造”是当前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则将结合实际,总结几点推进策略。
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的展现。汉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与认识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需从引导学生有效识字着手,将汉字演变过程或汉字背后涉及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带领学生轻松学习汉字的同时,帮助其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孝”字,上半部分为“老”字头,而下半部分有个“子”字,可以理解为孩子搀扶老人,老年人上了岁数,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故而需要孩子的照顾。教师可以“孝”字学习为契机,给学生讲述与“孝”相关的典故,让学生明白“孝”实质即子女善待父母的品行及美德,为家庭里晚辈处理和父母长辈关系需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的诠释和展现。这对学生良好品行的树立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又如在汉字“王”的讲解时,可以告知学生“王”原本属于一把斧头的轮廓,因为很早以前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用于展现它的无所不能,所以它的斧口部分则有了“王”字上下的两横。先人们对大斧是非常崇敬的,认为它不仅能够作为劈山开路的工具,同时还能用作征战杀伐的兵器,如果谁能够掌握大斧,那么这个人则有很强大的能力,值得具备至高无上的权力。“王”中间的一横则是大斧的斧柄,故而祖先将大斧视作权力的象征。后来通过长时间的传承与演变,“王”字变成古代隶书与现今楷书书写的样子。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个字结构的详细讲解,并将其与形成来源的相关故事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这一汉字有更牢固的记忆,同时这也是当代学生需了解的传统文化,可助力其感受到古人智慧,领略中国汉字的深层文化底蕴。
经典诵读同样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里相当关键的一环。在语文教材里有大量音韵和谐的古诗词值得诵读。诗人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记录的是其独特经历与特定时代背景,不同读者对古诗词有不同的感悟与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语言韵味无穷,或华丽、明快,或自然、清新,或精练、含蓄,均给人一种独特美感,且诗歌中有大量做人做事的真谛见解,能丰富学生见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观念塑造。可以根据低段学生年龄和知识接受水平,由简到繁地为学生安排诵读内容。如引导并鼓励低段学生诵读简单易懂又好记忆的《悯农》《静夜思》《春曉》《游子吟》等。古诗词作品中蕴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进行经典作品诵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中受到教育,还可以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精髓,养成健康品行。
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于山东青岛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里特别强调:我国应坚定不移地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拓展,依靠教育信息化逐渐拉近城乡、区域间数字差距,确保教育公平得以实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同样重点提道: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其变成语文知识学习的有效载体,使得互联网与电子器材成为师生间实现知识点讲解以及学习的可行工具。这些都为小学语文课堂现代化教学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创新精神同样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唯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挖掘未知的领域,探索未知的事物。在《纸的发明》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造纸术的由来,以及从古迄今的转变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造纸术这一传统技艺的精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被感染与影响,逐渐树立创新精神。同时教师还可借机为学生讲解美国制裁中国中兴、华为的事件,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华为鸿蒙系统发布会的视频,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创新才能在社会上生存,才能在科技行业有一席之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但受到“崇洋媚外”思潮影响,传统文化日益式微,中华传统文化慢慢丢失,不少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扭曲,故而从小学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与教育非常重要。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并非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将学习内容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挖掘与掌握,将其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使知识学习更高效。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同样要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教师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与“文化”相关的活动创设,以备受人们关注的各个传统节日作契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如端午节即将到来时为学生讲解与端午相关的知识(如端午节来历、传统习俗、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屈原生平事迹等),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民俗风情,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俗话说“一方水养一方鱼”。文化于人如同水对鱼,一个国家的文化也是该国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文化的国家也就无法谈民族,谈人群,就像是无水之鱼一般,要想发展绝无可能。传统文化为民族延续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与推动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与文化保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教育势在必行。除了以上几点落实措施外,在后续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总结出更多有力举措,为国家发展输送一批批有能力、有素养、有文化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