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0-10-26 07:08高清文
新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倍数圆柱图形

高清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转变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自主学习”正是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一般指学生不依赖教师和家长,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构建知识的过程。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些许探讨。

一、丰盈教学内容,萌生自主学习意识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若教师能在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使之丰盈充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便能使他们萌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主动寻找丰富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课堂教学若能成功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欲望,引发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好的情境创设,犹如打开知识的窗,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某教师事先收集生活中各种跟圆有关的图片,精心制作微视频。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紧接着,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微视频,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生活中圆的事物与现象,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并从中找出圆。

2. 融入数学史料,激发思维。教学中适当融入数学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用文化浸润的数学课堂,使得数学教学多了一份厚重,少了些微枯燥。

如教学“鸡兔同笼”一课,课伊始,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鸡兔同笼,你们知道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多少年了嗎?”有趣的问题一经抛出,学生均按捺不住,着急想要知道答案。教师这时播放课件,娓娓道来:“你们听过《孙子算经》吗?那可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呢!一千五百多年前,这道数学趣题就记载其中: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道题流传至今,你会解答吗?”学生跃跃欲试,一千多年前的题目,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厚植了他们的民族情怀,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关注学习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以新课程学习理念为指导,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全过程,进行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由于学生已有2和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经验,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借助百数表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通过观察个位,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0到9的任何一个数字,不具备什么规律。正当学生一筹莫展时,教师适时介入,在黑板上快速板书几个3的倍数:327、591、174、2037……教师引导:“这些都是3的倍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改变思考的角度投入到第二次的自主探索中。汇报时,生1说道:“我把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一下位置,如327变成723,2037换成3027,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一石激起千层浪,生2补充道:“数所在的数位改变了,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没变,所以3的倍数特征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有关。”教师继续追问:“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此时学生对新知的渴望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主动深入探究,自主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课堂不断深入,几经探索,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数学学习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在润物无声中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内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意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探究的保证,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迁移类比等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内化。

如“圆柱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某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学生回答都是通过剪、拼、割、补等方式,将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观察新旧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发现圆柱与圆有相似之处,那么圆柱体积的推导与圆面积的推导可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圆是平面图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是立体图形,可以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紧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现把圆柱的底面分成的扇形越多,拼得的立体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从而自主探索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

以上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适时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舞台,学生在大胆猜想、操作验证中自主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真正实现了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自主应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源于课堂,终于实践,“躬行”正是搭建教材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有效桥梁。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设置诸如以下的课外作业:(1)你能根据人民币的特征,用你手中的画笔把你认识的人民币画出来吗?(2)如果请你设计一套人民币,你想象中的人民币面值是什么样子的呢?(3)你们喜欢购物吗?跟爸爸妈妈模拟购物情境,你会正确地使用人民币吗?这样一系列的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在“画”中玩,在“买”中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应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倍数圆柱图形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分图形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