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凡星 刘洁
【摘 要】《美丽心灵》讲述了诺贝尔奖得主纳什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他的一生都在理性与非理性,大脑与心智之间寻求均衡,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切入点探索个人自我实现的困境以与无意识补偿现象,对纳什的性格特点、思维和情感进行深入探析,发现剧中人物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美丽心灵》;纳什;自我实现;无意识补偿;人性之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170-02
电影《美丽心灵》是以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理论的提出者,著名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真实生平改编而来的。纳什是一个数学天才,但同时也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博士毕业论文“非合作博弈”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理论,以一己之力挑战当时主流的亚当·斯密经典经济学,构建了后世博弈论的主流理论基础。但在之后的三十年中却陷入精神分裂的极度痛苦之中,在同病症的战斗中他从未放弃,直到1994年,66岁的纳什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而能从困境中走出,正归功于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它属于纳什,更属于不离不弃的妻子艾丽西亚以及对他一直支持的同学、朋友,还有为他提供栖身之所的普林斯顿大学。
正如纳什最著名的“纳什均衡”理论,他的一生也在理性与非理性,大脑与心智之间不断博弈,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曾一度失衡,在经历了学术与生活的严酷考验后,他终于在自己人生的博弈中找到了均衡。
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困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其中自我实现理论是其核心思想,位于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端。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追求的目标,在对目标的追求中会遇到各种困境,困境的存在催生欲望与需求,纳什的主要表现是生活中出现的三个幻影:查尔斯、玛希和帕谢尔,三个幻想构成了一个“自洽”的内心世界。他们均来自纳什的无意识,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需求层次,影响控制纳什的行为,这正是无意识的补偿现象,而其产生的时机必定也是纳什心绪受压制的时刻。
(一)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即包括自尊,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影片给观众构建了一个孤独天才的形象,他拥有天才的数学头脑,但在人际交往间却一窍不通,正如一位老师对他的评价:“拥有两颗大脑但只有半颗心”。对他人衣着毫不避讳的评论以及对学术成果不留情面的否定,都注定他无法融入同学的群体。人是群居动物,脱离族群的孤雁必定有难以弥补的情感空缺,在现实中不被理解,缺少认可和尊重。这时,纳什第一个幻影——室友查尔斯出现了。查尔斯是纳什性格的对立面,第一次出现时喝得醉醉熏熏,一身浪子风范,纳什不擅社交,查尔斯是个话痨,当纳什将自己困在宿舍苦苦推导数学公式却没有进展时,查尔斯将其书桌推下窗户,掀翻到楼下,使纳什走出去。与其他同学不同,查尔斯一直认为纳什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在他失意时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在他成功时与他分享喜悦。这正是内心孤独的纳什所需要的,从查尔斯身上纳什获得了认可与尊重。
(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希望社会对自己认可和自己价值能够实现的需求。纳什入学时教授有一番演讲,诉说二战时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最后提到要防御苏联共产主义的渗透,这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进入惠勒实验室五年后,纳什被军方邀请破解苏联的密码,凭借天才的头脑,他轻松完成任务,20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正是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期,为国家而战对纳什来说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但同时参议员麦卡锡绑架民意,很多人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政治迫害,纳什后来的曲折命运就是映射着这段历史。在这个时刻,纳什的第二个幻影——国防部官员帕谢尔出现了。帕谢尔邀请纳什为美国的国家安全而战,为他带来了阻止苏联力量搞乱美国的任务,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这使纳什感到自己是一个英雄,他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三)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人们希望进行社会交往,建立情感联系的需要。影片中在俱乐部,纳什被同学怂恿去搭讪一个金发女郎,他会直接说:“我不知道到底该说些什么才能促使你和我发生性关系……实际上,我们正在谈论体液交换,对吗?”。他对爱情的理解仅限于生理上的满足,并没有感情上的交流。在被聪慧美丽的艾丽西亚吸引并坠入爱河后,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从未有过爱情经验的纳什内心关于女性的薄弱之处被击穿,第三个幻影——小女孩玛希出现了。玛希是查尔斯的外甥女,她天真可爱,从未长大,正如纳什对爱情的懵懂无知。在向自己的挚友查尔斯描述艾丽西亚时他说:“她美丽动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她居然喜欢我……我应该向她求婚吗?”。玛希的出现正是纳什内心希望得到爱,希望得获得归属与满足的体现。
