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莲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尊重学生的表达和感受,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地进行语文学习探究和思考。课本剧辅助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学所做出的重要创新举措,通过对课本内容进行编排和表演,逐渐让学生在情景创作中收获对语文学习的更深层次认识,课本剧也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只要有效利用,就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课本剧;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9-0046-02
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内容。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课本剧辅助教学措施的有效利用,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理論,这个理论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注重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和体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决定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必然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让教材的内容发生了层次性的改革,教材上图文并茂的内容也让学生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同时,在新时代环境下,学生学习与信息科技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让学生的思维与时代共进步。丰富的网络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语文技能。像“德云社”的相声,“喜剧总动员”“欢乐喜剧人”等综艺节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课堂上也跃跃欲试,这些就为课本剧辅助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同时,随着考核科目的不断增多,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语文教材也在变更,对初中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且更全面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力不从心的,对教材内容无法吃透,造成了一定的知识学习滞后。此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创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知识学习、理解、吸收的难题。课本剧辅助教学此时深入课堂现场,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和课本内容有情景性体验,对文本的时代背景和主角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有切身体会,这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课本剧辅助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
二、课本剧辅助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合理选取课文,让文本变得生动起来
在进行课本剧辅助教学的尝试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先要对语文课文进行有效性挑选,选取富有语言交流、人物互动的课文,增强趣味性;也可以选择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且在课堂上难以进行深入剖析的课文,让其变得通俗易懂。学生通过主动编排有效的情景对话,思维逐渐被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体验课文的真实情景,而且在不断的知识探索中,进一步对课文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文章中的人物角色不多但个性鲜明,有关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很丰富,但是情节似乎比较单调,始终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以及主人公的态度行为变化展开。学生对这样的故事情节并不感兴趣,对语言分析也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提前让个别有表现力的或是对表演感兴趣的同学来表演,效果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扮演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同学故意对这个角色的动作与语言进行了夸张表现,赢得阵阵掌声。更有同学主动牺牲自己的形象来扮演可怜的小狗,也惟妙惟肖。学生感觉像是进入了高校的话剧表演班一样,欢笑之余,会觉得这实在是荒诞,现实中难以遇到这样的情形。那么这就有利于接下来教师介绍讽刺小说存在的意义,进而联系时代背景进一步讲解这类小说的批判性。
教师运用课本剧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延伸,使学生真正理解到课文学习的重要性和连贯性。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本都可以用来表演,为表演做准备也必然会花费学生的课余时间。所以在课文的选择和时间的安排上,教师需要花点功夫,如《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都是极好的课本剧选择篇目,时间上则应选择学生课业轻松的时间段进行课本剧的排演,让课堂丰富起来,让文本生动起来。
(二)融入创新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要因材施教、合理引导,就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课本剧表演之前,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详细的表演计划,特别是在设计课本剧时,学生会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通过对课文的有效阅读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学生对课本剧中的角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表演中往往会收到不一样的惊喜。
就《变色龙》来说,表演前,就有一个班的同学提出能否允许他们变更故事的结尾,因为这篇课文本身结尾就没有确定那只小狗真正的主人,所以学生加入了他们对文章结尾的揣测:奥楚蔑洛夫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走到将军家找将军哥哥邀功,又遇到了怎样的状况?教师原本打算将续写结尾当作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但表演时学生热情高涨,有进一步的发挥与创作,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他们还加入了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想法和特殊语言,让《变色龙》似乎来到了现代,折射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在这类课文学习中,教师只是挥挥魔法棒,把主导权交给学生,给他们自由展示的平台和充分的信任,总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本剧辅助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学生不仅要努力把课文内容演绎出来,往往还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对课文的质疑与改编,这就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范进中举》课本剧表演中,学生对范进中举疯癫的举动感同身受,但质疑文本的主题——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因文中似乎并没有提到科举制度的腐朽,反而描绘范进个人承受不了现实的巨大变化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热爱读书却受尽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嘲讽打击的普通学子。这么多年的打击使得他内心脆弱,该批判的是丑恶的人性。于是学生联系家长、教师、同学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得出积极鼓励与肯定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性,让教师不禁反思自己日常对学生的评价是否过当。学生创造性地改编全篇,按他们的愿望让范进真正地得偿所愿,圆了范进一个美好的梦。
如此,课本剧无疑也促进了探究发现式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意識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
(三)用发展性的评价,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新课程评价淡化了甄别与选拔,实现了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评价的激励、调控作用。课本剧辅助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本的学习过程中融入了表演的成分,为性格腼腆或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创建了更为有力的表达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和情绪表达,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心理素质,而且在语言和行为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协调发展。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缓解初三学习的压力,笔者要求学生把邹忌与其妻、妾、客及齐威王的一番对话改成课本剧表演。与现代文不同的是这是文言文,用文言文来口头表述有一定的难度,即便对平时文言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一个挑战。当时笔者就让平时不爱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表演,把任务布置给他们。刚开始,那几位学生都拒绝,经过一番指导与鼓励,他们愿意表演,且在准备阶段个别学生很难得地向教师询问文言文意思,或者借助参考书自主理解学习。表演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表演邹忌与齐威王的一番对话学生用的是白话文,但基本意思也都表达到位。表演邹忌与其妻、妾、客的对话时学生反而放得很开,赢得满堂彩。之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公输》之类有对话、有情节的文言文都让学生表演,特别是后进生,给他们发挥特长、展示个性的空间,反而让他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学习上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尤其对后进生应给予极大的关注与关爱。儿童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就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自勉。学生选择了教师,教师就有责任与义务让学生爱上学习。多样创新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剧也可以成为打开后进生心门的一把钥匙,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后进生,合理地、客观地评价他们,必然会给他们创造不竭的动力。
通过对课本剧的不断创作和安排,可以让学生拥有创造性思维,让后进生爱上学习,让他们通过语言的有效表达和行为艺术表演,为有效学习开辟重要的途径。课本剧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有效评价和指导,将成为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强心剂,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予霞.在编演课本剧中激活语文教学[J].职业技术,2007(2):86-87.
[3]杨利.中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4]张晓寒.人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