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刘铭岩
摘要:审视长期以来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两极分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本文将谈一谈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两极分化;教学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于此,解决学生两极分化问题逐渐成为当前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更加全面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此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
一、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内因。如:(1)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其失去学习信心;(2)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态度不同;(3)学习习惯不同导致学习效率出现差异等。这些内在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第二,教师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负责人。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并不充分,导致实施的教学方法不恰当,所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定的脱节情况。
第三,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差异,导致家庭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这同样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
二、应对学生两极分化的措施
1.转变被动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生两极分化的内因来看,可以发现产生这些因素的本质原因,就是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并不恰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更加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識探究活动,以此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基于化学学科特点,我主要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一,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以此来使抽象的化学知识以直观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有更加准确的把握;第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实施课堂分层教学
基于学生两极差异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应该提出的差异化的教学要求。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以《氮的循环》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针对学生知识基础与化学学习能力的不同,我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对于学习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我着重要求他们对氮循环的过程、N2、NO、NO2的性质等基础内容进行理解。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要自主探索硝酸的氧化性,并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反思NH3、铵盐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应用问题。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一部分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锻炼了探究与思考能力。
3.改进传统教学观念
教师秉持的教学观念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学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读,并在其指导下对教学观念进行改进与调整。这样一来,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得到优化,从而为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通常来讲,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相长,共享共创,改变传统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观念的核心问题。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不再是教师的“附庸”,而是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第二,统筹兼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尽量避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应该着眼于学生在学习活动全过程中的发展。如:学习态度的优化效果、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等。总之,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有效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4.优化家庭学习氛围
正如前文所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家校共育的模式,将家庭教育纳入到整体的教育体系中,以此来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优化家庭学习的氛围。
在家校共育中,着眼点就是转变家长的观念。为此,我和其他教师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我们会向家长讲解一些当前比较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此来使家长掌握比较丰富的教育知识。最终,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逐渐使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教育方面达成了一致,这也为学生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策略。同时,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还应该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伟杰.高中化学教学中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8,(12):19-20.
[2]陈天赐.浅析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几点探索[J].新课程·下旬,2019,(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