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本科空间设计类课程比较:跨学科实践表现

2020-10-27 09:35姚妍华
设计 2020年17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跨学科

姚妍华

摘要:文章首先对比中、英、美三国大学本科建筑学、景观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结构与设置差异,从中发现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跨学科的基本素质。根据世界范围内各学校对建筑学、景观建筑与环境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的官方描述,结合目前中国对本科跨学科的现有研究,文章建议跨学科机制在课程设置中的具体实践需被进一步讨论。因此,通过对比9个空间设计类课程案例,归纳各国及各案例课程特点及其在应对跨学科机制时的具体表现。尤其对清华美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演变进行分析,提出环境设计专业虽然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未能在中国空间设计相关专业中充分体现,这可以成为下一步本科环境设计教育研究的具体方向之一。

关键词:空间设计类课程 跨学科 环境设计 本科课程比较 环境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093-04

一、研究背景

学界对将跨学科机制融入本科阶段教育持积极态度,尤其在借鉴美国本科教育模式基础之上,对跨学科机制下的课程设置、专业、学位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讨论。[1-3]在宏观层面上,跨学科概念在本科教学中的融入对“双一流”、“世界一流本科”、“新工科”等重要教育改革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3-5],同时信息化、工业4.0时代等社会生产模式与机制对跨学科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也将直接对大学人才培养方向产生影响。相比之下,在中、微观层面上,跨学科在具体专业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科跨学科教学研究侧重对总体机制与策略的讨论,研究内容与讨论方式都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模式。本文将通过对中、英、美三国空间设计类本科课程的具体对比——即对三个国家建筑学、景观建筑(风景园林)及环境设计三个专业大学本科课程进行比较,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跨学科机制在本科空间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情况进行讨论。—方面重点关注跨学科机制在课程结构与设置上的具体应用与呈现,并对目前美国本科跨学科教育方法在课程上的体现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考察跨学科概念在空间设计类课程中,尤其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实际植入情况。

二、建筑学、景观建筑、环境设计专业三国情况

(一)学科专业整体结构对比

中国本科專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直接管理、设立,根据2012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建筑(082801)与风景园林(082803)属于0828建筑类,08工学门类下的两个专业;环境设计(130503)属于1305设计学类,13艺术学门类下的专业。环境设计的培养目标中指出,被培养对象需具备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的能力。吲因此,在对英美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判断时,应将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园林设计专业包括在对比项中。“英国高等教育具有高度自治的传统,高校有权自主设立学科专业。”因此,政府不参与对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管理。[7]英国大学教育受剑桥、牛津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影响深远,直至19世纪50年代前后,因工业革命、“新大学运动”等“外界因素”影响,英国大学教育的重心才逐渐向为提高社会发展而设置课程的机制靠拢。[8]目前对英国大学本科专业进行统计的系统有两种,分别为2013年发布的JAC53.O及2020年更新的HECoS。HECos的主要开发目的是为整合与统一各教育类机构提供相关数据的途径,通过构造系统且全面的专业分类体系,使各类机构都能参与到学科专业数据库的组建中,以提高专业整体系统的全面性、高效性及即时性。HECos的推出并不意味JAC53.0所展示的本科专业分类不具权威性,JACS的数据统计由指定机构进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相对稳定且一致的学科目录统计机制。根据本文数据采集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三个国家专业结果,因此本文将采用JAC53.0作为学科结构对比英国方面的数据来源,以确保数据收集来源均来自国家层级的部门、组织与机构。根据JAC53.0显示,建筑属于K建筑、房屋与规划学群的第一层级学科,下属建筑设计理论、室内建筑与建筑技术;景观建筑属于K300景观与花园设计第一层级学科下的二层级学科专业,与建筑一样属于K学群,与之同级的学科专业还包括景观研究与景观设计。从JAC53.0与HECos两个系统中都未查询到以“环境设计”直接命名的专业,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都归类于一层级设计研究的二层级学科,W创意艺术与设计学群中。美国大学专业的管理权归属于州政府,而主要管理机制则“建立在尊重大学自治的基础之上”[9]。与英国类似,美国州政府及联邦州府均不直接参与大学教学与课程制订,仅负责审核与统计工作。CIP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于1980年开发的学科专业统计系统,本文所列举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于CIP-2020,饶燕婷在论文中提到,CIP所界定的美国学科专业与中国的学科专业概念不同,它是“课程与体验的一种结合”,将多种学习体验与序列选择进行有机的整体组织,而非像中国专业,是“一个实体组织”及对应它的一系列软、硬件资源。根据CIP-2020显示,建筑学、环境设计、景观建筑均属于04建筑与相关服务学群的一层级专业;室内设计则是隶属于设计与应用艺术的二层级专业,他们都属于50视觉与表演艺术学群。图1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JAC53.0与CIP-2020将中、英、美三国有关空间设计的专业进行罗列。

