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志愿活动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大学生更是志愿活动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志愿活动管理方面却出现了活动重视度不高、专业性不强、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本文从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活动出现的问题入手,将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应用到大学生志愿活动管理之中,以期促进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化管理
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不断发展扩大,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但现有项目中能够持续发展的,均为国家政策扶持项目,很少有高校自发组织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很多高校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均存在开展效率低下、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志愿活动事业的发展和有序推进。通过实施志愿活动项目化管理,可以健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可以对志愿者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并且可以推进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展开。
一、项目化管理
项目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技术,首先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逐渐在其他工作领域得到了有效探索和实践。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者在有限的各种资源条件下,运用专门的项目管理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方法,對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控,进而实现预期目标。项目化管理则是指将各项活动看作是一个个的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管理。
二、大学生志愿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的回报下,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和提供服务的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虽然起步较晚、民间基础薄弱,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活动不够重视。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缺乏系统的管理。由学校官方组织的志愿活动也多缺乏规模性和延续性,很多高校只是每年象征性地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志愿活动,却鲜有能够持续延续下去志愿活动,因此引发了“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样的乱象。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中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管理,缺乏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缺少明确的管理对象,在体制结构上表现较为松散,管理力度较小。
2.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专业相关性。目前高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存在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现象,很多志愿活动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意义不大,志愿活动不是去幼儿园就是去养老院,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志愿活动对学生志愿者几乎没有任何专业训练,志愿活动的形式简单,活动的质量也比较差,因此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明显,导致青年志愿者的流失率居高不下。
3.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服务是一项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本身的自愿性也导致了其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目前来看,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相关的立法和政策资金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也仅局限于校园内部,缺乏同社会建立联系。
三、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志愿活动管理出现的种种问题,将其进行项目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项目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首先,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于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感受到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为他人带来帮助,给他人带来温暖,这让他们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其次,“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锻炼参与者的综合应变能力。“项目化”的运作使得志愿活动可以长期继续下去,这就需要参与人员组成相关管理机构,将项目持续运作下去,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员的分工,物资的采集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知识运用并且提高他们组织和管理能力。
2.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化管理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项目的运作核心是目标管理,参与者有了共同的目标,则可以有的放矢的集中社会资源办“好事”,合理的资源配置不仅促使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会减少活动的重复和不必要的志愿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志愿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也有助于志愿者的培训管理,从而有助于“留住”志愿者。
3.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可以有效实施监督和跟踪措施。
很多时候大学生志愿活动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个新政策的出台,各种志愿活动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真正落地生根的却是少之又少,多半是中道崩殂,不了了之。项目化运作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规避这一缺点。项目在运作的过程中是需要进行实时监督的,采用项目监督的管理办法,既能够实时掌握高校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状况,又能够搭建起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及时化解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引入竞争机制,打造高校志愿服务品牌。
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引入了“适者生存”的竞争模式,在不断的竞争和打磨的过程中,经过“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后,最终剩下来的志愿活动都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这样能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主观能动性,结合高校实际和专业特色,从而将品牌一直延续下去。
5.管理制度规范化,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机制。
通过完善志愿服务制度,规范志愿服务的各项工作机制,为大学生组织志愿活动提供了“润滑油”和“粘合剂”,促进了志愿服务的良好发展。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四、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措施
若想将大学生志愿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就要将志愿活动,当作项目来做。
1.制定项目计划,收集项目信息,确保志愿活动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志愿活动项目实施前,项目活动相关人员应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收集的内容包括志愿服务对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地点以及志愿者的招募等。在经过信息收集及调研后,项目班子应当对项目计划进行核实,看其是否完整、合理、现实与可行,项目所需的资源是否有保证,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开展项目立项工作,引入招标制度。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立项中,要以项目管理中的投标及招标制度作保障,编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投标方案。充分利用高校及社会资源,对项目的立项进行严格的把控,然后公开招标事项,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以此来引入競争机制,提高活动的品牌效应。
3.建立工作核准系统,形成工作核准制度,保证志愿活动项目按项目计划执行。
项目工作核准系统包括必要的审批制度、人员权限和其他书面文件。“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志愿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有效的工作核准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做到各尽其责、物尽其用。
4.建立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广泛积累志愿者资源。
项目团队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培训可以是针对内部成员的项目化运作培训,也可以是针对所招募志愿者进行的专业培训。定期培训一方面有助于项目团队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志愿活动的实效性,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5.建立有效监督体系,对志愿活动项目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
近年来志愿组织相关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有效的监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监督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对项目的资源和资金使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能够让项目班子实时掌握项目进展,与项目成员保持有效沟通,有利于项目的成长和发展。
6.及时对志愿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建立评优激励制度。
在志愿活动结束后,相关部门应及时作出公正、有效的评价,高校应集中力量对评分优秀的项目进行品牌打造。同时,项目组内部也应对项目的参与者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项目的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将项目化运作的管理方式应用到志愿活动的组织上,既有助于提高高校和社会对志愿活动的重视,又能够提升志愿活动的专业性和社会化。但是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还应不断去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及时改正,不断完善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卫义,闪茜菁.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28-29.
[2]江汛清.国际志愿服务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
[3]李楠,潘瑞,田野.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6):631-636.
[4]李艳,戴裕民,曹英华.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纪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2.
[5]刘云山.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N].人民日报,2008-09-09.
[6]王芳,张乐天.试析转型期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走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67-71.
本文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期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项目(课题编号:13502020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