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邪理论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2020-10-27 09:31施继玲冮顺奎杨瑞宇冯春丽王晓颖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体检

施继玲 冮顺奎 杨瑞宇 冯春丽 王晓颖

摘要:近年来,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学模式已经逐步向以维护健康为核心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体检成为疾病的预警与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伏邪理论作为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揭示了疾病的病因及病变规律,为疾病早期筛查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检查出潜藏于人体的“伏而未发”的病邪,是一种具有疾病早期筛查作用,将中医致病因素客观化可视化的有效体检手段。

关键词:伏邪;红外热成像;体检

中图分类号:R445H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9-0016-03

伏邪,顾名思义,伏者,藏也,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及病邪潜伏体内引起或尚未引起疾病的一种病理状态[1],归结于中医学的病因范畴。伏邪致病具有病邪潜伏,逾期而发,隐匿起病的特点,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手段往往难以发现疾病早期的病邪,不利于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将逐步向以维护健康为核心的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2]。从传统的治疗疾病逐步向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过度。在这样的一种需求下,健康体检作为疾病早期筛查的有效手段,在近2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理化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体检中,但是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体检中常用的理化手段只能检测到“已病”,无法发现伏而未发的病邪。近年来,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技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延伸了中医四诊的视角,红外热成像被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早期发现伏邪提供了客观化、可视化的依据,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1 伏邪的理论基础

伏邪理论源远流长,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历经汉晋唐宋时期的发展,张仲景首先立伏气一说,并将伏邪理论应用于具体的诊治方法中,为后世伏邪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明末吴又可首次提出了伏邪概念[4]。其包含了两个方面[5],一是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一是病理状态,如痰湿、瘀血、结石、水饮等,既有有形邪气,也包含了无形之虚邪。人体在某种条件下(如夏季极热、冬季极寒等)感受了某种病邪,而这种病邪潜伏、隐藏在体内的某些部位,慢慢改变着人的内在体质,等到一定时期、遇到一定的外界环境时,人体就非常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从现代医学的研究角度来看,如免疫学,可以将伏邪类比为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造成连锁性的免疫反应,在人体内产生免疫物质堆积及其他物质的改变,从而形成的局部的潜伏性病灶[6]。再如亚健康人群,该类人群所表现的“无器质性病变”但出现“不适”的感受,就是疾病的伏邪,在机体尚无外在体征或是理化改变的时期,病邪已经潜伏在机体。此阶段对疾病的发生發展及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阶段。如果未能早期查明伏邪所伏藏之地,不能及时处理伏邪,那么伏邪状态最终会发展至疾病状态。

2 伏邪理论与健康体检的相关性

2.1 伏邪理论是健康体检的理论基础 《瘦吟医赘》中说:“识得伏气,方不至见病治病,能握机于病象之先也。”提示伏邪未发,也有迹可查,为诊察伏而未发的病邪指明了方向。伏邪,既可以是风寒署湿燥火六淫邪气,也可以是痰湿、水饮、结石、瘀血等病理产物,往往伏而后发。基于伏邪的特点及致病机理,早期发现所潜伏的病邪,可以为疾病的早治疗早干预提供更有利的时机。

2.2 健康体检是发现伏邪的重要手段,红外热成像技术是现代体检技术的进一步延伸 目前,健康体检项目繁多,常规的生化检测、免疫检测、超声检查、X线、CT、MRI等检查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体检中,如通过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通过乙肝病毒学检测,可以发现乙肝病毒携带的情况,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可以发现微小的肺结节,通过超声可以测量腹水、结石、血管斑块等。疾病的形成,一般要经历细胞组织温度变化、脏腑功能失调、脏腑结构性(器质性)破坏三个阶段[7],结构影像技术如CT、MRI、超声检查技术只能发现第三个阶段的问题,即有形的伏邪如水饮、结石、免疫复合物等病理产物,不能识别处于第一二阶段的温度变化、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这两个阶段也是疾病预防的最关键时期。