根据官方发布及统计的学科专业目录信息,建筑学、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在中国属同层级专业;建筑学在英国,相较其他空间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层级更高,中国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方向在英国专业结构中被归类于K学群,属于景观与花园设计下的二层级专业;在美国,建筑学、景观建筑与环境设计三个专业属同层级,并都归类于建筑与相关服务学群,这与中、英情况不同。可以得出,英、美两国对环境设计及相关专业的认识与中国有所区别,通常仅将室内设计或家具设计列入艺术设计类学科,而景观设计或环境设计被列为建筑相关学科。以国际层面对学科结构的认知背景观察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则环境设计在宏观学群下具有跨学科属性——建筑与艺术设计。同时,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与景观设计在英美两国通常被划分在不同学群中,因此中国环境设计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特点。

(二)大学官方专业描述

根据各校网站官方描述,本文對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设计类专业教学目标进行了梳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建筑学专业“强调建筑、设计建设技术、计算、生态问题与建设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将学生的学习扩展至那些被社会力量推动的建筑、文化、专业与技术的领域,与社会学关系密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景观建筑主要围绕创新与生态调整设计展开。谢菲尔德大学的景观建筑专业为学生规划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联合项目,学科专业将景观建筑定位为基于城市设计理论、规划与实践混合设计技巧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向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或历史学方向发展研究兴趣,以更好地审视当环境发展遇到个人或社会挑战时更完善的设计应对方式。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以培养具有前瞻性景观工程建设能力的专业人士为目的,围绕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森林公园、旅游区以及城市绿色空间等方向展开教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是中国最早对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进行授课的院系,主要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包括对整体环境的关注;美学素养;系统化设计方法与技术。环境设计虽未直接出现在JACS3.0所统计的英国学科专业中,但中国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家具设计方向均包含于英国学科体系。但往往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与景观设计专业所处的院系性质不同,例如以景观建筑为核心的景观设计方向通常归属于建筑类学院,而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则更多出现在艺术设计学院或大学,例如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以及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在美国CIP-2020中虽然包括了环境设计专业,但美国环境设计专业属于建筑学科。伯克利分校的景观建筑学专业所属学院名为环境设计学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Design),但这与中国艺术设计学院体系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不形成同级对比关系。其他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则呈现出高多样性的特点,例如休斯顿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等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都有较大差异。

三、空间设计课程跨学科性

安涛和李艺论述了跨学科教育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性。学科构建是为通过对自然、社会进行分解,从而提高各领域知识获取的效率,而自20世纪后半叶,学科的封闭性被批判为“一种历史错误”,故学科建设与社会结构一样,呈现出“再一体化”特征。”“依据上述官网获取相关资料,空间设计教育的跨学科性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内部的跨学科性,即建筑学、景观建筑、环境设计等一系列与空间设计有关的学科、专业之间所存在的跨学科性与知识共享,它体现在建筑学院与艺术设计学院中专业的互动与联通。如将中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作为环境设计的核心专业方向,会发现跨学科性在英、美国家的环境设计专业结构中体现尤为明显,景观设计与室内、家具设计通常被归类于不同院系;外部跨学科性,即与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政治学等空间设计外部学科的跨学科性。Garip与Garip提出现代环境结构呈现出多维化以及需求多样化的基本现象,和各领域的设计框架正在不断扩大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交叉学科的过渡与合作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建筑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跟随了这样的规律,[11]一些大学的空间设计类专业正在将跨学科概念融入基础教学框架,例如通过设计工坊(design studio)、跨专业通识课以及合作设计项目课程等方式,在教学实践层面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内部跨学科。

