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菊 莫伟彬 莫艳华 彭峰林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运动生理学》是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必开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学科知识点多和面广等特点。目前该课程由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实验教学部分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对体育专业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的知识内容转化为服务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大众体育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也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1]。其涵盖了大量的名词解释、生理机制、生理功能等知识点,且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各异,共同受神经、体液和自身的调节,既有各自的特点,但又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和共同调节,这些特点决定了运动生理学的内容抽象和复杂[2]。运动生理学也是一门功能学科,其理论能清晰地解释运动过程中的一些生理现象。例如,运动前后心率和血压的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中长跑运动中机体会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现象?为何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肺活量要高于爆发力项目运动员?教师通过实验课操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理论来源自于运动实践,而运动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其理论知识。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目前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体育四个本科专业,由于招生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90%的学生高中时期学的理科,通过全国高考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基础知识较扎实,进入大学后学习《运动生理学》课程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两个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学校的单招考试选拔,专业水平过硬,基本是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但文化知识水平很薄弱,《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明显要差。
不同专业由于招生方式的不同,导致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运动生理学作为一门纯理论性学科,且知识点繁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弱,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学习起来就显得尤为吃力,课堂上则普遍存在学生缺勤严重、睡觉、听不懂等现象,教师课堂提问经常是一问三不知,课堂互动更是没法开展,教学也就只有了教师的“教”,普遍表现出对课程的兴趣不浓。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底子相对要高一些,大多数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和教师互动,课后与教师交流,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这就对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15年起,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制度,体育教育专业则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而是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这也就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保底饭碗”彻底消失,这会不会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表1 三届(2016—2018届)不同专业毕业学生人数
表2 三届(2016—2018届)不同专业毕业学生从事职业统计
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6、2017和2018届体育类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发现(见表1、表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仍然将体育教师作为首选的职业,而社会体育和运动训练专业近两年的就业数据显示从事体育教师岗位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说明全国统考制度的实施给这两个专业学生较之以前增加了一条就业途径。运动训练专业从事体育/健身教练员以及专业运动员的人数要高于其他三个专业,这也与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社会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事体育/健身教练员职业的比例要高于体育教育专业,与其专业性质有着密切关系。不同专业学生在今后从事不同的职业,所面临的群体也不一样,将所学的运动生理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侧重点也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
目前,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个专业开设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总学时均为102学时,开课时间为一学年,每学期51学时,其中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17学时。与其他综合性高校(如广西大学、苏州大学)、师范类高校(如淮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以及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相比,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总学时数是最多的,实验课学时占比也是最多的,这其实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提供了较充足的课时。课程分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每学期安排8个实验内容(见表3),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占比非常少,完全达不到教育部本科院校教育水平评估标准“综合实验达到80%”的要求,且实验内容老套,不能与最新的实验研究发展同步。其次,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基本是学生按照老师所讲机械操作,实验报告的“结果分析与讨论”部分大多千篇一律,存在互相抄袭现象,未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此外,部分实验仪器老化或更新慢,导致个别实验不能正常进行。再者,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欠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实验课的积极性。
表3 目前各专业实验课内容安排
近几年,随着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学院科研实验室新增了人体体成分分析仪、超声骨强度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便携式肺功能仪、健康测试及运动处方系统等多种实验仪器。特别是2018年教育部授予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后,学院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更大,实验仪器设备更齐全。目前学院实验室占地面9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种类齐全,完全能够为本科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开展提供给更好的场地和设备支撑。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就业方向和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结合实际教学中各专业学生所凸显出的实际问题,拟按照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规划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此次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不仅保留了常规、经典的实验项目,而且新加了运动技术训练类、科学健身指导类、学生体质测试类、 创新探索型实验,目的是为了深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研究式学习方法,熟练掌握全民健身、运动训练等领域的基本应用技能和基本的创新科研技能[4,5]。
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兴趣较浓厚,毕业后多从事体育教师、继续读研或者进入私企,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可减少验证型实验比例,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实验项目选择上,社会体育专业可侧重于实用性实验,如有关体质健康测试方面的实验;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尽量让学生掌握同一实验的不同操作方法;科研兴趣培养方面,由于这两个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在实验课之余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支持本科生参与到教师或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中,以便锻炼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原先的实验课内容验证性实验占比过大,有些实验内容过于老套,且所使用的实验仪器更新慢,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咨询本学科专家和专任教师的意见,将原有实验课内容进行增删、整合和补充后,遵循教育部对本科院校教育水平评估标准的要求,将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内容进行重新调整(见表4),教师进行实验课安排时,可根据不同实验内容适当调整实验课学时,如有些验证性实验比较简单,可缩短学时,用于增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尽最大空间保障学生在实验课上较牢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锻炼自身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表4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调整后的实验课内容
表5 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调整后的实验课内容
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由于自身文化底子薄弱,学习运动生理学课程就显得比较艰难,加之大多数学生只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而忽视文化课学习,故而理论课程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实验课上对不感兴趣的实验积极性不高,对使用新进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教学的好奇心很强,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也就相对较高。这两个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与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验课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差异,应联系这两个专业学生自身文化水平、专业特点、就业方向,结合之前的实验授课内容跟来进行合理、科学地整合、设计和安排现在的实验课内容(见表5)。实验课内容安排应侧重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鼓励参与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选择应密切结合专业特色,注重实验的实用性,能做到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方面,实验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新进实验仪器,让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科研兴趣培养方面,鼓励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性实验,参与创新项目研究,培养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实验实际教学效果合理进行实验课内容的调整,如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完成,对于完成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
所谓教无定法,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设计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以便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实验教师也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第一,同一实验可根据每个专业今后的就业特点并结合实验室现有实验仪器尽量选择新进实验仪器进行教学;第二,依托精品课程资源,在学院网站设立“运动生理学”专栏,制作实验慕课,方便学生观看有关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的操作方法,节约课堂教师授课时间,将更多时间交予学生动手操作;第三,对于学生设计性实验完成过程中理论及实验教师要做到全程指导;第四,应建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验课成绩的科学考核指标[6]。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是对其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试金石,也是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实验课教学内容是新世纪体育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它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着手总结和解决问题,寻求适合学生的更合理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到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