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导生成”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2020-10-27 05:51沈为娟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头发体积

沈为娟

“引导”与“生成”两个概念我们分开阐述,引导的主体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干预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生成的主体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即自我建构.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實现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性“生成”的对立统一.引导生成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控能力.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基于“引导生成”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一、引导从生活出发,生成学习兴趣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认为生活就是一门蕴含知识的大课堂,针对未接触过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将生活作为学习的触发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探索性好奇心.

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些物理概念的时候可以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以此作为生活引导,如洗头发这一生活日常,当你在很冷的冬天洗头发,头发还没完全干的时候出门,一会儿你就会发现头发结冰了,接着你回到家的时候发现头发上都是水,如果直接用吹风机吹头,头发上的水不见了,但是你刚回到家头发还结着冰的时候用吹风机吹,你也会发现冰不见了,头发干了.这其中蕴含有四个基本的物理现象,教师应该教导学生主动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变化的方向:第一个头发结冰是由液态到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固”;第二个变化从头发结冰融化了,这叫做“融化”;第三个变化是头发上的水不见了,叫做“蒸发”;第四个现象是头发上的冰不见了,叫做“升华”.接着分析这四个变化的能量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变化过程,发现凝固的过程是由热环境到冷环境的变化,因此是散热的过程;融化是从冷环境到热环境的变化,因此是吸热的过程;蒸发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而且是由水变化成水汽,因此是吸热的;升华是固体的冰吸热直接变为水蒸气.

通过一件事情即可阐明课本上术语化的概念,将抽象变为具体,突破传统物理课堂教师单纯对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自主生成物理学习兴趣.

二、引导问题解决,生成自主探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知识深入思考,从多角度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密度”时,涉及质量与体积的测量,测量过程非常烦琐,导致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测量,严重偏离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们拿取一块厚纸板,现在已知其质量是M,体积是N,接着教师将这个厚纸板从中间对折,用剪刀剪去一半,提出问题:现在厚纸板的质量和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经过讨论回答是1/2M、1/2N,也就是质量和体积都变成了原来的一半.接着对折几次,反复提问问题,询问学生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认为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是成比例的,质量减少的同时体积而在减少,并且减少的倍数是一样的.这样的问题提问方式一方面避免了烦琐复杂的测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引导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思考,自发将新旧知识结合,教师由浅入深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三、引导小组讨论,生成思维习惯

小组讨论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模式,通过思维碰撞、互帮互助的形式引导学生生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物理是一门严谨缜密的学科,与多人一起交流,发现思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及时纠正,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在“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清楚透镜成像的原理、凸透镜成像的五种规律、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在学生大致了解后,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进行组合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相互搭配,在讨论中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同一组内能互相分工、互换角色,最终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演示标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教学生如何观察和获得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增加实验机会,不仅能有效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其探究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完成的,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初中物理是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的入门阶段,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奥秘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探索,生成物理学习的智慧.教师要从引导和生成两个角度出发,以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初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头发体积
我的头发『断了』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头发飘起来了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语文教学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