空间设计类学科外部跨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学习、科研等在研究生阶段更为普遍,相比之下,本科学习阶段的跨学科性多体现在具体设计项目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以及选修课过程中。美国现代大学生的核心学习成果之一就包括了跨学科学习与研究的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整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与技术不断累积过程中将产生诸多矛盾,“跨学科成为应对知识增长和填补学科空白的必然选择”。因此,跨学科研究与实践能力在本科教育中进行普及的现象可以被广泛借鉴,建筑学、景观建筑、环境设计专业的跨学科基本性质已被多位学者证实,但在具体实施和应用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通过总结得出,首先,因为设计方法论研究的特殊性,即设计实践便是知识生产与研究过程本身,[12]设计学的跨学科性将同时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过程中。第二,一定程度的外部跨学科内容应在本科学习阶段被加入教学框架,为学生增加跨学科学习机遇至关重要。第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效,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诺贝尔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成果占获奖比例的66.7%,而对于设计学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统计却不常见,或是说,设计研究的方法论“对于中国建筑教育来讲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设计方法论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相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建立有效的跨学科研究框架相对困难。因此,论述空间设计类专业在面临社会生产需求、科研学术创新、方法论框架搭建等矛盾时,需要从较为微观的层面对具体跨学科介入教学体系方法进行讨论。以解决目前学者们对建筑学、景观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提出的一些问题。

四、研究方法

研究将参考课程比较研究方法,[13]首先对比较对象的内容与定义进行梳理,从中找寻关联特征,并设定对比项目、类别与主要项。在研究中,对比项目为中、英、美三国中所选取的大学本科课程案例;类别根据课程性质分为基础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实践、拓展知识、社会实践与写作五类,其中拓展知识类课程最具跨学科知识代表性;对比主要项为拓展知识类课程所指向的专业课程跨学科性质与实践情况。同时,在对比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三个国家教育机制差异,本研究将美国专业案例中所设置的非专业主修课程均归类于知识拓展课程,但不排除学生在自主选择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知识拓展类课程定义依据包括:非主修课程;与空间设计直接关系较薄弱或与其他学科关联性更强的课程;学生自选课程,三种情况。

(一)案例选取原则

专业课程案例的选取关注其在本国、国际以及行业的影响力与发展历史。与中国环境设计专业进行对比的英美案例选取将主要侧重室内设计或室内建筑专业。基于此,采样专业最终被确立为:中国,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北京林业大学(后简称北林)风景园林专业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简称清华美院)环境设计专业;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后简称巴特莱特)、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建筑专业以及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后简称伦艺)室内设计专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观建筑专业以及罗德岛设计学院室内建筑专业(后简称罗德岛)。

(二)资料来源

通过学校官方网站获取的本科课程结构与内容大纲资料均为2019-2021年数据。数据包括了本科3年或4年中,每年级的课程名称以及对课程的简要叙述或介绍。其中,巴特莱特、清华美院、东南大学、北林课程信息的确立也参考了对毕业生访谈的结论。此外,清华美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历史课程资料来源于相关系史文献。[14]

五、空间设计类课程对比

图2中显示案例大学9个专业本科阶段不同类型课程占比对比。最外圈至最内圈依次代表大学一年级至本科最后学年中、美为四年制,英国三年制。首先,清华美院与罗德岛设置的设计基础课程比例高于伦艺,其中罗德岛在知识拓展类课程的设置上更为积极,知识拓展类课程贯穿大学本科的四年学习,且占较高比例。而环境设计虽对跨学科知识需求大,但对应的知识拓展课程比例较低。总体而言,清华美院本科课程设置最为全面,伦艺及罗德岛均在课程安排上有所侧重,前者对设计实践课程更为关注。第二,三所院校景观建筑学专业课程的分布特征区别明显。北林的设计基础与设计实践两类课程比例高于另外两所学院。伯克利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在9个专业案例中最高,同时设计基础课程比例最低。伯克利与谢菲尔德相比北林在本科初期设置了更高比例的专业理论与历史课程。最后,建筑学案例中,三所院校均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了设计基础课程。东南大学较其他两所院校设立了更高比例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但相较其他两所学校的设计实践课程比例较低。东南大学和麻省理工建筑学专业均设置了有限比例的知识拓展类课程,巴特莱特在三年大学本科建筑设计教育中嫌少直接设置跨学科课程,但在访谈中得知,设计项目多样且涉猎范围较广泛,在学生进行设计自命题过程中,对跨学科知识的应用量较大。因此,巴特莱特虽未直接设立跨学科课程,但跨学科知识可以在实践中被应用及验证。

