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重大突发传染疾病传播的影响及应急防控策略

2020-10-26 02:08晏月平黄美璇
人口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口病例

晏月平,黄美璇

(1.云南大学 人口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2.云南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引 言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等地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此次疫情具有暴发突然、传播迅速、病毒感染性高、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属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当前,我国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研究人口流动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防控有着重要的现实与实践意义。当前学者们主要基于三个视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进行研究。第一,理论视角。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公共组织在既定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对各个事务进行管理、引导、控制的过程[1-3];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需将危机进行阶段处理,以便于深入研究[4-6];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在“拟态环境”下,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影响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关系[7-9];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应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出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机[10-11]。第二,方法论视角。部分学者运用数学模型,对疫情的发生、发展进行拟合与预测,探讨疫情传播机制[12-14];有学者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进行研究,以期对政府和公众起到预警作用[15-16];还有学者采用实证模拟方法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方式、特征及问题[17-18],以此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协调体系的构建;另有学者通过比较,借鉴国际先进的危机管理方法[19-20]。第三,实践论视角。有研究运用PICC置管的应急护理管理方法探究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运用[21],从而彰显中国医疗卫生制度的显著优势[22];有研究利用百度迁徙数据等大数据分析人口流向,有助于重大疫情中的应急防控[23-24];有研究认为风险管理是日常生活中重视应急准备、预备和预警等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有效防控疫情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25-26],它能够集中力量和资源,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27-28];还有学者认为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对风险实行系统性的动态治理,以消除威胁[29]。

综上可知,现有研究基于理论、模型和实践视角对传染病本身进行研究,很少将人口流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防控结合分析,本文考虑到“春节”返乡、“节后”返工以及学生开学等时期人口流动性较强,为疫情防控带来更大挑战,所以本文从人口学视角提出相关应急防控策略。

一、新冠疫情中人口流动相关特征及主要影响(1)各市每日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数从各市卫生健康委官网获取;人口流动数据从百度迁徙数据服务(http:∥qianxi.baidu.com/)获取,基于个体记录的“大数据”为地理学研究,不同于统计年鉴数据,具有时效性和连续性。

本文选取2020年3月19日中国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的城市进行分析,由于广州、上海和长沙的卫健委官网没有详细公布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法获取这三个城市确诊病例的感染方式和路径,所以本文主要以东莞、深圳、成都、苏州、佛山、杭州和西安7个城市的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

(一)感染者相关特征

1.主要人口特征

(1)各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分布状况

从各市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者开始,截至2020年3月19日24时,本研究获得样本1 155例。东莞累计确诊100例,现存确诊1例,治愈98例,死亡1例;深圳累计确诊432例,现存确诊20例,治愈409例,死亡3例;成都累计确诊146例,现存确诊2例,治愈141例,死亡3例;苏州累计确诊87例,现存确诊0例,治愈87例,死亡0例;佛山累计确诊87例,现存确诊6例,治愈81例,死亡0例;杭州累计确诊183例,现存确诊2例,治愈181例,死亡0例;西安累计确诊120例,现存确诊3例,治愈114例,死亡3例。从治愈率看,东莞为98%、深圳为94.68%、成都为96.58%、苏州为100%、佛山为93.10%、杭州为98.91%、西安为95%,详情见图1。经过各地政府为期两个多月的严防严控和民众的居家隔离,通过放缓人口空间上的流动性,减缓了病毒扩散速度。值得注意的是,从2月17日之后,治愈病例数量一直“领先”于新增病例数。

图1 各市新冠肺炎疫情状况

(2)各市新冠肺炎确诊者的性别、年龄结构

从整体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确诊者的性别与年龄,发现男性占比49.83%,女性占比50.17%,性别方面比例相当;年龄方面,0~14岁为57例,15~29岁为136例,30~49岁为482例,50~69岁为403例,70岁及以上为6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4.8岁,(2)7个城市总样本量为1 155例,杭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2020年1月23日和24日缺失11例病例详情数据,3月14日和16日没公布具体患者具体年龄,总缺失13例,所以性别总样本量为1155例,年龄总样本量为1 142例。年龄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各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年龄分布状况

新冠肺炎确诊人群覆盖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是易感染人群,但30~69岁年龄段感染人数较多,可能该年龄段人群工作、聚会、旅游较多,增加了感染机会。

(3)各市新冠肺炎确诊者的感染路径和方式

本文将新冠肺炎确诊者的感染路径分为外出感染(3)外出感染也是输入型感染,主要分为外出感染输入和外来输入。和本地感染两大类。七个城市的确诊病例中,外出感染者814例,占71.15%;本地感染者307例,占26.84%;境外输入者23例,占2.01%。(4)7个城市总样本量为1 155例,杭州卫健委官方网站2020年1月23日和24日缺失11例病例详情数据,3月14日和16日虽没公布具体确诊者及具体年龄,但公布其感染路径为境外输入感染,其感染方式为乘坐交通工具(飞机)感染,即剔除2020年1月23日和24日缺失的11例,感染路径和感染方式总样本量为1 144例。表明确诊病例仍以返回各城市的第一代源发病例为主,本地确诊的二次感染病例所占比重较小(见图3)。值得注意的是,西安的本地感染者数量高于外出感染者,其累计确诊病例为120例,其中常住人口94例,外地来西安市的26例;94例常住人口中,20人发病前两周有武汉差旅史,1人有境外旅行史,1人在广州接触过发热患者,加上外地来西安市的26例,故外出感染者为48例,其他72例为本地感染[30]。从外出感染者的情况看,输入源城市为湖北武汉的占外出感染总人数的77.6%,非湖北地区的占7.8%。2020年3月份之后,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基本稳定,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

