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数字化馆藏探析

2020-10-27 13:53:24王学深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华人新加坡数字化

王学深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8)

1 引言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是该校大学特色图书馆之一,坐落在肯特岗校区中央图书馆五、六两层,以收藏中文类文史哲类图书为主,其60余万册的中文藏书量在中国之外的世界大学图书馆中居于领先地位。这些中文资源馆藏主要分为四大类别,包括典藏珍本、新加坡华人报刊、馆藏族谱与文集、以及其他类中文图书资源,其中不乏二战前新加坡华文报刊、中文线装古籍、四库系列丛书等这样有特色的馆藏。截至目前,中文图书馆已经将馆藏进行数字化整理,这项工程既增进了读者对新加坡中文图书馆的了解,也为学人做进一步利用、研究提供信息帮助。本文通过对中文图书馆线上展览、数字华文报刊和在地华人文集、族谱的探析,全面介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数字化馆藏模式,以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进程有所助益,并通过“数字化”的桥梁,推动中新学界的良性互动。

2 数字化线上展览馆

顾名思义,线上展览就是将原来线下展览搬到线上,既便于参观者浏览、访问,也扩大了受众量。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的线上展览共有21种,包括“华人新山资料展”“馆藏珍本展览”“新加坡华人庙宇素描展”“钟声远播——新加坡华社先贤与教育”“新加坡华族地方戏展”“百年回眸:新加坡与辛亥革命”“峥嵘岁月:林义顺的生平与贡献”“饶宗颐纪念书展”等。这些展览的特色是立足于新加坡华人社群,强调华人在新加坡的发展历史,融合文学、历史、宗教、戏剧等内容,以不断增强在地华人族群认同。这些展览大致可归纳为三类:新加坡在地华人的发展史、历史人物展与馆藏古籍珍本。

2.1 新加坡在地华人发展的有关展览

在这一类展览中,“华人新山资料展”“新加坡华族地方戏展”与“新加坡华人庙宇展”是典型代表。19上半叶世纪华人移民不断涌入新加坡、新山等地,使得这一地区人口激增。据宋旺相的统计,新加坡全岛人数从开埠初期1823年的10683人,增长到1901年的228555人,增长多达20倍,相应的华人占人口比率也攀升到72%左右[1],并逐渐形成福建、广东、海南、潮汕、客家等五大族群。中文图书馆通过“华人新山资料展”意图展现出19世纪华人移民的概貌,并按照华人会馆、华人商会、华文学校、文学作品以及学术研究五部分予以展示。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新加坡本岛移民五大华人族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各自的地方戏,并结合新加坡本土特色,逐渐扎根地方,成为了维系华人族群与侨乡心理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新加坡华人重要文化元素。这些在地华人地方戏主要包括了琼剧、粤剧、福建戏、潮剧、京剧等几大主要剧种。其中,潮剧社团南华儒乐社作为至今仍然活跃于舞台的剧社,是此中代表,它在传承华人文化和进行中新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留剧目包括“三驸马”“玉鸳鸯”“御前脉案”“颠倒乾坤”“画龙点睛”等。

除了华人移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戏剧流传外,宗教也构成了在地华人社群认同与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中文图书馆的线上展览中,“东南亚庙宇展”同样立足于新马华人宗教传统,展示新加坡当地著名的佛教、道教寺庙,如凤山寺、天福宫、洛阳大伯公宫、双林寺等。在此基础上,线上展览还扩充展览了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文莱、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寺庙。例如,马来西亚的天后宫大观、吉兰丹德教会紫灵阁,泰国的海南林氏宗祠、印尼泗水弘毅佛院、缅甸旅缅晋江公会城隍庙,以及越南名蓝古寺等。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何自力教授作为新加坡本土华人,十分留意对新加坡在地华人寺庙和其他族群的庙宇研究,并通过素描在地华人庙宇169幅画作,涵盖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以展现在地华人族群认同心理和对华族文化保护的重视。

