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敏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以“问题”为牵引能够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不断强化。文章从合理设计教学、动手实践、情境化、合作探究、生活化实践五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展开探究,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兴趣;情境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77-02
一、引言
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无法对学生思维进行发散式引导,课堂教学生硬无趣,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培养。而通过创新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保证所设计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促使学生感知数学魅力,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如何取得“问题导学”教学效益最大化,需要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深入研究。
二、借助问题导学合理设计教学
数学教学皆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通过联系新旧知识顺利解答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各方面皆处在发展阶段,数学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不能够系统地进行内挖外拓,正是这一“症结”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数学教学的高效推进。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合理设置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百分数?”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后,认为自己所穿衣服的含棉量有90%,妈妈蒸的馒头白面和玉米面分别占70%、30%等。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在屏幕上展示出一些百分数(如96.7%、45%、0.00001%、100%),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并填入括号内。①王医生是著名的骨科专家,他治疗的患者的痊愈率高达()。②某企业体制改革后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比增加了()。③如果某一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么它发生的概率为()。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导学,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百分数,形成知识链,学会正确运用百分数,进而解决在百分数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三、借助问题导学落实动手实践教学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的最爱。在“问题导向”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化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动手操作实践,空间感知、视觉目测、听觉判断等多种思维感官协同辅助开展数学学习,对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感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抽象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系列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对一个个数学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进一步理顺和掌握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切实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要将一个长方体木块切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那么它的棱长是多少?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这时,首先让学生围绕问题实际摆弄一下手中的长方体木块,同桌之间合作探究讨论,动手操作对比、想象一下“假如切割”后会是什么结果。在实际动手操作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围绕问题和刚才的操作感悟进行实际绘画,有了“实际操作+纸上绘画”,很快学生便得出结论:“应该以长、宽、高中的最短一条为标准进行切割。”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进行深刻体会,然后提出问题:“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出发,可分别推导出什么计算公式?”学生一边画图一边思考,在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对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很快能够将长方体体积与正方体体积的通用计算公式推导出来。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动手操作,学生对长方体相关知识的掌握逐层深化,从而推导出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进而能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进行快速计算,较好地培养了数学能力。同时,学生发现了在正方体棱长扩大的情况下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变化规律,这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借助问题导学推动情境化教学
情境化的数学问题,能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化、简单化的呈现,也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对问题进行情境化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解答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主动去探究,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授“找次品”一课时,为让学生掌握“最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天平找出3瓶钙片中少了3片的一瓶“次品”。此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运用天平找出次品?”在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充分合作探究后,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待踊跃举手的学生回答后,请他到前台黑板将找次品的过程表示出来(如图1)。学生清楚地表示出了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这就为下一步探究至少几次能找出次品做好了铺垫。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现有8个零件,1个次品混在其中(次品重一些),若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学生陷入了沉思,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至少”“能保证”等关键词进行合作探究,进行“平均分”称重(如图2),学生抓住找次品方法的本质。通过借助问题进行情境化导学,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以有效锻炼,切实提升了学生运用最优化的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1)以促进主动思考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期,認知能力有限,并未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运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探寻,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实现共同进步,进而锻炼沟通与表达能力。例如,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班级要开展篮球赛,学生在争论哪组先开球。通过抛硬币来确定开球的先后,这种方式公平吗?”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抛硬币,并进行合作探究。据此,可将统计相关知识引出来,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每组数据进行观察,看一看可能性。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汲取他人学习经验,明确自身的不足,积极进行改正,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以问题为牵引开展合作讨论学习。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问题为牵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就某一问题展开探究,寻找可行的解答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强化学生的认知。例如,在“两位数加法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出去郊游,租一辆大客车和一辆小客车,大客车33个座位,小客车25个座位,请问一共可以坐下多少人?”学生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包括数小棒、珠算等,并围绕这一问题积极讨论,通过合作计算出25=20+5,33=30+3,20+30=50,5+3=8,最后顺利找到了可行的解答方案,对算法构建过程也有了正确的理解。
五、借助问题导学开展生活化实践教学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若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运用于生活中,那么数学教学的目标将得以实现。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可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制作年历、月历和日历,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年月日”相关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不同日历的制作展开调查,在学生制作完成后,让学生讨论问题“一年中12个月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重要的节日用彩色笔标注出来?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年的10月1日是周幾?”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明确了时间的记录与统计方法,并且动手操作能力也得以强化。
六、结语
总之,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出发,有助于打造生动的数学课堂,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其感知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教无定法,在实践教学中,一线教师需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通过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适时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得以顺利构建。
参考文献:
[1]张 虎.问题导学:引发学生数学学习深度变革[J].数学教学通讯,2019(31):46,50.
[2]崔 燕.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学习活动设计——以“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8(7):21-22.
[3]冯宝莉.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J].魅力中国,2018(51):113-114.
[4]陈学明.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8(1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