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读写,提升语用教学实效

2020-10-26 07:08黄旭灵陈云勇
新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体精准文本

黄旭灵 陈云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可见,语文教学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更多地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要引导学生揣摩文本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和谋篇布局的方法。读写结合是一种既具操作性,又具实效性的语用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有效的读写结合应综合单元语文要素及文体特点,因“文”而异,选准“落点”,精准“练评”。

一、聚焦文体,精准“落点”

统编版语文教材选编的文体非常丰富,每一种文体几乎都涵盖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和谋篇布局的语言知识点,而课时有限,学习写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语文课应有“减法思维”,研读文本时,应引导学生特别关注不同文体的语言现象。首先,关注其在同类文体中的特别之处,并着眼单元语文要素,精准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精准设计读写结合的“落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自主习得语言规律。最后,在语言应用实践中建构起语言模型,做到“一课一得”。

1. 写人类文章。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中已立足学段特点,总体规划了写人文章的读写训练要素。因此,教学这类文章应侧重深入挖掘、准确把握文本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最具特色的言语形式,精心设置好最具写作价值的“迁移点”,在引领学生充分读懂作者怎么写后,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文章,在人物的刻画上很有特色。教学时,教师可以整合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课后练笔“写一个瞬间”,以及文本的人物表达特色,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特点并感悟其表达特色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选择“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等其中一个场景,仿照文本进一步运用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写法进行想象写话。这样的读写,取之于文本,用之于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能在实践运用中从“悟得”到“习得”,进而有效提升语用能力。

2. 写景类文章。写景类文章的随文练笔,应在引导学生品味、积累语言的基础上,以揣摩、实践作者表达景物特点的写作秘妙为重点。

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感受西沙的迷人和富饶,感悟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如何写具体的写法特点后,落实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或美丽的珊瑚,或多彩的鱼,或可爱的海龟,或飞翔的海鸟,从颜色、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仔细观察,再仿照本文“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写法,运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进行仿写。学生有了文本作为范例,很快就能迁移运用,而学生在学习描写的过程中,对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样的读写结合,做到了服务文本学习,落实语文要素训练,可谓言意兼得。

3. 说明类文章。基于说明文文体的读写结合,要从关注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深入到对说明文创作特点的感悟;要从关注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确、说明方法的鲜明,深入到读写结合的实践运用。

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数字对于事物描写的重要性及列数字、作比较的表达效果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下发的资料来练笔。像这样提供素材让学生练笔,不仅降低了难度,在实践中内化了说明方法的运用,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数字运用要有选择,要为表达主题服务,进而避免了读写结合的简单和低效。

二、突显实践,精准“落地”

语文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知识转化成技能的桥梁。有了教学内容的精准知识,还需要有扎实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课堂真实发生,这样才能让知识精准落地,进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1. 学练一致。提高语用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学练一致,读写结合,即学什么就练什么。

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说理文,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文中三位科学家的正面例子在表达主题、表达顺序及表达形式上的相同点,引导学生体会说理文如何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即所举的具体事例要能足以证明作者的观点,描写时要“紧扣观点、有序表达”。这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也是本课教学的精准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这样,通过练写,学生对言语形式的顿悟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言语能力。

2. 练评统一。在读写结合课堂上,在评价环节,很多教师的评价没有重点,一会儿关注内容,一会儿关注遣词造句,一会儿关注写作技巧,而对真正需要关注的本节课所教知识的落实情况却置之不理。虽然对于儿童的练笔评价可以多角度、多维度,但是在一节有针对性的读写结合教学课上,还应该做到练评统一,即练什么就评什么。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读写结合后的交流环节,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先出示一个学生围绕“有志者事竟成”观点完成的写话作品:“瑞典科学家诺贝尔最先与父亲、弟弟一起,发明了液体炸药。为了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诺贝尔在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条大船,在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诺贝尔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一锤一锤地砸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看,他写的例子也是科学家成功的故事,能够说明作者的观点,但对比观点,在表达内容上还有什么不足?”学生很快就指出故事應紧扣观点,要有“立下志向、不断探索、取得成功”三个部分内容,这样才能完整地说明“有志者事竟成”。于是,教师相机追问:“那应该怎么改呢?”学生想了想,建议要在开头加上:“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修路非常辛苦,于是就立下志向:一定要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炸开,让工人们不再受苦。从此……”

在这个例子中,这位教师就是把评价指向了精准知识点,即本课的训练重点“举好例子,还要写好例子”,在评、改中再一次强化了训练重点,较好地达成了练笔目标。这样,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经过一定量的反复训练和积累,最终定能达到质的飞跃。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理直气壮地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同时,只有站在文体的立场上,选准读写结合点,追求学练评一致,才能引导学生探寻字里行间潜在的言语奥妙,习得言语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小学 福建省霞浦县松港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文体精准文本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