2.2 新加坡历史人物展

在这一组线上展览中,集中强调了新加坡华人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学者,包括林义顺(1879-1963)、陈武烈(1874-1934)、陈育崧(1903-1984),以及和新加坡渊源颇深的著名学者饶宗颐(1917-2018)等。林义顺作为最著名的新加坡华人之一,他早年随父亲从潮州下南洋,来到新加坡。由于其父在他8岁时去世,由外祖父张理抚养成人。林义顺以橡胶起家,至1911年建立了通美号。他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柔佛州拥有大片橡胶园,成就了其一生的事业[2]。在有关林义顺的《峥嵘岁月:林义顺的生平与贡献》展中,详细介绍了林义顺作为“黄梨大王”在种植业上所享有的成功,以及他的教育、事业、生活和对新加坡社会的贡献等几部分。他不仅同著名的华侨陈嘉庚(1874-1961)一同创建了华侨中学,捐资地方医院,还数次访问大陆,拜访过孙中山、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等人。实际上,作为对新加坡发展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林义顺不仅通过捐款等方式为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担任华人社团的一系列职务,以发挥他的影响力。至今,新加坡北部的义顺地区,就是以林义顺的名字命名的,以彰显他对当地社会的贡献。

陈武烈作为峨山陈氏族人,其家族在新加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陈武烈是同盟会会员,不仅跟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事业,而且也格外重视新加坡在地华人社群建设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年他领导修建天福宫,被誉为“年少英才”,其后还参与创办了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道南学校等,至今这些学校仍被视为新加坡当地重点学校。陈育崧作为活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厦门等地的文史专家,在南洋享有盛誉。他不仅创设南洋书局,推动《南洋学报》创办,并积极投身于南洋学研究之中,将个人藏书悉数捐献给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为新马华人文化发展贡献力量,以期提升新加坡在地华人“对中华文化与历史的认知”。[3]

饶宗颐作为海内外著名的文史大家,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他在1968-1973年间曾受聘出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主任。饶先生学术兴趣广泛,对上古史、敦煌学、甲骨、艺术史、考古、方志等领域均有涉猎,被称为“当代国学大师”。澳门大学杨斌教授的新著《上座传经事已微——饶宗颐新加坡大学执教考》就对饶宗颐下南洋出掌新加坡大学的起止时间、动因和职衔做出考证[4]。在中文图书馆线上展览部分,集中于展示饶宗颐著述、编纂的敦煌学、考古学、甲骨学、史学、金石学等作品,并选择了一些饶宗颐在不同领域颇具代表性研究著作,例如《古史之断代与编年》《敦煌汉简编年考证》《甲骨文通检》《潮州志》等。中文图书馆这一展览,既展示了饶宗颐先生治学的丰硕成果和新加坡在地学术研究繁荣的面貌,又是对饶宗颐先生的一种缅怀与纪念。

2.3 中文图书馆馆藏珍本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有近15万册中文线装古籍的收藏量,主要分属古代文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典籍等门类。在中文图书馆六层的展示区,陈列有珍本古籍展览。为了便于读者了解馆藏的珍本资源,中文图书馆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藏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并以在线展览的形式进行展示、介绍。在中文图书馆馆藏的珍本中,以明清刊本居多,也有元刊本和日本刊本等中文线装古籍。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如元刊麻沙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书13行,每行23字,字行间有红色圈点,卷一有收藏印共7枚,显示出该版本的流传历史。

明刻本古籍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明初抄本《史记》、明嘉靖刊本《唐文粹》、明万历刊本《静观室三苏文选》、明万历刊本《倪云林先生诗集》、明万历刊本《世说新语》、明万历刊本《本草纲目图》、明万历刊本《皇明疏钞》、明崇祯刊本《历代名臣奏议》。在清刻本中,集中在康熙年间的刊本,代表版本有清康熙刊本《佩文斋咏物诗选》、清康熙刊本《御定历代赋汇》、清康熙刊本《元诗选》、清康熙刊本《钦定佩文斋书画谱》、清康熙刊本《皇清百名家诗选》,以及日本贞享二年刊本《杜律集解》等。