幻影分裂了纳什的人格,他们彼此独立并不断影响他的现实生活。经历了枪战事件后纳什的精神变得不稳定,但是在帕谢尔的威胁下他一次又一次地妥协。在被精神学家告知已经患病时,他并不相信,直到他挖开手腕也没有发现那个代表自己身份的二极管时,他才接受了事实。当时对于精神分裂患者普遍采用的是“胰岛素休克疗法”,通过注射大剂量胰岛素使患者出现低血糖以致昏迷来抑制幻觉的出现,但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与幻影一起消失的还有纳什数学上的天赋,他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偷偷停用药物之后的一次发病时,他又差点将自己的儿子淹死在浴缸里。
二、美丽心灵——破解之匙
最终,纳什分清了虚幻与真实,战胜了病症,这归功于美丽心灵,它一方面指的是艾丽西亚对纳什矢志不渝的爱,另一方面是指纳什直面人生真相的勇气。
没有艾丽西亚的美丽,纳什只会成为精神分裂的牺牲品。在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纳什脑中,艾丽西亚的爱是他唯一可以坚信真实存在的,1994年纳什在诺贝尔获奖者演讲中提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逻辑?谁来决定原因?……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发现:只有在神秘的爱的等式里,才能发现任何逻辑上的原因。”正是这份爱引导理智重回纳什的意志。在纳什精神分裂发作并受到帕谢尔威胁要杀掉艾丽西亚和他的孩子时,出于对艾丽西亚的爱,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妻子,所有的声音和影像在他的脑中飞旋,他终于用理性压制了幻觉,判断出幻影并不真实,“她从未长大过,玛希不是真实存在的”。纳什的理性被艾丽西亚唤醒,他逐渐摆脱幻影的控制。在纳什决定停掉药物与病症作战时,艾丽西亚又站在了纳什身边,“你想知道什么是真的?这个,这个”她将纳什的手放在自己心口“這个,这个是真实的……我相信,奇迹是有可能的”,夫妻二人相拥而泣。在诺贝尔奖的颁奖礼上,他没有多谈自己的成就,而是感谢了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今晚能在这是因为你,你就是我存在的原因,你是我的全部。”
当纳什知道自己得了病,所拥有的不过是一场幻影,所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并不存在时,他本可以自暴自弃,选择继续沉溺在虚幻里。“病”是一个合理的借口,可以让他不再面对现实,但是纳什却选择直面挑战,他从年轻时的傲慢偏执中走出来,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同样一句“几颗稚嫩的脑袋”,在年轻时是他认为教学只会浪费时间破坏创造力,而此时却是主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年轻时的孤独落寞到年老时融入社会,落单的孤鸿也重回自己的雁群。三个幻影始终没有消失,但纳什面对诱惑始终不去搭理,他用自己的意志与理性保持着大脑与心智的均衡,不断克服自我、超越自我,“我只是已经习惯忽略他们。”“他们都是过去,每个人都会被过去所缠绕。”
最后,美丽心灵同样属于一直包容、接受纳什的同学、朋友以及普利斯敦大学,纳什最初是在酒吧与同学一起时产生了“纳什均衡”理论的灵感,在纳什身患精神分裂之后,同学索尔探望并与被药物压制的纳什谈心开导他,曾经被纳什嘲笑的马丁·汉森帮助他回到大学校园,曾经学习工作过的普林斯顿大学依旧宽容地接纳了他,在决定直面挑战之后的四十年,纳什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研究数学,尽管他神志不清甚至衣衫褴褛,但他依然被允许在校园内自由漫步,并且被尽力满足学术研究之所需,普利斯敦大学为他提供了容身之所。影片的最后,纳什来到学者餐厅,多年前他曾在这里目睹一位名叫马克思的教授得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对于学术的最高礼赞,每位学者将自己身上的钢笔放在他的面前。在经历了理性与非理性、学术与生活的严苛考验后,纳什终于也来到了这里,象征着认可与尊敬的钢笔一只一只地放在他的眼前时,仿佛在说:“很高兴你能来这儿,纳什”。纳什在普利斯敦大学走完了自己学术生涯的最后一程。
过去几十年,纳什的博弈均衡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他也在与自己的博弈中找到了均衡,在妻子、朋友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帮助下,他收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高荣誉,虽然幻影无法消除,但纳什已经可以做到与他们和平共处。在纳什的内心世界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更好地完善自己。生命是一个由不断选择构成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需求,都会面对很多诱惑与困境,唯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构建内心与外界的平衡,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古丽丹,申荷永.对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纳斯的心理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2,(04):8-12.
[2]徐嘉玉,兰继军.从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美丽心灵>中纳什的心理历程[J].电影评介,2011,(10):53-54.
[3]李寒松.现实与虚拟的沟通——从<美丽心灵>看人际关系的美妙[J].电影评介,2010,(10):49+55.
[4]熊丽娟.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心理发展解析[J].电影文学,2014,(12):113-114.
[5]卢春艳.<美丽心靈>:心灵与头脑的完美结合[J].电影文学,2012,(0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