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发展探析

2020-10-26 02:21李自帅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声乐教育高校改革

李自帅

【摘 要】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将会引起高校教育的重大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体制不断完善、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社会需要人才的结构和方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教师如何立足自身专业,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不断修正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优质专业人才,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115-02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低,发展缓慢。近年来,受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跨越式进步、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等因素影响,从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状况来看,我国声乐教学已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具体体现在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对音乐类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校对音乐专业重视程度加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声乐教育还存在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与时代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高校声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高校声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入手,研究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希望能为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高校声乐教育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级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也在发生着巨大变革。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 高校音乐教学应当加强改革创新 [2],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转化我国社会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成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等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比如,教育理念改革、管理体制的改革、培养目标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改革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教师进步的源泉

高校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人类智慧的开发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研究高校声乐教育改革的途径,有助于教师摆脱“舒适圈”,通过探索和学习为自己“充电”,实现自身教育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提升,从而使自己更适应新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二、高校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一)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薄弱

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提出相对较晚,并且发展缓慢,加上我国受教育人数基数偏大,教育资源匮乏,受教育资格竞争激烈,在大部分地区,“主科”成绩的高低依旧决定着大部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使得社会一边呼吁素质教育发展,另一边又重视主科课程的学习。音乐课很难在中小学受到重视,中小学生很难系统地学习到音乐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都是在高考前的一年或两年才开始系统学习音乐知识,高考过后,由于经历了较长的假期,开学后,之前突击培训学习的音乐知识也有所遗忘,因此,高校声乐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较薄弱。

(二)声乐课授课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单一,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设的课程。高校针对声乐专业的学生,会开设一人课、二人课、三人课、四人课等小组课,还有些高校在大一的时候只开设四人课,随着年级的升高,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开设一定比例的一人课、二人课、三人课、四人课等小组课。总体来讲,高校的声乐课是以小组课为主,并没开设其他有关声乐学习的课程,比如歌剧欣赏、声乐声训大课等。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都会把每节课的时间规划好,比如,前20分钟练声,剩下的25分钟演唱歌曲。能合理规划上课时间很好,但是,从大一到大四,每节声乐课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反应迟钝,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让学生养成唱歌之前必须练声的心理。一线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改革。[3]

(三)声乐曲目缺乏创新

声乐教学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声乐曲目的支撑。曲目也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内涵、艺术魅力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曲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由于我国的声乐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声乐作品创作上动力不足。发展至今,虽然有部分优秀的声乐曲目广为传唱,但是数量还是不多,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声乐曲目范围很小。在现实的教学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声音特点等,在一定程度上又缩小了可供选择的歌曲范围。

(四)教师资源紧缺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逐渐加快,高校声乐专业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有些高校声乐专业新生高达四五百人,并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由于教师的招聘没有像招生那样灵活,所以大部分高校的师生比会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失衡,大部分高校声乐教师都是超额定工作量,再加上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担任钢琴伴奏的角色,这无疑给高校的声乐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高校声乐教师资源亟待补充。

三、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探析

(一)优化音乐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针对新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首先,重视视唱、乐理、和声等音乐理论课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樂知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旋律、和声等走向,深层次地解读作品的内涵,更好地诠释声乐作品。其次,开设音乐鉴赏等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比一味传授知识更重要。有许多学生学习音乐,并非出于喜爱,特别是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更非出于热爱。通过音乐鉴赏课等美育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声乐作品,感受声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由单纯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并从学习声乐知识中获得快乐。

(二)大力提倡原创歌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反映教师布置的声乐作品不好听、歌曲年代久远、内容不容易理解、演唱同一首曲目的同学太多等,加上有很多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理解不了某些优秀作品的艺术内涵,也就和优秀的声乐作品产生不了情感共鳴,觉得歌曲不好听、不懂其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声乐同样需要创新。笔者认为,鼓励师生创作原创歌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演唱原创歌曲是对声乐课堂的创新。创新的声乐课堂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面,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根据规定的主题创作歌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音域、音色,创作音乐作品,这样的声乐课堂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二,优秀声乐作品不断涌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创作能力有限,但是,随着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基本理论的学习、歌曲写作课的开设,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会逐步提升,难免会有好的声乐作品涌现出来。留其精华,去其糟粕。长此以往,会有大量的优秀声乐作品积累下来,补充到声乐教学曲目当中,甚至推动我国声乐创作事业向前发展。

(三)构建声乐大课堂教学模式

小课教学是专业音乐院校引进的欧洲传统声乐教学模式,采取一对一“师徒式”教学方法,声乐小课也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授课形式。声乐小课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为目的,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盲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基本的教学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难以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相比声乐小课,辅助构建声乐大课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因材施教,解决初学者需要掌握的歌唱的原理、歌唱的状态、歌唱的呼吸、歌唱的支点等。

第二,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有助于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快速领悟正确的声音状态,改变声乐小课中整体没有歌唱状态的僵局。

(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当今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声乐教育产生了诸多变化,国内的许多歌唱家都以慕课进行线上教学。除了慕课,网络上还有许多有关声乐学习的论坛、视频、音频等,共享着声乐学习资料。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以往教师灌输式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适当注入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了人类自身学习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网上看慕课视频进行学习,了解课堂内容,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性学习;站在教师的角度上,网络资源有利于教学的进程,使声乐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活泼[4]。由于声乐学习需要反复练习,模拟实践,如果将声乐学习的特点充分应用到声乐教学中,想必会对高校声乐教学作出重要贡献。

高校声乐教育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改革的“活水”。作为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牢记历史使命,明确教育发展方向,不断优化教学课程,不断反馈教学评价,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修正教学方法,为优化高校声乐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展宙.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音乐,2019,(06):35-37.

[2]唐禹.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J].当代音乐,2018,(05):30.

[3]许天鸣.论当前声乐小组课改革的必要性[J].当代音乐,2016,(07):27-28.

[4]李悦.声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6,(24):22-23.

猜你喜欢
声乐教育高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