3 新加坡华文报刊数字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藏的新加坡战前华文报刊主要有9种(详见下表),包括《叻报》《星报》《天南新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总汇新报》《星洲晨报》《振南日报》《新国民日报》。这些报刊都已数字化,可以在网上查看报刊原文,这对于研究新加坡历史与社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史料作用。

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藏二战前中文报刊

以上这些报刊的数字化,使得研究学者更容易获取历史资料,对学术研究会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以《叻报》为例,详细记载了清末史事在新加坡的传播历程,是见证清末、民国初年中国和新加坡历史的重要文字载体。例如,中文图书馆藏《叻报》第4978号,日期是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十日,公元1898年6月28号,这天《叻报》的头版收录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的上谕,即光绪帝进行“戊戌维新”的《明定国是诏》。通过《叻报》的传播报道,使得南洋的新马华人了解到清末“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具体措施,而围绕于此在这一时期的报刊中,多有对于变法、维新的观点与主张。不久,在《叻报》第5085号,日期是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八日,公元1898年10月3日这一期头版头条,又全文恭录了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以光绪帝名义,恭请太后“垂帘训政”的上谕。可以说,《叻报》记录和见证了清末“戊戌维新”的全过程,在将新闻传递给海外华人的同时,也成为了还原历史的重要资料。

又如,《总汇新报》作为立宪派的舆论报和以宣扬革命立场的《中兴日报》发生过激烈的论战,可以视为《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南洋翻版,对于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对海外华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立宪派和革命派围绕革命可行性进行辩论。按照学者尹瑶的研究,这场论战持续四年有余,又以1908年6月29号第一版“刊登徐勤《论革命不能行于今日》与中兴报对垒,论战进入高潮”。[7]在立宪派掌控的《总会新报》的第一版“论说”部分,每版均有秉持立宪,反对革命的政论文章,如在《论革命不能行于今日》一文中,作者认为革命理论与行为“小之责扰乱海外之人心,大之则妨害祖国之治安”[8],表达出鲜明的反对立场。在8月13日的“论说”部分,作者又以《国会与乱党之关系》为题,提出速开国会才是“今日救亡之策”,并相应提出“国会既开,斯立宪政治确立;国会既开,而于乱党敛财之术大生阻力;国会既开,而政治改良”[9]的三点主张,鼓吹立宪政治。

作为回应,《中兴日报》同样在第二版,开辟“论说”栏目,一些革命派主张者在报刊中提出自身观点,并反驳立宪派言论。例如,在1908年9月4日的“论说”中,汪精卫(1883-1944)发表了《革命之决心》的文章,强调革命的目的是要联合全国同胞以颠覆异族政府,并提出了“此身一日生存于世,则革命之事一日可以已”[10]的口号。同时,该版还发表题为《诽谤革命者之末路》的文章,开篇即将矛头直指《总汇新报》,言及“总汇报前日之言,怯战之苦况也。昨日之言,则穷途末路,其窘可怜”[11],并针对《总汇新报》的十三点言论做了一一驳斥。

在《天南新报》中,除了传统的上谕、京报抄录外,还特别开设“闽粤述闻”的版面,专门报道大陆福建和广东新闻,聚焦社会、经济方方面面,以是强调新加坡华人移民同侨乡的联系与认同,满足新加坡在地华人对于桑梓的关注、关怀与思念之情。例如,1905年4月1日在一篇题为《波臣为虐》的文章中报道了漳州地方立春以来降水十余日不休,“以致溪流骤涨,东乡各社田园麦穗尚未成粒,多倍淹坏,农者蹙眉又胜”[12],展现了对家乡灾情的关注。又如,在同一版中还会关注宗祠建设、民俗奇闻、闽粤督抚近况等内容。在1905年4月7日的一篇名为《建宗祠》的报道中,叙述了福建泉州金门黄氏在各社皆有宗祠,而唯独浦中没有的状况。恰逢族人黄成真自南洋返乡,因此让黄成真联络海外黄氏族人捐资,与金门各乡黄氏族人不论捐资多少,一同兴建宗祠的报道[13]。这一报道凸显了新加坡华人移民与闽粤侨乡宗族联系,和归属认同,宗祠的兴建成为了维系与凝聚海内外族人的重要纽带。

