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冀 由媛丽
(一)气温
海南岛属热带气候,全岛同属湿润区,年均日照时数>2000h,日均温>10℃,年均温22℃~27℃。同时,海南岛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负氧离子丰富。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和“空气长寿素 ”,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代谢,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人体内维生素的形成及贮存,还可使肝、肾、脑、肺等组织的氧化过程加速,并增强其功能。
(二)湿度
海南省四面环海,雨水丰沛,年均降水量约1639 mm,年平均湿度87%,相对湿度大。
(三)空气质量
海南岛PM2.5年均浓度为16μg/m3,远低于全国年均浓度限度35μg/m3,空气质量佳。但因其湿热季长,空气中飘散的霉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相对较高。
(一)慢阻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慢阻肺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随着庞大的吸烟人群及空气污染的日益加重,慢阻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慢阻肺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气促以及活动耐力下降,导致该人群生活质量差,活动耐量低。慢阻肺症状的诱发及加重与气候的转变显著相关,严寒季节、高寒地域发病率高,而温暖季节会有所缓解。此外,机体在短时间内暴露于受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可导致气流阻塞性疾病的发生与加重,且在雾霾天气时,慢阻肺患者的门诊、就诊和住院的人数会明显增加。而慢阻肺每急性加重一次,都会使患者感到极为不适,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还会使患者的肺功能快速降低。即便患者经治疗后,缓解出院,其院外的生活质量仍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更甚者可丧失基本的自理能力。
(二)海南环境因素对慢阻肺的作用
在海南岛居住的慢阻肺患者,其生活质量及活动耐量得到显著的改善。受北方寒冷天气及流感的影響,冬季取暖等措施使空气污染加剧,使得北方地区成为慢阻肺患者真正的“鬼门关”。慢阻肺患者秋冬季到海南后,其生活质量、活动耐量明显高于北方。原因多为:第一,气温和相对湿度适宜;第二,清洁的空气。慢阻肺人群在空气质量更好、相对湿度更高的海南,其咳嗽、咳痰、胸闷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活动耐量改善次之。这与空气质量的指数(AQI指数)降低和相对湿度增大相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发作次数,降低其病死率。
(一)支气管哮喘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措施,因而预防其发作是防治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及发展主要是受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双重作用。在遗传因素基本维持稳定的情形下,环境因素则成为哮喘发病率持续升高的最主要的原因。哮喘作为典型的“气候病”,病情的发作与天气的变化紧密关联,气温渐低,昼夜温差加大,患者极易因感冒风寒致使哮喘频频发作。温差>10℃,相对湿度>80%,易发病;温差<5℃,相对湿度>80%,易发病;温差>10℃,相对湿度<80%,易发病。且温差越大,发病率越高,温差在5~10℃以内,发病率低;气温越低,发病率越高,气温在20~30℃之间,发病率低;相对湿度高,发病率高;温差大,同时相对湿度低,发病率高。此外,高浓度臭氧、PM 10、二氧化硫(SO2)、霉菌及其代谢产物等暴露与支气管哮喘发病危险相关。
(二)支气管哮喘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海南岛居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康复有利有弊,具有个体差异。首先,寒流侵袭与气压改变,均会造成支气管黏膜血流循环障碍、平滑肌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且不易排出。与此同时,严寒天气会造成血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免疫功能也随之下降,更易受到病毒的感染,进而哮喘的发病率更高。而海南岛属热带气候,年均温22℃~27℃,介于20~30℃之间,哮喘发病率低,更有利于支气管哮喘患者远期康复。但海南岛长期湿热,年平均湿度87%,相对湿度大。长期湿热所致大气中霉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较高,极易诱发哮喘发作。因此,海南岛自然环境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康复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一)高血压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据全国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死因,而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至关重要的危险因素。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逐年升高,使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高血压病与气温的改变紧密关联,冬季发病率高,且气温差越大高血压病患病率越高;PM2.5每增加2.4μg/m3,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增加1.4 mmHg和0.9 mmHg(1 mmHg=0.133 kPa );同时,大气中PM 10、二氧化氮、SO2、臭氧等多种污染物与血压密切相关。
(二)海南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病的作用
海南岛居住更有利于血压的调节。相比于北方而言,海南岛常年温差小、温度高,对高血压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全年温差大,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与海南的气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学者通过对候鸟老人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结果表明:在岛疗养6个月以上,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较入岛之前均有所改善。当然,除了气候调节的影响,还包括饮食生活的改变、心理压力的缓解以及规范的药物治疗。总之,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对高龄老人血压和血脂的康复有益。
(一)冠心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冠心病已成为最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与多种原因相关,包括吸烟、肥胖、高血压等。不仅如此,自然环境因素也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密切相关,包括季节变换、大气污染、噪音等。气温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呈显著负相关,心源性死亡在冬季达到高峰,尤其在较寒冷的月份。且20%~40%的致命性及非致命性冠心病发生于冬春季,冠心病的死亡最易发生于每日的低温时间段。此外,大气环境中微小颗粒物的浓度升高,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也随之增长。周围空气中微颗粒浓度每升高10μg/ m3,心血管病死亡率增长0.3%~0.7%,且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危险度的增长只与暴露相关。
(二)海南环境因素对冠心病的作用
在海南島居住更有利于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北方地区的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气温骤降时,降低的气温可直接对心脏产生影响,或通过影响血压进而间接影响心血管功能。且寒冷可直接造成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发作,还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进而使得左室负荷加重从而引起的各种心脏事件。此外,许多血液参数也会随季节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如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等。体内外实验证明:气温降低可使血小板、红细胞血粘度增加,血浆容量减少,这些变化极易造成血栓形成,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疾病。另外,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也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呼吸道感染能加剧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恶化,增加其死亡率。而海南岛四季温热,无显著季节差异,空气质量佳,大大地改善了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海南岛自然环境在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康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在支气管哮喘康复方面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改善自然环境因素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对具有慢阻肺、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及已被明确诊断的人群,应尽量保持周围空气清新,尽早进行有效的干预、指导,以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