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腊梅 张馨心
摘 要: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实事背景,以“非典”疫情为案例开展分析,针对当前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跟踪审计中可能出现的审计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完善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应急危机管理体系,促进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物资;跟踪审计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7-011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39.63 文献标志码:A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重大突发事件中贪污腐败、重复投入、挤占挪用等导致国家救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社会现实问题,做好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监督工作已成为重大的政治责任[1]。审计署制定的《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项将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应急物资的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方式,被运用于重大突发事件中,例如“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围绕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物资跟踪审计中如何有效管理应急物资、合理分配国家应急资源等问题展开分析,力求完善国家应急物资审计管理体系。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杨时展(1990)指出,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审计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政府通过分配社会公共资源来满足社会公众利益,然而其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与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目标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资源配置差异频繁滋生产生逆向选择的风险问题。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无论是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还是社会人士筹集募捐的物资,要通过“审计的手”达到公开、透明,这与受托经济责任的本质存在内在的契合关系。
高仁全(2008)[3]指出,审计的“修补”与“清除”免疫系统功能在针对应急救灾物资的审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审计的监督职能,能够有效提高政府部门的法律意识,从其自身减少外界因素导致的错误行为。免疫系统论完全可以用审计的四大功能加以解释,即保护、清除、修补和预警。因此,针对应急物资的审计,应当以保护与预警为前提,辅之以清除与修补,同时以组建一支廉洁高效的队伍为条件,防止出现侵蚀应急物资的行为。
2.1 审计独立性受到制约
首先,由于审计部门主要针对国家机关以及社会公共资金进行审计和监督,而审计署的主要审计资金来源于国家财产。这种利益的制衡很可能导致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出现中饱私囊、上下級目标不统一等现象。
其次,在跟踪审计的实际运用中,其监督权和管理权可能存在界限模糊的情况。例如在汶川地震审计阶段,灾后重建项目中合同的签订、物资工程计价等多项建设部门的职责都是审计部门在接管操作[4]。
2.2 跟踪审计的绩效评价体系指标不健全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审计来说,其绩效评价的项目纷繁复杂。就目前来说,国内仍然没有一套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来支撑现有的制度建设。而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是顺利开展跟踪审计工作的制度依据,关系到审计单位能否提出有效的审计意见,是对经济活动合理性与客观性作出正确评价的有力证据。尤其当突发事件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后,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人们更加需要透明度来满足获取信息的需求。
2.3 重大突发事件跟踪审计风险较高
基于审计风险模型理论,一方面,重大突发事件跟踪审计的对象较为复杂,涉及到来源广泛、资金链庞大、项目繁多、审计地点不集中等诸多特殊审计弊端。另一方面,检查风险大多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例如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及执行有效性。应急监督制度不健全、审计证据收集困难、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存在疏漏等原因,导致审计风险加大。因此,只有降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3 “非典”疫情应急物资跟踪审计的案例分析
2003年3月底,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逐渐步入白热化,审计无疑担负起了“非典”专项资金、应急物资以及基建工程管理物资审计等多项重任。由于审计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程序不够完善,使其在物资审计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例如审计介入时间靠后、审计程序与方式的不适应及审计资源储备不充足、应用不及时等[5]。但同时,审计署也作出了方案调整。