在中文报刊之外,一些新加坡本土期刊的数字化,如《平民教育》《福建会馆教育丛刊》《友声》《华侨经济》,也使得深入研究新加坡早期教育、文化、经济等历史发展成为可能。综上所述,中文图书馆将二战前中文报刊和期刊的数字化,不仅有利于今人对于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的追索,也对还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加坡当地华人生活点滴的面貌具有重要作用。

4 文集、族谱的数字化

文集与族谱的数字化主要是将族谱、文集搬到网上,一定程度减轻了田野调查和实地抄录的繁重工作,并聚焦到文人个体或某一宗族之中,对于建构还原家族史或从事地方史研究颇有增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将馆藏的一份《峨山陈氏族谱》数字化,就是便于学者对于陈氏宗族研究的代表。这份族谱首尾共79页,为陈氏第十八世孙陈水源修,第十九世孙陈咸温于清同治十年(1871)撰写。族谱开篇追溯了陈氏家族从原籍福建省泉州府,迁居漳州府属海澄县的经过[14]。随后族谱从第3-7页,以十三世祖陈国华为始祖,采用“家庭树”式的排列,分支派记述,这显然有别于传统族谱的排列方法。从第8页始,《峨山陈氏族谱》又回归传统编纂、记述方式,从十三世祖横排依次书写,下记至陈氏第二十一代。《峨山陈氏族谱》男性和女性子女均入族谱,对于有诰命封赠的祖妣和神主牌状况会有较为详细记述,不记载男性子孙科举功名状况,但是对于族内获得封赠和爵位的名人会予以详细标注。例如,在十七世陈笃生(谱名陈卓生,1798-1850)下记载“特授英国实叻甲爵”[15]。又如,在陈金钟(1829-1892)页眉处并列记载了大清、英国和日本三国给予的封赠功名,分别是“重恩诰授中宪大夫,诰封资政大夫,赏戴花翎,尽先补用”,“大英国钦命新加坡甲政”和“大日本国钦赐三等宝星”。[16]《峨山陈氏族谱》的数字化有利于学者进一步讨论陈氏家族谱系与联姻情况,对受近代西方影响形成的新编纂方式如“家庭树”谱系和男女均入族谱的现象予以更深入的解析[17],并为全面梳理陈氏支派关系,了解陈氏知名族人如陈笃生、陈金钟、陈齐贤、陈武烈等人的情况提供可能。

中文图书馆除了族谱外,还将与新加坡关系密切的文人著述文集、诗集数字化以便于研究与保存。这些数字化的文集包括李西浪所著《劫灰集》,邱菽园著《新出千字文》《菽园诗集》《啸虹生诗钞》,张永福著《觚园诗集》,瑞于法师著《瑞于上人诗集》等。以李西浪(1898-1972)《劫灰集》为例,该文集保存精良,全集共39页,每页字10行,由香港永发印务有限公司承印出版。封面有“光汉”字样,以示作者为“光汉斋”主之意。首页由书法家俞龙孙(1895-1991)题写“劫灰集”三字,左下署名龙孙,并钤印两枚,一枚为“龙孙”,另一枚为“俞”。

