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
摘 要:要想提高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学质量,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把握教育契机,有效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数学活动贯穿于幼儿日常活动之中,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发现、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9-0078-02
一、引言
3~6岁阶段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主要包括操作、观察、探究等。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下,幼儿园数学教育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幼儿的数学兴趣、情感态度、思维能力;更加注重让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更加注重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游戏化。由于地域和城乡之间的差异,乡村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2018年9月—2019年7月,笔者前往雪峰山区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深入乡村幼儿园蹲守实践,旨在运用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通过亲身实践,寻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对策,以更好地提升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质量。
二、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
(一)数学教学活动组织随意,内容与目标脱钩
由于乡村师资匮乏,有的幼儿园教学任务由小学教师承担,然而这些教师未受过职前幼儿教育专业培训,幼儿教育知识、技能与能力相对缺乏,不能把握幼儿阶段数学教学的目标及重点,忽略了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加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执教班级年龄跨度大,开展活动有时依据教材而教,有时随意在黑板上出几道加减计算题,或每天重复地教学一些数字的认读、书写。
(二)数学教学方法单调,知识与生活脱离
很多乡村教师存在一些惰性思想,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习惯于照搬书本的知识,认为教学方法、形式简单方便就好。一般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求,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无法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在选取数学教育内容时忽略了现实生活,使知识与生活分离。
另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无其他操作材料,课桌上一支铅笔、一个本子是常态。
(三)留守儿童家庭观念滞后,家庭与园所脱节
乡村留守儿童居多,大部分都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不懂得早期幼儿数学学习的规律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幼儿是否学会了认识数字、会不会写数字、能不能做算术题,认为这些就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内容。据乡村低年级教师反映,数学课堂中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一知半解,缺乏学习兴趣。3—6岁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生活化,注重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爱上数学,为学龄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是指教师重视幼儿的乡村实际生活体验,结合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和与幼儿相关的乡村生活环境,发现和引出数学问题,引导幼儿从单纯学习数学知识的层面过渡到生活中运用已有数学经验的实践层面。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借助真实或仿真的、熟悉的乡村生活与活动情境,能使数学经验生活化、应用化。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抽象符号与感性生活的联系,引导幼儿将数学内容、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自然、快乐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是一个使经验不断从乡村生活中来又回到乡村生活中去的过程,是一个让幼儿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兴趣是幼儿学習的内在动力,从幼儿的学习心理看,数学教育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必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幼儿教师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让数学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能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四、乡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重视幼儿一日生活,捕捉数学教育契机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内容也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早上来园、晨间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护理、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等。晨间活动时,教师提问:“早上从家到学校步行用时多少?”(时间)“来了几个人、缺席几个人?”(数量、统计)“谁坐在自己的旁边,谁坐在自己的前面?”(空间方位)“谁比他高、谁比他矮?”(量的比较)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建房子(空间、形状),在美术区用松果、树叶装饰作画(数数),在操作区串珠(分类、排序),活动结束后收拾材料(分类)等。自然角中,幼儿自己种植,在观察葱、大蒜、小白菜等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又在不经意中比较高低、长短,为它们浇水,感知量的多少。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中渗透数学内容,能使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自然、轻松和有趣。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引领着幼儿以各种感官接受多种数学信息,引领着教师将相应的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较自然地与主题、与其他教学领域、与幼儿的一日生活整合,唤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其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数学认知经验。
(二)挖掘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数学认知经验
搜集具有乡村生活特色的数学童谣,感知数学。数学童谣的内容有趣、形式丰富,将数学知识以童谣的形式呈现,可引导幼儿感知数学,深受幼儿喜欢。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和记忆能力较弱,选择一些内容比较生动、游戏性动作性强、幼儿熟悉的童谣,将其融入数学教育活动中,能使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活动更加有趣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例如,①民间童谣数字儿歌《荷花荷花几时开》,师幼或幼幼合作,边念边玩,一问一答式的有趣“对口令”形式,手、口、脑的有效互动,能让幼儿在童谣中感知时间(月份)顺序,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②民间童谣《动物歌》中的小动物都是乡村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基本特征等都十分熟悉,朗朗上口的童谣,不仅能巩固幼儿对动物的认知,也加强了其对数字1—10的认知学习。
搜寻乡村生活中的自然材料,体验数学。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应巧妙地开发利用,充分搜寻自然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比如,春季的乡村,田野里、道路旁五颜六色:红的映山红、黄的油菜花、嫩绿的小草等,这都是幼儿认知颜色、数数的自然材料;秋天,乡村各种庄稼都收获了,可利用黑豆、绿豆、花生、葵花籽等自然材料开展分类、排序活动,引导幼儿进行一维、二维、三维到多维排序;让幼儿利用新鲜的玉米进行穿珠,穿完以后数数穿了多少个,锻炼幼儿数数的能力;鼓励幼儿捡落叶创意粘画,粘贴出不同的形状,感知空间方位;冬天下雪,带领幼儿到户外打雪仗、滚雪球,让其感知形状、体验乐趣。
(三)创设真实活动情境,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幼儿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数学,但要想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教师应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幼儿走进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乡村教学实践中,多次带领家长和幼儿一起走进社区开展亲子活动,感受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比如“走进乡村快递站”,幼儿尝试观察快递单上的姓名和地址,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送快递”。“超市购物”中,亲子根据家庭需求制订购物计划,幼儿根据计划表观察标识自主购物,感受物品的分类、价格的高低、人民币的换算等。春天开展“种植小能手”活动,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种子,分类种植,并统计每种植物种了多少棵。周末让家长带孩子去电影院看电影或乘坐高铁,让幼儿根据票上的数字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家人庆祝生日时,让幼儿运用数数及等分的方法让每位客人吃到一样大的蛋糕……多样化的体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为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
(四)把握家庭劳动内容,渗透数学与德育内容
生活是数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离开生活,数学将变得没有价值,德育也会失去意义。笔者在实践期间,发现在乡村,多是由祖辈抚养幼儿。笔者鼓励幼儿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从小具备孝顺长辈、尊老愛幼的良好品质。比如“倒垃圾”活动,可让幼儿记录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统计一个家庭每周、每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环保教育。在家开餐前,鼓励幼儿分发碗筷,数一数有几口人、用几双筷子、共多少根,思考分别用什么数字表示。同时鼓励幼儿帮助长辈擦桌子、扫地,感知上、下、里、外等空间方位……以此在家庭劳动时渗透数学教育,达到让学生“孝顺长辈、爱劳动”的教育效果。德育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往往是潜在的,看上去不那么直接、明显,但它的教育效果是显著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品德教育渗透数学教育活动中,“春雨润物细无声”,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幼儿的心田。
五、结语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数学无处不在。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乡村教师更需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捕捉数学教育契机,用心挖掘和利用乡村的自然活动素材,供幼儿操作、发现、运用,让幼儿在乡村生活中感知数学、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黄瑾,田芳.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