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浅谈

2020-10-26 06:50陈育贤
读写算 2020年27期
关键词:文本内容信息

陈育贤

摘 要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它符合长期倡导的启发式学习、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而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比较式教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比较式;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7-0164-02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比较式是探索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依据文本材料,把关联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提炼、编排信息,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思辨,从而引发思维形成新优化信息群。

比较式教学是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二次编排、开发,学生从编排的内容中引发思考,在比较中发现共性与差异等,继而引发二次思维,或产生质疑,或找到答案,或生成新的信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文本重点的信息有更清晰的了解,并能在比较中迸发出更多信息量,促进思维广度发展。这样思维拓宽了,学习自主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自身素养不断提升。

一、紧扣“变”的层次,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层次表达是许多文本所呈现的一种方式,因为或人,或事,或景等在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往往会呈现递进式。从文本中提取能表现层次变化的句子,把他们罗列、编排在一起,然后让学生把能表现层次变化的词语分组提炼出来,用“→”表示它们的进展,并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从文本细微处整合信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挖掘内涵,延伸提炼出新知,以达到知全局,乃至洞悉未知,更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扁鹊治病》时,教师可以把扁鹊说病情的四次语言,提取出来,按顺序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反复研读,打开思路,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在比较中归纳、总结出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学生在反复比较、思考中,思路越来越宽,最后学生在比较中,答案从单一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升华为“发病的位置:皮肤→皮肉→肠胃→骨髓”“治疗的方法:热水敷烫→扎针→几剂汤药→只能等死”“治疗的效果:就能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无能为力”。这样的呈现方式,虽然最后也是说明“病情越来越严重”,但学生的思维变得多渠道、多角度;变得有层次、有条理;变得深入。同时从归纳出来的信息中,再次拓展思考,总结出“防微杜渐”“多听劝告”等道理。到此,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并未结束,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比较——“蔡桓公的病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蔡桓公的拒绝也是有层次的。”要求学生学习刚才比较式的解读方法,解读蔡桓公的拒绝的层次性内容。这样的比较式教学,让原本看似简单的句子,挖掘出了其中的深层意思,多渠道的解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二、提炼“相对”的信息,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相对是指性质上互相对立的,如美与丑,善与恶等。这样的信息是针锋相对,在这样的信息比较中,学生的思路在反差思维中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求异、求变的过程中,思维创造性地拓宽开来,继而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走进文本。

例如,教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提取巨人的前后动作“相对”性信息,从“砌高墙,挂告示牌”到“拆除围墙”;从赶孩子到“抱孩子”;从对待孩子粗鲁的态度到轻柔地抱,轻轻悄悄地走;从内心孤独到内心充满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比较式教学中,不但实现“把书读薄”,而且更易把握文本主旨——因为爱。紧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提取孩子的动作描写进行比较,从孩子害怕得四处逃窜到大胆地在巨人身上玩耍等“相对”信息比较中,也从侧面反映出巨人从凶恶到善良,从孤僻到大爱等的变化。在这样提炼信息进行比较中,学生思路变得清晰,理解变得丰富,思维变得深入。

三、利用“异同点”,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异同点是指事物之间比较得出的共性因素与异性因素。在文本中,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内容进行提取、罗列,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综合比较,提炼出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继续对提炼出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别从共性因素与异性因素中引发问题,并打开思维,洞悉之间的联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样“共”与“异”的比较中,洞察文本背后的内涵,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例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时,把描写托德前后神态变化的句子提取、编排:“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的思维立体起来,异同点一目了然,同样是“摆”,但已从“摆嘴脸”缓和到“摆架子”;同样是“笑容”,却是从“遍布满脸”僵到了“凝结、毫无光彩”。在搞笑的神态比较中,勾起学生对托德内心世界揣摩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在相同点的“收”,与不同点的“放”中膨胀开来,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在学生的思维中迸发,一个势利眼的市侩小人的形象扎在了学生的心中。这样的比较,刺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路越走越广。

再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严监生伸出的两个手指头与摇了三摇的头,在这两个内容所在句子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严监生的动作相同,但表达的情感程度却有区别,在思维对这些异同点的反复的比较中,一个吝啬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比较式教学,润物细无声,把学生的思维朝高处推进。