在之后的诗文中,李西浪更多描写日军入侵新加坡空袭、占领时的低落心情,展现出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以及日军暴行。例如,在一首描述空袭的诗中作者写道:“饱听隆隆炮弹声,彷徨徒自困愁城。当头闪电长天擎,震耳狂雷彻夜鸣。蹇匿空壕人有恨,伏居巨厦弹无情。即今惨切偷生日,梦醒更阑胆尚惊”[19]。在另一首诗文中,李西浪同样描述了在除夕守岁之夜,日军空袭的场景,以及当地百姓尸骨遍野的惨状,诗文道“千家野哭可怜宵,沉魄浮魂不可招。黑漆一楼人守岁,红光满树鸟离巢。伤心有泪重沾臆,裹腹无粮更束腰。忍看明朝增马齿,更堪弹雨尚潇潇”[20]。这些诗文的记述,展现出作者当时的忧国忧民的心境,以及日军入侵时的真实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除此之外,通过与李西浪相互唱和的诗文,我们也可还原在战时前后新加坡当地的士人文化圈。据不完全统计,在《劫灰集》中同李西浪相互唱和者有徐傅霖、沈逸史、李铁民、傅无闷、胡浪漫、林邦玲、郑光汉、徐悲鸿、王道明、林晓钟、张丹农、俞龙孙、沈从文、半禅居士、李家耀、二山居士等人,其中以沈逸史13次,郑光汉12次,李铁民10次为多,展现出李西浪个人的“朋友圈”。甚至在李西浪和李铁民之间发生口角之争后,也要以诗词唱和的形式表达缓和之情。李西浪自述在1944年“冬至后三日,庽楼小酌,醉后忽与铁民左舌剑之争。因步其冬至日,郑斋饮后一字韵以赠”[21],在这首缓和诗的开篇就有“好花不能红百日,好友始终当如一”[22]之句,以表达李西浪对友人的歉意。

以上中文图书馆将个人著述的诗文集和族谱的数字化,有利于学者更为便捷地收集新加坡在地文人相关史料,实现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这种做法,一方面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以提供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减少了对原本古籍、文集的反复利用与损害,便于文史资源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

5 其他类数字化资源

除了上文已经述及的线上展览,中文报刊、期刊,文人诗集和族谱等数字化资源之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依托中文系、地理系等科研机构,在新加坡建国50周年之际,将新加坡历史上的华人会馆数据化,并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制图,便于学人研究利用。该数据化地图以华人会馆作为主要研究据点,以福建、广东、客家、海南、潮州等主要族群为研究对象,既包含血缘会馆信息,也包含地缘会馆信息,线上数据化搜索系统名称为“新加坡华人宗乡之情”。

在这个数字化系统中,共收录新加坡华人会馆信息378家,时间上线是1822年客家人创立的惠州会馆,时间下线延至2015年孔子后裔联谊会。在这些会馆中,以地缘作为会馆属性的共156家,占会馆总数的41.3%,其中隶属潮州的会馆18家,三江会馆7家,福建会馆35家,海南会馆22家,客家会馆17家,粤语会馆32家,其余地域零散分布25家。这些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新加坡华人族群的侨源分布状态,也为进一步研究新加坡华人移民史和社群建设提供帮助。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进一步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合作,由丁荷生(Kenneth Dean)教授牵头建成《新加坡先贤数据库》[23],共收录了1819-2019年200余名8代新加坡名人传记和个人关系网络,包括闽、潮、粤、客家、琼、三江和无籍贯可考者共7类族群,并依次以红色、蓝色、棕色、紫色、橙色、绿色和灰色作为人物关系图例对应。更具特色的是,数据库建设团队将新加坡人物关系做成动态关系图彼此联结,点击人名后可以查看传主的生平、史料来源、人物关系,对于建构还原新加坡早期人物关系图谱和华人精英社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关于二十世纪新加坡华文教育的资料中文图书馆数字化工程也完成率较高,涵盖了私塾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女校教育)、大学教育等阶段。在小学阶段共收录华文学校19所,以1903年创设的养正学堂最早,中学收录四所,大学阶段以南洋大学数据为最详实。其他中文图书馆数字化的资源还包括展览会、运动会、宗教团体、社团特刊等。

6 结语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方式,如办线上展览、数字报刊、族谱和数据库建设等方法,促进了读者对于中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了解,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同时又增强了学界对于图书馆藏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工作,减少了对古籍的破坏,也为中新学界进一步交流、沟通架起了一座“数字化”桥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也在探索馆藏资源数据化的道路,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着手将古籍拓片等进行数据化”[24],而通过借鉴、学习域外大学图书馆先进的数字化工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增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更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学人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促进文化交流起到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华人新加坡数字化
何为“华人”?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58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