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花
【摘 要】戏剧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作、展演了一大批革命戏剧,此类戏剧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戏剧《粉碎帝国主义》不仅提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口号,还表达了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愿望。革命戏剧不仅提高了苏区民众的文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苏区革命戏剧;苏区文化;教育导向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041-02
中央苏区革命戏剧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央苏区广大工农兵所创造的,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革命传统的革命艺术。中央苏区革命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红色文化类型,是党和苏维埃政府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戏剧通过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起到文化教育的功能,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军,建立起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工农红军,成功地保卫了红色政权。本文将从《粉碎帝国主义》这一戏剧出发,来探讨革命戏剧的政治文化教育导向及功能。
一、《粉碎帝国主义》的内容简介
《粉碎帝国主义》这部戏剧作品讲述了国民党军队出卖国土勾结列强来镇压中国人的暴行,遭到工人、农民的坚决反抗,发生了工人罢工、农民暴动。此外,国民党军官扣押士兵军饷、虐待士兵的劣迹,使国民党军队内部动摇、瓦解。而英勇的“铁的红军”一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最终红军取得伟大胜利。此外,在红军的教育与感化下,国民党士兵最终觉悟并决心参加红军,共同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解放全人类。
这部作品虽然剧情简单,却把土地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都集中体现出来了,它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士气和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从这部作品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戏剧作者的创作教育导向。
二、苏区政治文化教育导向在戏剧《粉碎帝国主义》中的体现
苏区革命戏剧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是在炮火中发展起来的文艺活动,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政治文化教育导向凸显。
(一)推翻“三座大山”的教育导向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解救全国的劳苦大众,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奋起反抗,推翻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三座大山”。戏剧作为文化革命斗争的艺术形式,起到了提高工农劳苦群众政治和文化水平的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
1.对外抗日反帝的教育导向。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武装入侵,在中国割占和强行租借土地,驻扎军队并干涉行政、司法,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政治经济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不能完全独立。这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土地革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帝国主义列强就是日本。抗日反帝成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主要任务,当然也是苏区人民抗战的主要任务。
作为苏区文化武器之一的戏剧,自然无处不体现这一特点。《粉碎帝国主义》就是代表性作品。剧中的红军战士们,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树立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帝国主义必将被打倒,中国必将取得胜利。此外,以抗日反帝为主要内容的苏区戏剧作品还有很多,如《活捉蒋介石和美帝》《红光在前》《鞭痕》等。这些革命戏剧是在工农民众的革命斗争中创作出来的。它激发了苏区人民的自信心,推动了抗日反帝斗争的发展,起到了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打击敌人、消灭法西斯帝国主义的作用。
2.对内反地主反军阀的教育导向。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得到农民的拥护。而与此相对,蒋介石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原大战中击败了各路军阀巨头,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实现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统一”,攫取了全国性政权。国民党军队集中力量对发展壮大中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并维护帝国主义和中国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下令东北军撤出东北,出卖了祖国。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救国图存的主张下带领广大工农大众,和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大地主与官僚资产阶级反动集团展开了激烈的革命斗争。1927年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苏区大部分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因此受地主等压迫也最为严重。为了拯救苏区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红军带领工农打土豪、打军阀的同时,在日常生活娱乐中也不忘给苏区人民渗透“有地主、军阀的统治就没有贫苦农民的新生活,只有革命才能翻身做主人”的思想。
作为娱乐的戏剧《粉碎帝国主义》,就体现了同军阀相斗争的元素。剧中红军拿起枪杆,进行工农武装革命,消灭国民党,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该剧表明了这是一场抛头颅、洒热血的正义革命战争,体现了红军战士反地主、反军阀的英勇革命斗志。此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列强、中国封建势力,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镇压工人运动的戏剧还有很多。如《牺牲者》《旧世界》《红光在前》等。这些戏剧在揭露地主、军阀罪行的同时,鼓舞了军民士气,指出了穷人被压迫剥削的根源,指明了革命取得胜利的道路,坚定了战争必胜的决心。
(二)扩充红军的教育导向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面临着国民党的封锁和重兵“围剿”的严峻形势,战争造成了红军部队人员的大量减少。因此中央苏区政府高度重视扩充红军的工作,鼓励参军成了当时的重要目标。1933年苏区开展了扩大百万红军运动,母送子、妻送郎,形成了人人争当红军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出现了大量表现扩大红军队伍的戏剧作品,《粉碎帝國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剧中,红军战士告诉国民党士兵,红军的政策是“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让国民党士兵不要再当反动派的走狗,号召穷苦出身的国民党士兵倒戈起义、加入红军,最终国民党士兵欣然参加红军,决心共同消灭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为了完成扩大红军队伍的重要任务,中央苏区政府不仅争取了国军士兵、工农阶层、知识分子,还尽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因为苏区地处偏远,普通群众的革命意识相对不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尤其妇女的觉悟普遍不高,因此戏剧工作者创作了许多教育妇女、鼓励当红军的戏剧。如《拉尾巴》《欢送哥哥上前方》等。讲述的都是妻子开始阻挠丈夫、儿子参军,后来在指导员的劝说下转变思想,支持家人当红军,甚至亲自参军的故事。
苏区革命戲剧是强有力的文化武器,发挥了文艺团结工农兵、教育工农兵尤其是中国妇女的巨大作用,使得扩充红军的工作得到顺利开展,革命得以最终胜利。正如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里所描述的那样,“在中国妇女身上,共产党人获得了几乎是现成的、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广大的被剥夺了权利的群众。由于他们找到了打开中国妇女之心的钥匙,所以也就找到了一把战胜蒋介石的钥匙。”①
(三)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育导向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目标。十月革命开辟了各族人民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革命道路,对中国革命影响重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俄国革命之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苏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1931年在中央苏区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伟大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给苏区人民带来了梦想。苏区革命戏剧《粉碎帝国主义》,表达了苏区人民要消灭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创造由工人、农民、士兵组成的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的苏维埃共和国,实现无产阶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强烈决心。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人民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理想。反映在十月革命的光芒照耀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朝着正确的方向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苏区革命戏剧作品还有不少,如《沈阳号炮》《战斗的夏天》等。苏区革命戏剧充满着时代气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唤醒了工农大众的阶级意识,瓦解了敌军的斗志士气,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革命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三、结语
苏区革命戏剧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由广大人民群众和戏剧工作者共同创造的革命艺术表演。苏区革命戏剧深深扎根于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壤之中,深深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之中。它作为强有力的文化武器,从内容上、政策上确立了戏剧面向工农兵,服务于工农兵,与工农兵相结合道路的指导思想。苏区革命戏剧作为一种娱乐载体,适应土地革命的需要,发挥了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的作用。这些苏区革命戏剧用简短、浅显的话语,对苏区大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苏区革命戏剧揭露了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军阀的罪恶行径;瓦解了敌军的士气;唤醒了工农大众的阶级意识;激发了广大工农兵的革命热情;坚定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意志;扩大了红军的队伍;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注释:
①[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邱应觉 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394.
参考文献:
[1]汪木兰,邓家琪.中央苏区戏剧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2]石雅娟,钱贵成,肖毅.苏区文化新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王予霞 等.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4]汤家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5]郑斐.传播学视角下的苏区戏剧[D].南昌大学,2010.
[6]朱国铭.中央苏区党的宣传工作[D].赣南师范学院,2008.
[7]黄涛涛.论江西苏区的戏剧运动[D].南昌大学,2014.
[8]杨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苏区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