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华
摘 要:幼儿园的课程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优秀的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不仅有利于人才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合理地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传递民俗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气质、文化意蕴,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價值。文章从幼儿园环境文化建设、民俗主题活动、家校共育三个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了民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
关键词:民俗文化;幼儿园;主题活动;多元化发展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福建省仙游县蜚山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所属的地区,有着莆仙戏曲、传统工艺、莆仙民俗、名胜古迹、人文典籍、莆仙美食等可挖掘的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多方面深入接触、了解、认识和熟悉文化的环境,可以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其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对促进幼儿发展、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借助民俗文化强化幼儿园环境文化建设
(一)室外环境,凸现民俗文化
一日生活皆课堂。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认识身边的事与物。因此,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园统一定位和规划,均以民俗文化为主线,浸润环境,让幼儿每天在自然的环境中时刻感受民俗文化的气息与熏陶。幼儿园户外的风雨连廊(仙作文化长廊),顶棚的镂空花格、两侧垂吊的作品框上都蕴藏独特的仙作文化元素。莆仙戏广场一角,生旦净末丑的脸谱、幼儿设计的演出海报、第一门厅悬挂的不同角色的不同动作图案……幼儿可自由地去欣赏、感受、模仿,从而亲近独特的传统文化。
(二)室内环境,绽现民俗文化
环境的渗透是再现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室内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注重环境的细节创设,每一处均体现民俗文化,让幼儿时刻感受民俗文化的多样和内涵。
1.楼道、走廊再现民俗整体美
在楼梯处,教学楼从一楼的楼梯开始,楼梯的墙面用的画框、楼道上的作品框上都蕴藏着仙作元素,贴着幼儿的作品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图片,能让幼儿感受到乡土自然风情,并了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也能使幼儿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让整个楼道再现民俗文化整体的美。
2.班级再现民俗文化个性美
幼儿从每层楼道中感受到的是整体美,但是如何更好地区分各班级的文化特色,仍需要我们从细节处着眼。每个班都在自己的主题墙上根据本班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活动的情况把幼儿活动的相片、作品、新学的歌谣、故事等通过教师的整合,形成自己班的特色主题活动墙。
3.区域环境再现综合操作美
在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中,为了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发展。 我们把教学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延伸性比较强的探索活动设置在区域活动里面。比如:“仙作的刻印”“印染坊”“木工坊”里面幼儿的作品形形色色……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角和各种民间玩具,如高跷、铁环、跳竹竿、 双人板鞋;“萌宝美食坊”有各种美味的资源特色小吃,如粽子、水龙、红团等,使幼儿耳濡目染,在操作中体验快乐,潜移默化地了解资源民俗文化。
二、开展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
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其成为随处可见、可用的活教材。比如:通俗易懂的歌谣,到处都能听到,幼儿说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对语言活动的兴趣;简单的民俗游戏(如跳绳、玩绳子、跳格子等),人人易学,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经典的鲁班故事与仙作的经典演绎,打开了幼儿想象的翅膀,给了幼儿丰富的想象空间等。我们将这些幼儿喜爱的文化资源和形式,贯穿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在引领幼儿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激发幼儿的各种兴趣,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承传奇仙作,传工匠精神
仙作,泛指“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仙游,制作的古典工艺家具,是传统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的巧妙融合,是明清家具经典款式的延续和创新。仙游民间雕刻的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已经名震天下。我园充分依托地域特点,秉承着“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教育品质”的理念,携手三福古典工艺集团,以“走进三福”“请进技艺”的方式,共建以“仙作进校园,携手传经典”为主题的仙作实践基地。同时,与我园的园本课程融合,丰富我园的课程内容。
1.走进三福,请进技艺
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刻地感受、了解仙作文化,我们组织开展亲子走进“三福工艺城”活动,请导购员引导幼儿从颜色、气味、纹理、款式等方面认识不同材质、不同年代且款式各异的家具,感受其色彩、纹理所蕴含的寓意。并邀请三福集团的工匠走进班级为课题班的幼儿上课,向幼儿讲述仙作家具具有的“美、韵、创”特点;同时带领幼儿走进红木生产园现场,参观木工师傅加工制作卯榫结构家具的过程,感受“仙作”古典家具凹凸传奇。