四、寻找“呼”“应”,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呼应有几种形式,如再现式呼应、回答式呼应、续写式呼应、比照式呼应等,这一写法经常在文本中出现,它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并能強调主题、引起共鸣等。因此,提取、编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式学习,能加强学生对前后呼应内容的融会贯通,激起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发展。

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引导学生提炼出相呼应的句子,在对每一组呼应句子的比较中,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住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发散思维,解读文本。在对首尾两处描写李大钊逝世时间的两个句子的呼应比较中,除了读出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沉的怀念外,再深入地比较、研读,学生思维发展开来,还能读出作者对父亲的回忆,态度严谨,有史传写作的味道等;在描写父亲两次望了望“我们”,却没说一句话的两句呼应比较中,学生揣摩出李大钊两次“望”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丰富的内涵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很广,很深。

除了相呼应句式外,有些文本中的句式虽不是呼應,内容上却有前呼后应的意思。比如,教师在教学《穷人》时,可以把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按顺序一句一句罗列排出,然后让学生阅读、比较这些句子,发现心理活动前后间的联系与变化。学生在提炼“呼”“应”句子的组合比较中,思维逐渐丰满起来。比如,从“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两句话比较中想到桑娜对面对丈夫回家一事的惶恐与焦灼等;从“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这两句比较中想到桑娜深深的自责等;从“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这两句的比较中读懂桑娜的美好品质——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从“这是闹着玩的吗?”“我自作自受”这两句比较中,感受到家里的状况确实无力再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了,这也侧面也反映出渔夫与桑娜的美好品质。此时,还可以借助这几句末尾的5处省略号进行比较、解读,让学生创造性地补白一两组“呼”“应”的内心活动,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当然,运用比较式教学,引发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句子的单一对应、解读,这些句子还可以交叉比较、解读,比如“这是闹着玩的吗?”这句,还可以与“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这句,放在一起比较、解读,这样多种形式地交叉比较,让学生的思维呈现“互联网”式地再发展。

五、借助教材外资源,在比较中促进思维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篇文章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比较式教学并不局限于教材本身,教学时我们还可以拓展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资源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丰富知识,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比如在相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信息中比较;在相同题目,作者不同的文章信息中比较;在相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信息中比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内心的感知,同时还可以在比较中由此及彼、不断分析、触类旁通,实现思维延伸式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先引导学生紧扣诗眼“醉”走近辛弃疾的内心,再拓展延伸到辛弃疾的《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遣兴》这些词中的“醉”,在不断地比较分析中,思维不断丰满,学生逐步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到辛弃疾醉里梦里都想着征战沙场,醉着醒着都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这样推动着思维向广度延伸。再如,在教学文言文《司马光》时,把该文的文言文版与现代文版进行比较教学,在比较中感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不同体裁表达的魅力,文言文语言凝练,却不失生动,现代文的通俗易懂等。同时在古文与现代文的比较中,现代文成为理解古文的依托,学生更容易理解古文,并从中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在思维积极思考中,获得思维发展新视觉。还如,在教学老舍的《猫》一文时,拓展《夏丐尊》笔下的《猫》与周而复笔下的《猫》,在对三个作家笔下的《猫》的描写中,通过比较,提炼信息,捕捉关键词语,了解三个作家笔下猫的不同特点,及他们的不同表达角度,或侧重性格,或侧重外貌等,这样展开思考,猫的形象变得饱满、可爱的一面更深入人心,那么对理解三位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这一主旨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当然,借助教材外资源进行比较式教学的渠道不止以上三种,教师还可以对相同主旨的文章进行比较;对相同意境的内容进行比较……实现最大空间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再发展。

六、结语

总之,运用比较式教学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思维,更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波折式推进,阶梯式上升,“互联网”式发展,延伸式飞跃,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向广度奔进、再奔进!

参考文献:

[1]周颜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课堂提问做起[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0).

[2]王福永.科学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2019(08).

[3]张静娟.构建思维平台,促进学生思维再发展[J].物理教师:高中版,2010(04).

[4]甘育敏.浅谈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中的比较式阅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

猜你喜欢
文本内容信息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