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献串
师生同读共写,有利于激发学生读写实践的热情,也有利于教师基于切实的读写经验而对学生的读写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读写实践成效。随着新的交流媒介的不断涌现,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丰富,加强查找、搜集资料能力的培养也越发显出其重要性。与此发展趋势相适应,师生同读共写应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媒体融合,拓展空间,进一步发挥师生同读共写的良好效应。
一、媒体融合,开阔师生同读新视野
师生同读,首先从课文开始,让师生的阅读视野在媒体融合的阅读中开阔。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各自先联系各课的学习任务认真研读课文,获得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借助媒体,查阅资料,开阔视野,深化认识,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把握。在此基础上,展开生生、师生对话,适当引进拓展性阅读材料,让丰富鲜活的信息在课堂中交汇,引发思维深度碰撞,促进意义积极建构,甚至创造意义。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猜测词句的意思是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一种重要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词句意思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媒体融合,开阔师生阅读视野,能更有效地把这一训练点落实到教学中。
以本单元《景阳冈》一文课后习题列出的词语“梢棒”的学习为例。教师先以学生的视角来猜测“梢棒”的意思。可以估计到,大部分学生会联系上下文和插图,猜测它是一种武器;有部分学生会联系“棒”字,猜测它和木棍有关。教师再以教者的视角来审视:这样的猜测合理、准确吗?通过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到:“梢棒”也写作“哨棒”,它的一头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来有点像龙吟虎啸。它主要是用来防狼的。当时,山东道上狼群很多,武松从沧州回家探望哥哥,便带了一根哨棒。这样的同读,为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生在自己的猜测和资料的解答中,兴趣盎然地进行阅读学习,认识了“梢棒”,体会到文中并没有为了突出武松的勇武而夸大其词,了解到阅读古典名著可以抓住关键字、联系上下文、联系插图猜词句意思,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帮助自己正确理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引入活水:或链接社会生活激发阅读兴趣,或提供背景资料帮助阅读理解,或呈现相关材料比较鉴赏提高阅读能力,或引导延伸阅读强化阅读实践……媒体融合,开阔阅读视野,课堂将更富有活力。
二、媒体融合,拓展师生共写新思路
习作教学,倡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根据写作要求,自己先“下水”试一试,亲身经历准备、撰写、修改的过程,取得切实的经验;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写作对象,多渠道阅读、多角度观察,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拓展写作思路;进而启发学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写出自己对写作对象的认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是搜集、整理资料,介绍一处“令中国人骄傲的”“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笔者“下水”试介绍一处中国的“世遗”后,感到本次习作确实比较难:一是中国的“世遗”离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相关的见闻感受比较少;二是“世遗”中“令中国人骄傲的”“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的内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体会到;三是要把搜集、整理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种表达的转换比较困难。
根据“下水”的经验,这次习作指导,笔者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多渠道搜集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介绍对象,通过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他人等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丰富对所要介绍的“世遗”的认识。二是启迪写作思路。介绍“世遗”时,围绕自己印象最深的特点来介绍;通过静态、动态描述突出“世遗”的外观和结构特点,通过故事叙述凸显“世遗”的文化内涵。三是图文结合促进表达转换。让学生根据搜集、整理的资料绘制图画,再根据图画介绍“世遗”的外观、结构以及故事传说,促使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话语。
本次习作,从写作对象看,有介绍长城的,有介绍布达拉宫的,有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世遗”进行介绍。从习作内容看,既有对“世遗”外观、结构的介绍,又有对“世遗”“令中国人骄傲的”“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的文化内涵的体悟。比如,有学生介绍长城的建筑材料时,在描述了條石、城砖的颜色、形状、大小后,叙述了“冰道运石”的传说,进而对“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发出赞叹。从语言表达看,基本做到了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可见,媒体融合,多渠道阅读、搜集、整理资料,丰富习作素材,拓展写作思路,是促进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的有效策略。
三、媒体融合,搭建读写交流新平台
同读共写,课外是广阔的天地。通过媒体融合,搭建读写交流新平台,让学生人人有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及时、灵活地对学生的课外读写进行指导,推动师生同读共写活动深入开展。
具体做法:一是注重读写协调推进。学生备有读写练习本:一天写读书笔记,从阅读的课外书中摘抄精彩的句段,并尝试赏析摘抄的句段;一天进行小练笔,将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事件写下来。二是注重作品展示交流。把学生分组建立微信小组群,学生每天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或小练笔的朗读录音传到小组群中。小组成员轮流检查每天的朗读情况并推荐一件作品到班级群里交流。教师从中推荐优秀作品让习作者利用早读课在班级里展示,师生一起赏析学生的作品,教师相机进行简要的读写指导。
媒体融合,搭建读写交流新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家长反映,本来阅读比较被动的孩子,因为交流展示“有了精神”。展示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一位学生在阅读《四世同堂》时,在读书笔记中摘抄了片段并做了这样的评析:“文中写‘北平人,正像别处的中国人,只会吵闹,而不懂得什么叫严肃,是告诉人们,北平这座古都历经磨难都能泰然处之;‘今天,北平可是——也许是第一次吧——看见了严肃的,悲哀的,含泪的,大游行,是说日本侵略中国让北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感、恐惧感。老舍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让我们对当时的局势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师生同读共写,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媒体融合,拓展读写实践新空间,让语文课程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具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