(一)跨学科课程设置比较

首先,中国东南大学建筑学、北林风景园林以及清华美院环境设计的课程结构特点(图3)体现出对设计基础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普遍重视。相比之下,其他两国案例对某一类课程有较为明显的偏好,伯克利景观建筑设置了高比例选修课,巴特莱特教学以设计实践项目为核心展开。清华美院社会实践类课程在整体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北林风景园林设计实践课程较其他两个专业占比更大,连续性更强。而东南大学在专业理论及历史课程的安排占比较大且更为密集。北林及清华美院与美国各专业案例的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差距较大,所设与跨学科相关的知识拓展课程比例低,两国建筑学案例拓展知识课程比例差距较小。(图4)根据实际教学、学习经验,在以专业设计实践为主题展开的教学过程中,跨学科知识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融入整体知识框架。因此,例如清华美院、巴特莱特和伦艺本科课程设置结构中虽未直接涉及过多知识拓展类课程,但并不否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与设计实践课程进行跨学科知识的获取。

(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课程发展比较

与建筑学、景观建筑不同,环境设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有学科,英美国家中的空间设计专业很难与之对应[15][16],与环境设计相关的室内设计、景观建筑、景观设计等专业在英美国家都有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且学科发展都依托于建筑学知识框架展开,[16]而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在中国是环境设计下的三个专业方向。[15]宋立民等人认为因2012年教育部进行的学科目录调整,迫使环境设计在当代的“新定位”和“专业边界”需要被尽快确立,以缓解专业方向的争议、从业深造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以及研究内涵与教学系统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1982至今清华美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变化较为明显,而特色生产实践被延续至今。2019与1982、1994年相比减少了特定专项设计基础课程,更强调对综合设计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大量增加专业理论相关课程使专业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同时将跨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理论知识框架中,例如行为与心理与人体工程学两门课程。专业设计课也进行了大幅调整,设计教学内容从较为具体、有针对性转变为更具开放性、灵活性。生产实践方面也加入了外国访学环节,但保留了家具生产流程全参与的实践活动。(图5)从课程演变中可以看出环境设计专业正逐渐向跨学科专业转变,同时也保留了学科专业传统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在课程体量、尺度与多样性增加的同时,专业课程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具有特色,但在中国国内却未能充分发挥其特点。

结语

文章通过对中英美三国9所院校的建筑学、景观建筑(风景园林)与环境设计本科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对比梳理了各课程案例特点以及跨学科在各课程中的具体实践情况。在具体的课程对比中发现,中国选取的课程案例显示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课程总量高于英、美国家相关专业课程案例。此外,从英美学科专业课程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对跨学科知识传授及獲取的两种途径。第一,美国案例中表现出通过将大量拓展知识类课程、非专业选修课等直接安排在课表内的特点,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性地获取跨学科知识;英国课程案例中显示出以设计课题作为核心的特征,在课题设计内容的设置上较为松散,但通过较高频率的设计辅导、工坊,规范设计流程、增强辩证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兴趣自主吸收、研习、获取跨学科知识。最后,清华美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演变符合社会需求及教育政策改革要求,同时保留了实践教学传统。通过上文与英美国家学科专业结构对比得出,中国环境设计专业中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的三个专业的共存现象,体现出了跨学科的基础素质,但同时也造成专业定位的困难。这种矛盾使环境设计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设计类专业具有独特性,而如何使这种独特性回归中国内部是下一步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所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晓报.独立与组合: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基本模式[J] 外国教育研究,2017 44 (03):3-15

[2]锅德红.柳晓颖.美国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的进展与借鉴[J]当代教育科学,2020 (1):83-86

[3]王焰新.跨学科教育:我国大学创建一流本科教学的必由之路:以环境类本科教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 (06):17-24

[4]黄维本科立人本科立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6 (8):1-6

[5]古天龙.魏银霞.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地方高效建设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8 (02):32-25

[6]中火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7]蒋家琼.李思瑾21世纪以来英国高等理科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与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3 (06):57-62

[8]何毅.现代本科教育与英国古典大学传统[J]教育与考试,2013 (6):84-89

[9]饶燕婷.美国高校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8 (11):69-77

[10]安濤.李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与跨学科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5,266 (06):09-14

[11] Garip,B,和Garip,E,Addressing envinmmental design in interior architecture education:Reflections on theinterior design studio,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2012 51:927 989

[12]程婧如.萨姆雅.各比设计研究与建筑城市注意——跨学科知识生产与实践[J]新建筑,2017,05: 141-143

[13]吴坚.哈弗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6 (02):28-33

[1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从室内装饰到环境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建系60周年(1957-2017)》

[15]宋立民.于历战.李朝阳.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脉络与学科建设[J]装饰,2019,317 (09):22-25

[16]胡澜紫月.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基础教学的探索与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设置及调整机制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8 (11):69-77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六足园生态实验室:儿童跨学科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指导高中生跨学科学习的探索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