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究中国龙文化现象。文章主要分为中国龙文化的来源及其象征意义、中国龙文化特点、中外龙文化对比、中国龙文化现象的应用几个部分。本文通过这几个方面研究发现,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焕发勃勃生机,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龙文化;文化现象;龙图腾
一、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及其象征意义
1.1中国龙文化的起源
作为中国四大祥瑞之一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凝聚和沉淀,龙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建筑艺术、节日习俗、语言文化无一没有龙的影子,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山海经·大荒经》中有关于烛龙形象的记载:“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龙一定是和雨有关,这就不得不谈到龙的起源。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关龙的文物是在辽宁省阜新市查河出土的石砌龙塑。1971年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红山碧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些文物印证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悠久历史。“龙”的出现,起源于7000-80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原始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对大自然的力量也不再那么惧怕,但是那时候的人类对一些水生动物的行为、变幻莫测的天气有着无限的猜想,他们认为一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控制着与水相关的一切,这个时候在人类社会就有了关于龙的模糊集合。于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了一种掌管一切与水有关的神灵,将其的名字与下雨天打雷轰隆隆的声音联系起来,称之为龙。
一般来说,图腾崇拜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物,而龙却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关于龙的原型有很多种说法,有蛇原型说,鳄鱼原型说等等。但是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说法是古代先民以蛇为原型进行的一种艺术创造。因为古代中国的神多是以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现的(例如:伏羲女娲图)。还有一说能解释龙的外形为什么看起来是多种动物的集合: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有很多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有鱼、蛇、鹿等等。后来各个部落联合起来抵御外敌,取各个民族图腾中的一部分合成为整个联合部落的图腾,于是就有了龙的形象。
1.2龙的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龙在中国被视为祥瑞之兆,直至近现代还会出现一些关于龙现身的传闻,那龙到底象征些什么呢?这就要从龙的习性说起,上一节中我们讲到龙与水有关,这是因为龙喜水的特点,龙是掌控水的神兽,《西游记》中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而且东海龙王掌管一方降水就是证明。其次,龙通天好飞也表达了人们对拜托困境、超越苦难的向往。最后,龙善变,表达了远古人类希望快速适应客观环境的希望。龙集万千优点于一身,自然成了祥瑞之兆。
当中国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之后,龙又被赋予了权利、高贵、尊荣等意义,且被皇室所垄断,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图案。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刘媪称,在梦中有龙盘在她的肚子上,于是她就怀孕了生了刘邦,因此从汉高祖起历代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可见,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二、中国龙文化的鲜明特色与人文精神
2.1中国龙文化的鲜明特色
首先,龙文化具有悠久性和延续性,第一章内容我们提到龙文化距我们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而且无论朝代如何更替,龙文化都被传承下去,从无中断。其次,龙文化具有多样性,不仅因龙以不同形态出现,有时凭借龙的九子的形象出现,而且关于龙的活动庆典在全国各地也多有不同。再次,龙文化具有普遍性,体现在中华民族无一不崇拜龙,没有一个地区不崇拜龙。最后,龙文化具有整合性,从远古时候起,龙作为多部落图腾,整合了许多部落动物图腾的形象,且汉高祖将龙与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结合以后,也使得各民族各地区的龙文化加以整合统一。
2.2中国龙文化的人文精神
第一,龙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想象创造出了这么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龙的形象更加丰富。第二,龙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包容精神。这不仅表现在龙的形象包含了许多动物的特点上,而且还体现在龙本身上。龙有蛟龙、烛龙、应龙他们各有不同,有善有恶。第三,龙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进取精神。各种形态的龙都给人们以百折不挠,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的形象。
三、中外龙文化对比
3.1中英对比(英指英语国家)
我们知道龙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dragon,但是英文中的龙和中文中的龙并不是一个东西。首先从形象上来看,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龙的形象没有那么恐怖,但是英文所指的龙通体黑色,有类似美洲狮的身体和巨大的翅膀,形象十分恐怖,看起来更像恐龙。其次从习性上来看,最值得对比的是中国的龙好水,而英文中的龙善火,据说龙喷出的火能烧毁整个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岸,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最后从象征意义上来看,中国的龙是祥瑞之兆,而英文中的龙是邪恶的。
中西方龙的象征意义不同主要是由宗教原因引起的,《圣经》中将龙视为魔鬼的化身,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龙被描绘成贪婪、凶残的形象。因此,在西方的各种英雄史诗中常常会出现屠龙的经典片段,例如英国古老史诗《贝奥武夫》。因此,我们认为中文的龙和英文的dragon在翻译中存在着一种文化不对称的情况,现在翻译界也开始呼吁讲龙直接翻译成Chinese Loong。
3.2中俄对比
俄罗斯的国教是东正教,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因此在俄罗斯龙也是邪恶的象征。龙在俄语中对应的词是дракон,近些年有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俄罗斯电影《Он дракон》(他是龙)这部电影很直觀地向我们展示了龙的形象。与英文翻译相一致的是,俄语中龙的翻译也不是十分恰当的。翻译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信、达、雅。这个翻译是不符合信这个原则的,即没有翻译出词的内容。序言中我们提到,西方有时会黑化中国的龙,这也是因为翻译文化不对称的人所引起的。因此,目前在翻译界也在争论中国龙的翻译问题。
