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凤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既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回应时代挑战的要求,也有助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供需错配”、“供需矛盾”等问题,提升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精准化;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构成要素
1.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需求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整个教育过程起到基础性的影响。教育对象的需求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差别,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较好地满足教育对象的一般性需求,但较难精确识别其特殊性需求,更无从满足这一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就是要面向需求各异的教育对象,运用信息化的教育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教育对象的需求进行识别与分类,在充分掌握教育对象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
2.精准供给
供需关系是经济领域和社会生产领域的重要范畴,供需关系可以反映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供需关系是否平衡也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供给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参照。同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供需平衡同样不可忽视,在教育对象的需求得到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精准供给就有了实现可能。只有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必须解决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理顺供需之间的三种关系:一是“以供给需”。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满足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需要。当前,在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下,供需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即“所供非所需”的矛盾日渐突出,这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二是“以需给供”。在精准识别对象、需求、环境、方法的条件下,实现精准供给就成为可能,通过信息化、技术化的手段勾勒了教育对象的群像特征和真实需求,从教育内容的提供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上真正满足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需要。在“以需给供”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我给你”的单向过程,而是开始考虑“你需要什么”。三是“供需平衡”。这里的平衡不单单是供给量上的平衡,也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平衡,在教育对象需求多元化的状态下,个性化、结构性的供给才能有效解决“供需错配”的矛盾。另外,“供需平衡”不是一个静止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实际上,不仅需求决定供给,供给也可以决定需求,二者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精准供给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在原有需求得到满足后又会激发新的需求、呼唤新的供给,从而实现供需之间的良性循环。
3.精准评估
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的基本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具有双重维度,即有效性维度和实效性维度。这两种维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效性维度更加侧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学科内容、目标设置等环节的考查,往往采用定性的评估方法;实效性维度更加侧重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现实结果,即教育目标与教育成效之间的统一程度,往往采用定量的评估方法。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课堂听课、专家督导、学生评教等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体系与方法,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向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以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校园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实现路径
1.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独特的属性,它研读的是人生哲学,它触动的是人们的思想体系,而实践是理论体系得以构建的根本,它是人类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笔者建议,我们要努力做到“两手都硬”。如我们需要优化课程教学,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结合我们现有的资源,与学生一起挖掘思想政治的理论内涵。应用嵌入渗透法、协同联动法、关切回应法、激励导引法等等,促使现有的教学资源不断的被激活。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能不断的扩大,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空间中获得更多的“精华”。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服务社会、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进而让学生的知识与见识同时得到提升。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学生群体他们见识到的问题比我们想象中的预设问题还要丰富,他们需要生成独自面对问题的勇气、能力。这种将学校教育与实践调查进行整合的教育模式,更适用于新时代的学生群体。
2.狠抓思想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的价值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活学生的青春梦想。改变传统的为了讲课而讲课,为了理论而理论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建议,我们要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融入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此为主线为学生构建教育平台。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应用互联网络,借助丰富的数据资源,借助QQ、微信、博客等各种交流平台,让学生拥有思想性、服务性、教育性一体的成长空间。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整合师、生、家长及社会,将更多的热点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现有的理论与现实的问题进行对照。
3.应用好激励机制
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笔者建议,我们要积极地应用激励机制,通过为学生设计科学化的既定目标,调整学生的需求、愿望、动力。如马克思认为,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要。邓小平认为,人们不仅仅需要满足精神需求,也需要满足物质需求。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笔者建议,我们要借助激励机制的应用,帮助学生生成归属感。让他们能够变得自尊、自爱,让他们学会如何实现个人需求,让他们能够科学理性的参与成长平台的建设,处理好个体需求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笔者建议,我们可以积极地运用目标激励法,让学生生成理想,再将学生的理想转变为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需要、特长、爱好能够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一种展现。我们还可以应用奖励激励法,通过应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来调整学生的错误行为。
参考文献:
[1]宋德孝.供给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精准化对接[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2]丁凯,宋林泽.试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
[3]陈慧军.论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向度[J].学习论坛,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