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承为桥,赴文化之约

2020-10-26 02:31黄敏容
教师·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黄敏容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闪耀着先哲的智慧光芒,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血脉渊源。教师应以传承为桥,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打开文化之门;整合经典文化资源,开掘文化之泉;构建校本文化课程,共赴文化之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汲取中国智慧,感受中国美学,拥有中国情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35-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闪耀着先哲的智慧光芒,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血脉渊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因此,教师应自觉生发一颗慧心,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巧妙整合经典文化资源,自主开发校本文化课程,带领学生进入中华文化的藕花深处,轻嗅传统文化的缕缕馨香,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发掘教材文化因素,打开文化之门

语文教材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要擦亮慧眼,发掘潜藏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引领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观戏学文,拓宽文化视野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将京剧引入课堂,可以增强教学的情趣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在教学《白鹅》中“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樣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一句时,教师可适时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净角从容威风、大模大样的走路姿态;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净角出场,切身体验白鹅步调的从容与大模大样。观戏学文,学生能更形象地了解丰子恺先生笔下这只白鹅的“高傲”,还从角色顿挫鲜明的动作中尽享梨园雅韵,唤醒审美体验。同时,在学生心中润物无声地播下一颗戏曲文化的种子。

(二)吟诗学文,丰满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聚焦文化意象,适时地引入诗词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教学《梅花魂》第十三自然段时,教师以“梅花魂”为主线,先聚焦梅花意象,播放梅花怒放的视频,让学生配乐诵读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等诗词,品悟梅花经霜傲雪、凌寒怒放的精神。再聚焦“气节”,交流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诵读表达民族气节的诗句,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感悟顶天立地、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最后,由花及人,物我交融,体悟“外祖父”的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领悟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诗意写照。读诗学文,学生思接千载,与诗人、与“外祖父”、与作者进行生命的对话,梅之意蕴、梅之精魂立体化、具象化,并转化为一种深情的符号,镌刻在学生的心中,丰盈了学生的精神感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化之门。学生恣意穿行其间,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濡染,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

二、整合经典文化资源,开掘文化之泉

经典文化是浓缩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要树立经典文化意识,将诗词曲赋、历史典故、节日习俗等文化资源引入课堂,让课堂成为传承经典文化的主阵地,让学生从经典文化中汲取人生智慧,学做有根有魂、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

(一)诗书联盟,探究文化内涵

作家冯骥才曾说:“我们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的生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时节,教师可执教《清明节》一课,引领学生看杏花春雨,赏春光烂漫,品节日内涵,悟家国情怀,用千千阙歌书写春天里的生命诗情。第一版块,抓住“雨”这个文化意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杜牧的《清明》能成为清明节代表诗作的艺术魅力。第二版块,诵读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冯延巳的《鹊踏枝·清明》和苏轼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等诗词,抓住“花”这个文化意象,引导学生感悟清明时节风和景明、繁花似锦,人们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的节气特点与习俗。第三版块,品读绘本《清明节》,探究清明节的来历源于一个人、一份情、一段历史故事,是晋文公为了缅怀介子推而设立的。第四版块,以“缅怀”为主脉,品读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再拓展小练笔:“在清明这样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里,你们又想起了哪位先人?他带给你怎样的影响?”学生披文入境,思接千载,与历史伟人,与文化名人,与祖辈先烈进行生命的对话,诉说浓浓的感恩情。第五版块,和诗以歌,齐诵杜牧的《清明》,齐唱云菲菲的《清明》。在琅琅的书声中,清明以春回踏青的悠扬,以思念感怀的委婉款款走来。清明节厚重的文化渊源和精粹的人文精华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唯美隽远。

(二)文史联姻,培育文化情怀

《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见,学习古典诗词必须联系诗人的生平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诗人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的共鸣。在教学抗金将领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时,教师可以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主线,从“知人、明意、懂史、悟情”四个维度带领学生沉入词境,品悟词情,开启一场诗词之旅。上课伊始,先向学生介绍岳飞,让学生对岳飞有一个初步的、朦胧的了解。在教学上阕时,联系岳飞的战绩与生平,感悟岳飞的精忠报国、英勇无畏的气概,感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千古史诗的绝美。结合“靖康之耻”这一历史事件,品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悲愤与岳飞浓浓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下阕时,链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历史典故,感悟岳飞“犯我山河者,虽远必诛”的昂扬斗志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课末,教师深情讲述“岳母刺字”的历史故事,适时播放歌曲《精忠报国》。此时,岳飞的家国情怀在学生的心中纵横驰骋,激荡奔腾,化为生命的烙印,永不磨灭。

(三)读写联谊,提升文化素养

意象是文化象征的一种符号,是和我们的文化体验与生命感悟融合在一起的。以《定风波》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读懂词意、读透词情后,教师可引用《苏东坡传》中的一句话:“‘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把苏东坡比作‘天上的麒麟,又向苏东坡说:‘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个?”让学生以“天上麒麟”这一比喻为例,进行小练笔:“如果让你也来作个比喻,你会把苏东坡比作什么?为什么?”学生联系生活,调动诗词储备,将自己的感悟诉诸笔端,有的将苏东坡比作竹子,有的将苏东坡比作寒梅,还有的将苏东坡比作骄鹰、明月……此时,学生与苏东坡达成精神上的契合,获得“物我回响交流”的审美体验,言语智慧得到了生长,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

教师有意识地多方位、多角度整合经典文化资源,为学生开掘了鲜活的文化之泉。学生浸润其间,丰富了文化储备,筑实了文化根基,从而成为内心敞亮、精神明亮的中国人。

三、构建校本文化课程,邀赴文化之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校将经典诵读作为基点,多渠道整合资源,多形式搭建平台,让学生与经典诗文为友,与国学大师对话,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璀璨,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一)晨诵经典,积淀文化底蕴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诵读古诗词”,利用语文教师的晨会课,带领学生亲近经典,感悟中华文化的璀璨与华美。对每个节气做到“一诗一词一精彩,一字一曲总关情”,即一个节气读一首唐诗、一首宋词,确定一个“飞花令”主题词,唱一首与节气有关的歌曲。比如:立春节气,诵读杜甫的《立春》、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共玩“春”字飞花令,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雨水节气,诵读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辰翁的《减字木兰花》,共玩 “雨”字飞花令,齐唱歌曲《春夜喜雨》……漫步在农历的天空下,诵读着一首首古典诗词,学生的生命正向着诗歌、向着大自然缓缓地敞开,丰盈而深邃。

(二)搭建平台,彰显文化魅力

为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学校积极搭建了展示风采的平台,使经典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内外生活的一件乐事。每周二的大课间活动,吹响诗词“飞花令”的号角,激发学生积累经典诗词的兴趣。开展“亲近经典,翰墨飘香”书法比赛,让学生用馨香墨韵抒表对经典诗词的热爱。开展“我与经典有约”绘画比赛,让学生用水墨丹青描绘经典诗词的神韵。开展“吟诵经典,烛照童年”诗文朗诵比赛,学生且吟且诵,且歌且舞,尽情演绎经典诗文的魅力,尽情展现自我的青春风采。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文化的精髓根植在学生的心中,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汲取中国智慧,感受中国美学,拥有中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彦邦,焦丽.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傳统文化的渗透[J]. 学周刊,2019(32):89.

[3]柴爱菊.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55-156.

[4]苏积鹏.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35):33.

猜你喜欢
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