四、龙文化现象及应用
4.1建筑艺术中的龙文化
不仅是龙本身的造型,龙的九个儿子也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园林艺术中。例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最中间的为主龙是正黄色,威严尊贵,两边分别是降龙和升龙,降龙温文尔雅,升龙充满力量。再如,远近闻名的赵州桥也使用了很多龙的形象,龙雕是赵州桥上雕塑的精华。赵州桥内外两侧各有二十八条龙,共计五十六条龙,再加上主拱券顶部两侧各有一条龙,这五十八条龙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群龙图。
上述内容提到,自汉高祖刘邦以后龙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属图腾,皇帝的椅子是龙椅,皇帝的床是龙床,皇帝的衣服是龙袍。因此北京的紫禁城(故宫)也就成为了龙的时空。经故宫专家的粗略计算,故宫中大致有五万条龙,但是加上建筑装饰和御用品上的龙那就数不胜数了。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太和殿内外的龙纹龙饰中出现了13844条之多的各种形态的龙。
现代中国的景观建筑中也会使用龙元素,但是大多都不能凸现文化内涵。将中国龙文化与景观建筑艺术相结合不仅能传承中国文化,也能为景观建筑的发展注入活力,既符合现代景观雕塑艺术的审美,又能体现中国特色。
4.2汉语中的龙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主观映像,在汉语中存在着很多和龙有关的成语。而且龙经常和凤一起出现时,通常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美好的期盼。例如:望子成龙,忘女成凤。还有一些用来描绘珍奇物品的成语中也常常会出现龙,这时龙经常和龟、麟等搭配出现,例如:龟龙片甲、麟凤龟龙。龙用来形容一些场面十分活跃热闹的情景,例如:龙腾虎跃、车水马龙。汉语中还有一些和龙有关的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的故事出自于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非常喜欢龙,衣物酒器,房屋雕刻都用龙装饰,天上的真龙知道这件事以后便下凡来看叶公子,把头搭在窗台上探望。叶公子看见真龙后吓得惊慌失色,恐惧万分。这一词用来形容自称爱好某一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爱好甚至反感
4.3中国有关龙的习俗
中国的十二生肖中有只有龙是虚拟的动物,那龙又是怎么进入到十二生肖之中的呢?关于十二生肖的说法很多,现存最早的和现代十二生肖记载相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天干地支的创立是为了记录时间,古代中国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生肖对应一个时辰,每个生肖还对应一个年份。这十二个动物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动物的活动时间所确定的,辰时(北京时间7-9点)容易起雾,传说中龙能腾云驾雾,也有说这一时间是群龙行雨的时间,所以将二者关联起来,将龙排在第五位。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吉祥,所以每到龙年有生育计划的人都希望生一个“龙宝宝”。
每到新年或者大型庆典的时候人们都会举办舞龙舞狮的活动。舞龙又叫舞龙灯,起源于古代祭祀,前面提到过龙是掌管风雨的神,古时候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为了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水,会举办舞龙灯的活动祭拜龙神,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传统舞蹈,祭祀的意味也随之减弱,成为了一种逢年过节的庆典活动。关于舞龙也有一个传说:有一年大旱,河水断流,庄稼枯死,人们就请来能预知未来的鬼谷子,鬼谷子说:今日午后会下雨,城内三分,城外七分。负责布雨的龙王听后大吃一惊,因为玉皇大帝确实吩咐他这么布雨的。龙王很不服气,认为一介凡人怎么能预知神仙的行为,于是将降水量颠倒了一下,城内下了七分,城外下了三分,引起了城市内涝,房屋倒塌,淹死了不少百姓。玉皇大帝知道后大怒,下令把金龙砍成九节。鬼谷子告诉人们,虽然金龙这一次因为跟他置气,调换了降水量,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但他之前还是兢兢业业地为人类降雨,我们还是应该祭拜他。从此以后便有了人们制作九节金龙,起舞祭拜的传统,也就是舞龙的由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新加坡受中国文化形象,也有舞龙这一传统。现代舞龙运动已经和舞蹈、杂技、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上升到了文化层面。
农历二月初二被成为龙抬头,也叫春耕节,春龙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去理发店“剪龙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从这句俗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开始准备农耕。关于龙抬头也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说唐朝女皇武则天称帝,玉帝不满其作为,命龙王三年不许降雨。龙王不忍心便偷偷降了雨,玉帝便将他赶出天宫压在大山之下。人们感念龙王的降水之恩,日日祭拜,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于二月二那天将龙王释放。还有一种比较准确的说法是二月二的确立和天象有关。古时候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成二十八星宿,作为观测天象的参考,东方七宿组成了一条龙的形状,被称为东方苍龙。每年二月二的晚上苍龙便从东方露出头角,这也就是“龙抬头”了。无论哪种说法,都表达了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平安顺遂的期盼。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每逢端午节民间都会吃粽子,赛龙舟。相传楚国屈原因不被楚王重用,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从此便有了端午节。但实际上在上古时期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端的意思是开段,午是正午,按十二地支来算午也对应数字五,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在《易经》中对应的挂象是爻卦,对应的含义是飞龙在天,也就成了一个祭祀的节日。由此看来,赛龙舟应该也是由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
中国菜、法国菜、土耳其菜并称世界三大菜系。中国美食中也有不少龙元素,龙须酥、龙须面都是因为外形似龙须而得名。陕西岐山臊子面的由来和龙有一些渊源,相传周文王斩杀了一条恶龙,用龙肉做成臊子(肉酱),犒赏军士,后来人们用猪肉代替龙肉,成了今天的岐山臊子面。由此可见,龙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很长远的。
结语
中国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深深得影响這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民族性格,“龙”所焕发的活力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衰弱。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更多地了解龙文化,了解龙文化以怎样的形态出现,让龙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江楠(1997-)女,汉,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