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英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书中,为学生安排大量的自读课文,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培养读写的基本能力,巩固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是课内精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的,是三位一体关系。自读课承前启后,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充分认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改变对自读课教学的错误做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已达到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师为了不教自懂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现状
“自读课”是语文课型的一种,它是相对“讲读课”而言的,自读课与教读课相辅相成,构成了初中语文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调查发现,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自读课学习无足轻重
从现在的考试来看,考试的内容大部分出自教读课文,自读课文所占的比重少。部分老师认为自读课不重要,在其上花时间不值得。殊不知,不关注自读课文的学习,放弃对学生进行自读指导,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阅读、表达、欣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为了追求分数,放弃自读课教学,放弃培训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功利性的教学态度,这种教学行为是不可取的。
(二)“教读”“自读”混为一谈
有些老师对“阅读”这一语文途径认识不足。自读课教学的有效性刚开始不明显,所以有老师认为开设自读课,指导学生阅读是浪费时间,难收实效,不如一教到底。但是,放弃自读课的教学和自读阅读指导,其实质就是放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缺失了“自主性”的语文学习,只能是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三)自读课教学随性如“放羊”
有的老师表面上重视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但缺少如何组织学生自读和方法指导,盲目认为“自读课”就是“自主”学,“自由读”,老师靠边站。所以在自读课组织上,随性而为,没计划、没目标,就如“放羊”。一堂成功的自读课文,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组织和规范要求。
二、明确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明白自读课文在课本结构体系中的价值
自读课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自读课文为学习材料。重返发挥自我的主体意识,把教读课所学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扩展到自读课上,是学生在自我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认识自读课和教读课文的不同分工
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却不可取代。教读课文重在知识,是吸收,自读课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进行自我阅读的主阵地。
(三)自读课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是自读课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素材。我们组织完教读课教学后,使学生初步构建了某认知结构,就要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读自练,进行知识迁移以内化为他们的能力。二是自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捷径。我们老师不是要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引导它们如何去获取知识。三是自读课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试金石。自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动求知,有思维的时空自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真正的自读也是一种创新活动。
三、教学自读课文的策略方法
(一)教师示范自读课文,引领学生做“小老师”
对于自读课文,我做一节教学示范,以后的自读课文教给学生来教学阅读,让学生过把老师瘾。这樣,学生充满好奇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利用题目进行“主问题”设计
用一个看似简单的教学问题,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并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从而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研究,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1.抓住题目中的形容词,分析人物性格
例如:《孤独之旅》,我们可以从题目的形容词入手,设计问题“为什么说杜小康是孤独的,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利用“孤独”一次立骨,提问精而实,串联起来本课要解决的理清文章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环境描写三个知识点,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无效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关注题目中的动词,巧妙设计授课思路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自读课文 ,不妨以主问题“作者在湖心亭看到了什么”入手,用“看”字来牵引全篇,板书罗列作者看到的一切;在切入作者张岱的生平简介和课文创作背景,可以引入全文中心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主题,并用朗读贯穿其中,全文的解析就基本完成了。
(三)从旁批入手,引导学生学自读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自读课文,我们发现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在旁批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对文本的语言内容展开思考。老师可以发挥教材批注的作用,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批注,建立对批注的感性认知,接着对教材旁批进行灵活运用,尤其进行质疑性地运用。这样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阅读水平。
以《永久的生命》为例,这篇文章最后一处批注,在设置上较为突兀,基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立足全文,对文本最后两段进行分析,对该处批注提出质疑,从而在问题的驱使下再次探寻文本。
(四)在巧妙点染中,激起课堂的“高潮”
教学《一颗小桃树》时,可以提问:如果作者只能写一个词,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你会写哪个词?
一石激起千层浪,相信学生在教师的点染中,在前面的铺垫中,思维旋转,极尽脑力搜寻“那个词”,在讨论中,在思辨中、高潮迭起,最后戛然而止,课有尽而意无穷。
(五)重视方法指导,提高自读效率
自读课文既然是对精读的承和课外的转,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重视教师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教给学生阅读、设问和思考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合作、互动,共同进步,学会从交流中领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安排好自读课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探究中去,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