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中医基础研究、治未病、健康体检等领域。该技术可以通过采集体表温度的变化,计算出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的红外热辐射差,以此判断体内代谢或血流异常、病灶的位置及范围[8],能够在机体只有功能障碍,尚没有明显组织结构异常的情况下,通过温度变化及差值,发现潜在隐患[7],“潜在隐患”即所伏之邪。同时,红外热成像技术也是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结合中医体质,将中医病邪因素如寒、湿、火、瘀血等可视化、客观化。

早期预警:有研究发现[9]高血压前期受检者头面部平均温度显著低于高血压病组,高于健康志愿者组;高血压前期受检者心前区平均温度显著低于高血压病组,高于健康志愿者组。提示高血压前期人群与健康志愿者、高血压病人群红外热成像图像特征有显著差异。为高血压前期的早期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周亚妮等[10]将受检者乳腺超声与乳腺钼靶 X 线检查结果对应的红外热像数学差值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乳腺区域的红外热像数学均值与不同乳腺疾病存在相关性,其中乳腺癌的红外热像数学均值最高,正常乳腺红外热像数学均值最低,认为红外热像数学均值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在一定程度上比乳腺超声更敏感。

体质判断:红外热成像技术已经开始介入中医体质的研究,李红娟认为[7]体质实质是人体不同的能量代谢状态,其将9种体质通过身体局部温度,可以将不同阴虚质、湿热质、特禀质属于阳脏人,代谢旺盛,产热多,身体局部温度高,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等属于阴脏人,能量代谢慢,产热低,身体局部区域温度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健康正常阳虚体质者具有与健康正常非阳虚体质者相同的代谢热值规律,这属于健康人的普遍规律,而阳虚质人群的 TTM 结果在头面和四肢区位热量低于非阳虚质人群[11]这可以辅助体质的客观化诊断。周洁等[12]观察了40例亚健康人群的红外热成像资料,发现阳虚质三焦红外热图呈现“上热下寒”特点,阳虚质亚健康人群早期即表现出以胸腹区腧穴低温区的“寒性”特征而背俞穴常表现为代偿性温度增高,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以客观反映经络脏腑虚实,为中医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从传统的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转变,健康体检成为人们选择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開展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体检的内涵,从检查“已病”延伸到“伏而未发”的“未病”,从而筛检与辨识需要进行干预的高危未病人群或病前状态人群,达到定向预防的目标,是一种具有疾病早期筛查作用,将中医致病因素客观化可视化的有效体检手段。

参考文献:

[1]冯春丽,冮顺奎,蒋秋明.伏邪早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环球中医药[J],2019,12(1):73-74.

[2]李灿东,赵文,魏佳,等.基于治未病的疾病风险预警[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256-5258.

[3]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J].中医杂志,2016,57(3):189-192.

[4]武丽鸿,董立均.试论伏邪学说[J].光明中医,2008,10(23):1439-1440.

[5]冮顺奎,李雷,侯敏.伏邪理论与临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50.

[6]魏岩.伏邪及其在内伤杂病中的临床意义初探[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10):9987.

[7]孙涛,李红娟,宋炜熙.亚健康红外热成像测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8]张冀东,何清湖,孙涛,等.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9):3202-3206.

[9]刘伟.基于中医整体观探讨高血压前期血瘀质红外热成像特征[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10]周娅妮,周晓玲,等.红外热像数学均值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J].红外,2019,40(2):30-35.

[11].郑霞,刘奕,李启佳,等.TTM对60例正常人阳虚质的评价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5-19.

[12].周洁,朱佳玲,张欣悦,等.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三焦及相关经穴温度的红外热图[J].广东医学,2017,38(11):1654-1656.

(收稿日期:2020-05-06)

猜你喜欢
体检
健康管理中心财务管理方法浅谈
给衣服“体检”
2015国家审计报告出炉 年度“体检”十大问题聚焦
口腔健康注重牙齿“体检”
室内污染触目惊心 新房最好先“体检”
从肚脐到锁骨,中国网民忙“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