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晓龙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
2018 年11 月5 日,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地区肩负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是国家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的《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 年)》指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取得了积极进展,长三角地区差距持续缩小,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整合度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但是,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尤其是江浙皖同构现象较为严重, 地区间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长三角地区急需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 在重点新兴产业领域促成协同创新发展。
从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见表1),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势, 可以看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 2010 年,苏州政府确定了八个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 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其中,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较大(2018 年产值规模超1000 亿,增长速度超新兴产业平均水平)的有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 综合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苏州在新兴产业方面可以重点选择新材料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等加以发展。
表1 2016—2018 年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政策
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影响新兴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因素、经济因素、资源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结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技术因素主要选取2018 年发明专利授权量、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经济因素主要选取2018 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城镇化率; 资源因素主要选取2018 年常住人口数量和人才总量 (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但影响新兴产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还是人力)。 政策因素相对比较主观,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因此在实证研究时没有重点考虑。
苏州新兴产业布局可以重点选择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等。 本文采用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来构建不同的新兴产业布局合理性评价方案。
1.评价指标构建。 本文将不同新兴产业的布局确定为目标层,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资源因素确定为分析新兴产业布局合理性的准则层。 技术因素,细化为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3 个指标; 经济因素, 细化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城镇化率2 个指标; 资源因素, 细化为常住人口数量和人才总量2个指标(见表2)。
表2 不同新兴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指标层次模型
2.指标重要性比较。 采用1—9 标度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分析, 形成比较判断矩阵。 具体做法是:对于上层因素,下层元素X1 和X2哪个更为重要,重要程度按照1、3、5、7、9 的标度进行赋值。 在确定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时,首先选取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参考文献和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了打分(见表3)。
根据表4,得出各个指标的具体对比矩阵为:
表3 指标相对重要性比较
3.指标权重确定
(1)准则层判断矩阵及其特征向量:
归一化(标准化)得到特征向量,即权重向量:
经计算,可通过一致性检验。
(2)指标层特征向量:
同理可得,指标层的特征向量:
表4 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方案
表5 新材料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方案
表6 智能制造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方案
4.不同新兴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方案。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可以得出不同行政区域的各指标因素对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影响程度(见表4),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包括: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地区人才总量。
同理可以得到,新材料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方案如表5 所示,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量和地区人才总量。
智能制造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方案如表6 所示, 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包括: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发明专利授权量、 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城镇化率。
1.数据收集和处理。 通过查阅苏州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得到2018 年苏州不同行政区域技术、经济、资源等相关情况,如表7 所示。 对相关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表8。
2.结论。 将2018 年苏州不同行政区域的技术、经济、资源相关情况的数据,代入不同新兴产业布局的评价方案,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不同新兴产业在苏州不同行政区域布局的得分和排序,如表9 所示。 总体来看,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比较有优势的区域有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市和张家港市,而相城区和太仓市的劣势比较明显。 分产业来看,新材料产业布局排序前三名为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主要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要素比较丰富有关;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排序前三名都为工业园区、昆山市和高新区,主要与这些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有关。
表7 2018 年苏州不同行政区域技术、经济、资源等相关情况
表8 2018 年苏州不同行政区域技术、经济、资源等相关情况(数据处理后)
表9 不同新兴产业在苏州不同行政区域布局的得分和排序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和苏州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苏州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可以选择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等。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定位“一点一线一弧”集聚发展重点新兴产业,如图1 所示。 具体而言,定位“工业园区”这一点,集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定位“高新区、工业园区、昆山市”这一线,集聚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定位“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工业园区、吴江区”这一弧,集聚发展新材料产业。
图1 苏州重点新兴产业布局图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苏州可以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能耗低、污染小、潜力大的新兴产业。 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苏州不同行政区域可以依托周边城市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差异化布局潜力新兴产业:吴中区与南京市协同发展软件产业,与无锡市协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高新区与杭州市协同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相城区与上海市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无锡市协同发展物联网产业;昆山市与上海市协同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太仓市与上海市协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通过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实现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