2.创新主题,提升品质
创设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仙作”特色课程活动,全面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及审美情趣。比如,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拼木、积木,让幼儿拼插制作小家具,学会模仿制作小家具;在艺术领域活动中,引导幼儿临摹、复制古典家具的图案,操作体验“作”的艺术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幼儿从小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还注重创设多元互动的“木工坊”,“木工坊”是幼儿进行工艺创作的乐园,陈列架上摆放着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的卯榫结构、拼插材料及各种低结构的辅助材料,在这里,幼儿开始亲近生活,创造并学习,坚持、努力、专注的工匠精神在幼儿身上得以再现。
(二)赏风景名胜,塑美育素养
感受是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的前提。可以组织幼儿走进有独特建筑风格的仙作工艺博览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九鲤湖、兰溪公园等,引领幼儿在大自然、大生活课堂中去感受、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拓展幼儿思维与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享受多元化美感体验,从而表达出独特的内心感受。比如,在“我心中的兰溪公园”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参观兰溪公园后,通过谈话活动再现兰溪公园的场景,再在动手建构我心中的兰溪公园的过程中,去创作、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幼儿在自主表现中进一步感受到家乡民俗的文化气息,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提升了美育素养。
(三)乐民间游戏,传经典文化
民间游戏成为我园活动的一大特色。我园因地制宜,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把具有发展价值、能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有传承价值的民间游戏,整合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比如,翻花绳、挑小棒、打瓶盖、扔小沙包等室内游戏,能有效地缓解幼儿离园前的等待焦虑,且百玩不厌。在室外“混龄班”的多元化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偏向于形象具体、简单易学、情节丰富、趣味性强的“捕小鱼”“躲猫猫”等游戏;“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炒黄豆”等动作难度相对较大的游戏活动适合中班幼儿;大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保关”“舞龙”“贴膏药”“两人三足”等难度更高、合作性更强、更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游戏材料、玩法进行创新,多元化地促进幼儿发展,让幼儿在互动娱乐中体验与学习,充分感受传统游戏的乐趣,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将经典传承。
(四)庆民俗节日,传民俗风情
以本土民俗传统节日教育为载体广泛地开展活动,可通过民俗节庆活动,引领幼儿在生活大课堂中去感受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了解有关节日的风土人情,陶冶幼儿的情操,凸显“感恩、亲情”教育,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发展。元宵节的赏灯猜谜、中秋节的亲子茶话会、首届民俗文化节的民间游戏亲子游园、民俗工艺体验场馆等活动,深受幼儿与家长的喜爱。重阳节带幼儿走进养老院,开展“尊老孝悌”的教育活动,幼儿为爷爷奶奶唱歌、讲故事,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物,说一句甜甜的祝福话。各种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可以在玩中了解家乡的民俗,收获知识,懂得感恩,珍惜亲情。
三、整合资源,实现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共育的目标
幼儿园、家庭、社会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比如:在“仙游红木”主题活动中,邀请红木生产作坊的家长走进课堂,向幼儿讲解红木家具的传统制作工艺;请莆田市书法协会的温汉老师向幼儿讲解春联的结构与特点,并当场撰写对联,让幼儿感受水墨带来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請幼儿与家长一同体验写春联的乐趣。此外,在开展“端午节”系列主题活动时,我们请家长来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动员家长在家带孩子一起参与洒雄黄酒、挂艾草、煮虎蛋等活动,体验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中,邀请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和孩子一同采摘鼠鞠草、制作清明粿。或带孩子走进纪念碑缅怀烈士;寒假时,请家长陪同孩子共同了解“年的由来”,并参与“扫尘”“做红团”“贴春联”“吃年夜饭”,以及去“拜年”要学说祝福语等活动。在中秋节活动中,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水果DIY、品尝月饼、中秋博饼等活动,让幼儿、家长感受中秋习俗,体验集体过节的快乐。
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其成为随处可见、可用的活教材。应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需求,从环境上进行民俗文化熏陶,筛选内容,把优秀的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以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幼儿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 力.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