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燕
摘要:高中音乐鉴赏课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听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认识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让他们体验其中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美感,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正是处于一个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期,高中生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讓学生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有效的、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审美能力
高中生在之前的音乐学习的阶段,对音乐的审美大多只是基于初步的阶段,没有真正地进行完善,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显得很尤为重要了。高中生不仅仅只是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音乐方面的素养。
一、审美能力的含义
审美能力是在进行审美活动中进行主观条件上的审美,表现了个人的心累能力,审美感受大致是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在这方面的能力,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因此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训练都在其中起着尤为重大的作用。[1]高中音乐的审美能力是让学生处于美的环境下,在长期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能力。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扩大了高中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能从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题材、结构等中感受音乐的美。学生能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正确的辨别什么是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的进行发展。[2]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1.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发现美
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让身心保持愉悦,能够很好的寄托自己的情感,教师要在音乐鉴赏中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引导学生要把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紧密的相联系起来,深入地培养学生更多的审美能力。
2.注重培养审美能力的切入点
在音乐鉴赏课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清晰、正确的定位教学审美活动的切入点,然后,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一个课堂的开端开好就能事半功倍,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例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是比较喜欢流行音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时候可以适当的从这个方向积极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体验音乐,把流行音乐作为一个切入点,将学生生活中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吸收流行音乐的优点,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音乐有很多类别,但其实大部分音乐之间是相通的,都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只是用不同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3.运用灵活多变、高效的教学方法
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各方面全面的发展,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运用灵活多变,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例如,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来直观形象地展现音乐作品。尽管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但是他们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音乐知识阅历也不够丰富,对音乐的认识,只是在浅层次的上。教师用多媒体下载一些音频动画视频向学生展现,把枯燥的文字和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让这些知识点生动形象,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融入其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和擅长的方面,让学生扬长避短,能够在音乐课堂上轻松愉悦的进行学习,不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学生能持续的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动力。还可以采用辩论式、评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多媒体上放一段音乐作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中的情感、要表达的含义、所散发的美、自己的感受等,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断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来讲述自己小组内讨论出的结果,在不断的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最后教师做出总结,进行评论,这样能够让鉴赏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让他们能够做出清晰独立的思考。
三、总结
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开发出更多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中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3]
参考文献:
[1]崔倩倩,杨静,徐燕,陆扬,李颖.探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2017:280-283.
[2]廖良碧.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5):60.
[3]陈宁.浅谈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