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靳 迪,吕宪玉,缴富斌,李玉龙,陈亚东,罗 军
1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警卫局 卫生保健处,北京 100017 ;2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健康体检中心,北京 100853 ;3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 第三门诊部,北京 100039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肌少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1-3]。早期筛查并开展针对性防治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相关的疾病负担尤为重要[4]。肥胖与骨质疏松和肌少症的相关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5-7]。调查发现北京地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超重、肥胖以及中心型肥胖流行水平远高于全国一般水平[8]。本研究拟利用解放军总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北京地区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骨密度和握力的相关性,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健康体检中心2018 - 2019 年北京部分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资料1 026 份。一般情况见后述表1。入组标准:1) 年龄≥18 岁;2) 没有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服用影响肌肉功能的药物或患有影响肢体活动的疾病。
2 相关指标及定义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体质量(kg)/ 身高(m)2计算。将BMI 分为二类:BMI <24.0 kg/m2为体质量正常,BMI ≥24.0 kg/m2为超重。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waist circumstance,WC) ≥90 cm, 女 性WC ≥85 cm。根据BMI 和WC 是否正常,将研究对象肥胖状况分为4类:BMI正常(BMI<24.0 kg/m2)、WC正常(男性WC <90 cm 或女性WC <85 cm) 为非肥胖组,BMI 异常(BMI ≥24.0 kg/m2)、WC 正常( 男性WC <90 cm 或女性WC <85 cm) 为外周型肥胖组,BMI 正常(BMI <24.0 kg/m2)、WC 异 常( 男 性WC ≥90 cm或女性WC ≥85 cm) 为中心性肥胖组,BMI 异常(BMI ≥24.0 kg/m2)、WC 异 常( 男 性WC ≥90 cm或女性WC ≥85 cm) 为中心合并外周型肥胖。
3 骨密度及握力测量 采用全身双光能X 线骨密度仪(prodigyadvance,LUNAR,美国) 测量股骨颈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记录T 值和Z 值。采用握力器(CAMRY EH101 型数字握力计,广东) 测量握力,研究对象每只手测量3 次,记录最大的握力值纳入分析。
4 分析指标 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况分布,超重与骨密度及握力的相关性,不同肥胖类型骨密度与握力的分布。
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d(IQR)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非参数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采用例数( 率)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此外,采用Pearson 检验计算相关系数。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Tab.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rticipants
1 一般情况 共纳入1 026 例体检对象,其中男性537 例,占52.3%。平均年龄(50.06±15.34) 岁,40 ~ 69 岁占全部人群的58.7%。体检人群骨密度T值和Z 值中位数分别为-1.03 和-0.51。具体信息见表1。
2 研究对象超重肥胖分布 1 026 例超重率54.6%,其中男性为65.5%,女性为42.5%。37.8%伴有中心型肥胖,其中男性高于女性(47.9%vs26.8%,P<0.001)。42.8% BMI 和WC 均处于正常水平,35.3% BMI 和WC 异常,男性人群异常的比例高于女性。BMI 正常、WC 异常者比例较低,仅为2.5%。BMI 异常、WC 正常者为19.4%。见表2。
3 超重肥胖指标与骨密度及握力的相关性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BMI 和WC 与骨密度T 值、Z 值无相关性(P>0.05)。BMI 和WC 均与握力呈正相关(P<0.05),BMI 与握力的相关系数为0.437,WC 与握力的相关系数为0.501。见表3。部分呈现显著相关的指标对应的相关数据散点图见图1( 为使图片美观,1 026 例样本资料数据合并为200 个数据层级后进行相关分析)。
4 不同类型人群骨密度及握力的比较 以BMI 为分类标准,相对于体质量正常者,肥胖者的握力较高(P<0.05),但二者骨密度T、Z 值无显著差异。以WC 为标准,中心型肥胖者握力较低、骨密度T值较低(P<0.05),Z 值与WC 正常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相对于BMI 和WC 均正常组,BMI 正常但WC 异常组即仅中心型肥胖者,其握力和骨密度值均较低(P<0.05)。见表4。
表2 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况分布Tab. 2 Obe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n, %)
表3 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指标与骨密度及握力的相关性Tab. 3 Correlation between BMD and grip strength with obesity index
本研究利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健康体检中心1 026 名北京地区研究对象的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居民的骨密度及握力的分布,并探讨了不同肥胖类型与骨密度及握力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该人群握力测量值平均值为32.90 kg,骨密度测量值T 值和Z 值分别为-1.03 和-0.51,男性握力和骨密度测量值均高于女性。BMI 和WC均与握力呈正相关。相对于体质量正常者,体质量异常者的握力较高、骨密度T 值较低,骨密度Z 值相差不大。此外,中心型肥胖者握力最低,且骨密度值也最低。
图 1 BMI 和WC 与握力指标的相关数据散点图Fig. 1 Scatter plot of BMI, WC with grip strength
表4 不同肥胖类型下骨密度与握力的分布Tab. 4 Distribution of BMD and grip strength in different obesity types
骨密度是衡量骨质疏松的重要检测指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防治中[9-10]。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较多,肥胖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近年来是研究的热点之一[5-7]。本研究分别分析了超重/ 肥胖、中心型肥胖、BMI 和WC 交叉分类的不同肥胖状态下,骨密度测量值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肥胖类型,仅WC 异常的中心型肥胖者,其骨密度测量值最差,即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最高。这与既往研究的结果一致。基于银川市50 岁以上女性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全身肥胖,腹部肥胖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骨密度逐渐下降[10]。基于中国脊柱和髋状态研究1 394 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综合了身高、体质量指数、WC 的身体形态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OR 为1.72(95% CI :1.28 ~ 2.64),高于单纯使用体质量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OR=0.95,95% CI :0.91 ~ 0.99)[11]。
握力是反映骨骼肌强度的主要指标,因其简便、易操作、重复性好而用于评估肌肉强度、预测营养状况[12],近年来逐渐作为肌少症的诊断标准之一。且多项研究显示,握力与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生存率等紧密相关[13-14]。研究证实低握力、低肌肉量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12,15]。本研究结果显示,BMI 和WC 均与握力呈正相关,但相对于其他三组,BMI 正常但WC异常组即仅有中心型肥胖者,其握力最低。基于2010 年上海市国民体质检测的数据结果显示,腰臀比与握力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0.316 和-0.172[16]。基于江阴市223 名老年人群的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面积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416,且随着内脏脂肪面积的升高,老年人肌少症越严重[17]。研究发现:仅考虑BMI,而不考虑肌肉质量,会产生“肥胖悖论”:即BMI 越大,生存周期越长[18]。虽然BMI 可简单、快速估计肥胖,但不能忽视肌肉质量和功能的评估。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对象来自于同一家医院,结果的外推性受限。其次,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对于肥胖类型与骨密度及握力的因果推断受限,需要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证据支持。第三,骨密度和握力测量值为体检日当天检测,不能排除药物、精神等因素带来的波动。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健康体检中心1 026 名研究对象的调查数据,提供了不同肥胖类型与骨密度及握力的关联情况。结果表明,BMI 正常但WC 异常的中心型肥胖者,握力和骨密度均较差。这提示临床医务人员需重视该类人群的骨密度下降和肌力下降等问题,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后续骨质疏松及肌少症等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