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丹 汪东葵
(湖北省枝江市人民医院,湖北宜昌 443299)
近年来我国鼻咽癌患者数量显著增加,调强放射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的疾病分期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需要实施不同的治疗计划,因此需要对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传统的影像学方法例如:CT、MRI等,对颈部小淋巴结的诊断存在假阴性,有学者提出磁共振弥散成像有着较好的效果[1-2]。本次研究纳入20例患者,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湖北省枝江市人民医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2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1.21±3.54)岁,病理类型:非角化性分化型10例,非角化性未分化型5例,低分化鳞型4例,高分化鳞型1例。本研究经湖北省枝江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同 意。
纳入标准:①以超声、X线、鼻咽镜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检查,确诊为鼻咽癌,术后组织学检验也证实上述诊断;②研究开始前以腹部B超和胸部X片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排除肿瘤远处转移;③患者无严重意识、认知障碍,可自行决定是否参与此研究。
排除标准:①排除无法耐受此次研究内容的患者;②排除患有严重身体或精神疾病的患者;③排除研究开展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导致研究中断的患者。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每周、治疗后对患者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患者仰卧并垫高颈部将其充分暴露,对患者颈部的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横轴位进行扫描,T1WI 序 列:TR(450±50)ms,TE(17.5±7.5)ms;T2WI 序 列:TR(3 000±1 000) ms,TE(90±20) ms,间距(0.75±0.25)mm,层厚(3.75±0.75)mm;DWI序列:TR(3 000±1 000)ms,TE(32.5±2.5)ms;DWI序列:容积层厚 1.6 mm。
根据患者异常颈部淋巴结大小,将其分为<10 mm(22个淋巴结)和≥10 mm(34个淋巴结)两个组别,对比两组异常淋巴结治疗前的弥散系数,观察治疗过程中其弥散系数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对比残留异常颈部淋巴结和正常舌肌的弥散系数。
治疗前,最短径<10 mm的异常淋巴结22个,弥散系数为(0.73±0.15)×10-3mm/s,最短径≥ 10 mm 的异常淋巴结34个,弥散系数为(0.71±0.11)×10-3mm/s,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异常淋巴结数量减少至22个,最短径为2~13 mm,其中<10mm的异常淋巴结 3 个,弥散系数为(1.28±0.20)10-3mm/s,≥ 10 mm 的异常淋巴结19个,弥散系数为(1.25±0.21)10-3mm/s,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淋巴结及正常舌肌的平均弥散系数(±s)
表1 治疗前后的淋巴结及正常舌肌的平均弥散系数(±s)
注:与最短径<10 mm的比较,P>0.05。
弥散系数/10~3mm/s 最短径/mm 弥散系数/×10-3 mm/s<10 ≥10治疗前(n=22/34) 0.73±0.15 0.71±0.11*治疗后(n=3/19) 1.28±0.20 1.25±0.21*T 5.7658 12.3259 P 0 0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比较常见的一种,约有40%的初患鼻咽癌的患者会出现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3],因此,在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准确的判断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可为患者癌症分期提供依据,进而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传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CT、MRI等,主要通过观察形态、大小来判断是否为转移性,同时通过此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但是此类方法对于体积较小的淋巴结的诊出率较低,假阴性较高,且对治疗反应也比较滞后[4],有研究指出[5],在实体瘤的诊断工作中,磁共振弥散成像有着较高的定性诊断价 值。
磁共振弥散成像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我国临床上能对水分子进行微观运动观察的方法,该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各组织的水分子的功能情况进行反映[6]。能够反映患者病理早期情况。鼻咽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其肿瘤细胞的增殖十分活跃,肿瘤细胞数量多、体积大、密度高、紧密排列,细胞外部的间隙十分小,同时由于其细胞核体积增加,因此核浆比数值增加,使得细胞内间隙明显小于正常细胞,导致肿瘤细胞内水分子的扩散机制受到限制[7],再加上生物膜限制、水分子吸附水分子等原因,对恶性肿瘤的发展造成抑制,导致水分子活动进一步受限,进而使得其肿瘤细胞的弥散系数降低[8]。磁共振弥散成像中表现出较高信号。因此,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良恶性肿瘤有着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通过弥散系数可对淋巴结是否存在活性进行判断。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工作中,利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患者进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监测,有助于医生对治疗价值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