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勇 王静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呼吸二病区 贵州 遵义 563003)
呼吸内科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具有学科知识广泛、疾病种类多、诊治方法及手段复杂等特点[1],且临床医师任务较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重要的教育部分,是培养高水平临床医生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临床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以往在呼吸内科临床规培医生带教中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等不足[2],因此带教质量不高。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及程序,能够结合循证证据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促进疾病的管理。本文对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促进呼吸内科临床规培医生带教质量的提升。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将本院2017 级在呼吸内科轮转的规培医生100 名随机分为两组。
纳入标准:(1)接受过系统性呼吸内科学理论学习的住院医师;(2)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排除标准:(1)研究期间因故长期请假的规培医生;(2)因故退出规范化培训者。
对照组(n=50):男28 名,女22 名;年龄为24 ~28 岁,年龄平均值(26.28±1.78)岁。
观察组(n=50):男30 名,女20 名;年龄为25 ~29 岁,年龄平均值(26.33±1.84)岁。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P >0.05)。
两组规培医生均由具有讲师资质的科室主治医师带教,培训时间一共为8 周。
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由带教老师(主管医师)带领规培医生(经治医生)直接参与病床管理,带教老师以常规查房的方式对住院医师进行培训。
观察组:临床路径教学法。带教老师让住院医师参与临床路径表的制定,根据呼吸内科各病种的教学计划路径、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在临床路径的诊疗工作中融入教学内容,让住院医师直接参与和独立思考,对呼吸内科各疾病的病因、诊治要点、治疗原则等进行分析。在疾病诊治期间,带教老师鼓励规培医生积极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临床操作技能,锻炼其与患者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培训8 周后,考核两组规培医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病例分析能力以及临床操作技能,均为百分制。
将计量资料录入到SPSS21.0 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以()的形式表示,进行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规培医生的各项考核成绩同对照组进行比较显著更高(P <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考核成绩(,分)
表1 对比两组的考核成绩(,分)
组别 n 专业理论知识得分 病例分析能力得分 临床操作技能得分观察组 50 86.75±7.63 91.63±4.80 88.97±5.47对照组 50 82.66±6.80 83.02±5.67 81.80±4.46 t - 2.830 8.195 7.183 P - 0.006 0.001 0.00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医学院校毕业的临床医生[3],在医学终生教育中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医院常用于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及途径[4]。呼吸内科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部分,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为临床培养出高层次的医疗队伍,进而提升呼吸内科医疗质量。近年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不断建立健全,许多医院都开展了相关培训工作,但各个基地的培训体系存在差异,其完善度、规范性不足,因此需要寻找科学、规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法。
临床路径式教学是指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制定一个顺序严格、时间要求准确的临床路径表,并由住院医生参与临床路径表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促使规培医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能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规培医生全过程地参与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诊疗,可对其临床诊疗行为进行规范,夯实规培医生的基础知识,培训其独立思考、分析的诊疗思维,有助于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5],能够独立处理呼吸内科疾病,有助于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丰富规培医生的临床经验。另外临床路径式教学法中,带教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对规培医生进行指导,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可提高规培医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规培医生的考核成绩显著更高,说明了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能使规培医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教学法是规范化、标准化、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适合应用在呼吸内科临床规培医生带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