3.1 摸清物资底数
了解、掌握应急物资的来源情况以及拨付物资的数量状况。应急物资来源主要为政府拨付、单位自筹以及社会捐赠等。在登记、汇总的基础上,对其拨付、应用、管理、分配的数据进行统计,主要表现为是否专款专用,例如政府拨款应及时上报上级核对,确保资金入账管理准确且有效。
3.2 摸清物资分配情况
以抽查和普遍审计的双重手段实施审计程序。首先,针对重点抽查的项目进行审计,例如对政府拨付款及社会捐款,检查手续是否齐全、所相关的票据是否完备等。其次,在制订分配计划的基础上,摸清物资的分配投向与分配数量,以分配的质与量对分配过程进行权衡。
3.3 摸清物资的使用效益情况
审计人员可以在资源配备良好、防护措施完善的前提下,深入到疫情第一线及人民群众中去,以参与者的身份验证物资使用效益。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并作出正确引导,争取第一时间将问题披露于社会大众,采取措施弥补疏漏,进而保证物资能够用在对抗疫情的“刀刃”上[6]。
4 加强应急物资跟踪审计的对策
4.1 加强应急物资跟踪审计的独立性
首先,审计人员应当明确管理权与监督权的界限,力求做到只监督、不管理,切忌越界等有失审计职能的行为。如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及时上报被审计单位,建议其进行整改。切忌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也绝不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7]。
其次,审计人员应当谨言慎行,树立高度的风险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客观的审视态度,绝不主动接受有损审计独立性的任何行为。
4.2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绩效审计的体系建设
4.2.1 提高应急物资筹集环节效率
首先,审计的工作重心应当立足于以下方面:受捐赠单位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接收捐赠款项;应急物资的接收渠道是否畅通无阻;应急物资的专项资金是否存在开设银行进行及时承接;接收到的应急物资是否账实相符、质量是否符合捐赠标准等[8]。
其次,在指标建设上,从政府筹资能力、财政专项款贡献率、社会物资捐赠率及筹集渠道等多个指标进行判断,通过财政款项贡献率直观地看到专项资金的筹集在应急物资筹集总量中的价值比例,并从单元或多元的角度对筹资渠道进行选择性分析。
4.2.2 重视应急物资分配环节的合理性
分配环节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物资分配是否合理,分配是否及时,在分配过程中有无滞留、腐坏、严重耗损的情况等。在指标建设上,通过建立应急物资款项到位率判断物资实际分配的效率高低,同时辅之应急物资周转速率对物资的周转效率进行直观判断。在分配标准上,据情况提出选择性指标,并对此进行公示,以示监督。
4.2.3 增加应急物资使用、管理环节的经济性和透明性
使用、管理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当着眼于以下方面:物资使用是否到位,物资是否真正用于一线救治,物资采购时价格与质量是否符合标准,采购清单能否做到公开透明,是否存在采购人员克扣资金等情况。
在物资管理上应当注重以下方面:是否遵循了成本效益的原则,是否具备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是否高效等。在指标建设上,使用环节应当通过建立应急物资政府采购差异率、质量合格率判断采购环节物资的成本效益。同时借助民意調查的形式对使用效率进行统计分析,判断物资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9]。
4.3 加强突发事件跟踪审计的信息沟通机制建设
首先,审计组之间信息的收集、加工、运用、传输能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着跟踪审计的效果。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配合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10-11]。
其次,信息沟通需要上传下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审计责任人到实际执行人,都应当做到目标一致、行动统一,形成整个团队队伍在审计战线中的统一性。部门间的协作配合需要建设和完善沟通机制,以机制为平台,建立审计程序的“绿色通道”,进而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审计署. 审计署部署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监督[EB/OL].[2020-02-07].
http://www.audit.gov.cn/n4/n19/c136810/content.html.
[2]翟曲.受托责任学说:不断丰富的思想宝藏[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2):93-95.
[3]高仁全.抗震救灾款物审计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具体实践[J].中国审计,2008(22):39-41.
[4]冯选选.地震救灾款物与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7:55.
[5]李拥军,任乃青.“非典”带给审计的启示[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2):28-30.
[6]郭长生,冯营利.抗击“非典”,审计跟上[J].中州审计,2003(7):9.
[7]毕秀玲,于晓静,杨静静.公共危机审计理论框架探析[J].财会通讯,2012(25):86-88.
[8]姚成.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改进研究[J].财会通讯,2018(4):66-69.
[9]吕文波.新形势下应急物资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176-177.
[10]杨晨辉.应急物资审计的若干建议——以汶川地震救灾物资的审计为例[J].现代商业,2008(21):157.
[11]张颖.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物资跟踪审计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编辑: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