本研究将确诊者的感染方式分为亲属、医护人员、交通工具和其他。(5)几种感染方式为通过亲属接触感染;通过接诊的医护人员感染;因乘坐飞机、火车或汽车等交通工具感染;其他(包括接触同事、朋友、同病房的人等感染)主要感染类型以家庭亲属之间的交叉感染为主,占比为49.26%,因为亲属之间防护意识最弱;乘坐交通工具感染的占25.76%;被医护人员感染的为0.7%;其他为24.28%。其中,广东省的累计确诊病例中通过医护人员感染的人数为零,说明广东省医护人员的严防严控措施做得十分到位。各市感染路径与方式分布状况见图3。

图3 各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不同感染路径和感染方式的分布状况

2.相关人口流动特征

(1)疫情年份及正常年份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20城市的比较

由表1可见,2019年和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的城市差别不大,排名前20的城市中,除了一线城市以及东莞、苏州、佛山等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外,诸多中西部省会城市亦是人口迁入的主要目的地。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封城”等防控措施,使得2020年武汉的人口迁入率极低;北京2020年的人口迁入率也很低,这可能是由于北京市实施的严防严控措施。

表1 2019和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20的城市比较 %

续表1

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的人口迁徙规模指数(6)迁徙规模反映的是某地迁入或迁出的人口规模,城市间可横向对比。与相同时间段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的相关系数为0.162 6(见图4),相关性较弱。根据百度地图《2020春运出行预测报告》,春节期间的“北上广深”四市是流动人口的重要出发地和目的地,疫情也随之悄然升温[31]。以1月25日(大年初一)迁入深圳的人口为例,来自湖北的人口占了总迁入人口的12.58%,其中又以黄冈、荆州和咸宁的来深人员为主。随着湖北省内“封城”范围增大和力度加强,自1月27日(大年初三)开始,由鄂入深人数急剧下降,1月30日,由鄂入深的人口仅为总迁入人口的0.36%。

图4 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人口迁徙规模指数和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的相关系数

(2)人口迁出数量排名前20城市的相关数据比较

2019年和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人口迁出数量排名前20的城市变化相对较大,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相关城市人口迁出原因可能是“春节”返乡,其次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时间延迟(见表2)。

表2 2019和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人口迁出数量排名前20城市的比较 %

续表2

本文又选取了2019年和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人口迁出数量均排名前100的城市数据, 发现2019年和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人口迁出地分布的相关系数为0.004 5(见图5),相关性弱,说明疫情年份和正常年份人口迁出的地理分布相关性小。

图5 2019和2020年(截至3月19日24时)人口迁出地分布地的相关性

(3)疫情发展的六个时间段

从确诊时间轴线分析2020年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疫情发展形势,依据百度迁徙数据中人口迁入规模指数和新增确诊病例数的趋势线(见图6),将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的疫情发展按新增确诊病例数的变化划分为平和增长期(1月19日至22日)、外地源暴露为主的缓慢增长期(1月23日至26日)、本地感染和外地感染复合暴露的加速上升期(1月27至2月3日)、严控严防的加速下降期(2月4日至16日)、缓和减少期(2月17日至29日)、境外输入反弹期(3月1日起至今)六个阶段。

①平和增长期(1月19日至22日)

从人口迁入规模指数看,1月22日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的城市及北京市的人口迁移指数为46.51。1月23日武汉“封城”,是春运期间客运量骤减的一个分水岭。“封城”前,春运客流量呈稳定增长态势;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8 453.4万人次,实现了1.2%的同期增长。其中,铁路发送旅客1 146.6万人次,同期增长11.7 %。从新增确诊病例看,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总数从1月19日的3例缓慢增加到22日的20例,主要为外来输入型感染。

②外地源暴露为主的缓慢增长期(1月23日至26日)

受“封城”以及各地政府严加管控的影响,人口迁移规模指数从1月23日的40.88下降到25日的23.49,是“春运”返乡期间的最低点,原因在于人们对疫情的重视度提升,全国的客流量骤减。但“北上广深”仍然是人口主要迁入地。从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看,10个城市及北京市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总数从1月23日的30例增加到26日的94例,主要是外出感染。

③本地感染和外地感染复合暴露的加速上升期(1月27日至2月3日)

1月27日到31日各市人口迁徙指数平均为45.99,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从1月27日的78例迅速上升到31日的180例。2月3日新增确诊病例总数达到了163例,表明更多的潜伏期病例被发现且确认,这可能与各市政府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筛选排查有关。本地接触感染者主要源于家庭感染和聚集性感染,后期增长还包括了返工高峰带来的外来输入感染者。该阶段人口的强流动性与弱防护意识加速了新冠疫情的传播。

④严控严防后的加速下降期(2月4日至16日)

2月4日至7日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的人口迁徙指数平均维持在22.78左右,2月8日起,各市人口迁入规模有所增大。2月10日是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正式复工的时间点,截至2月16日,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65%;广东、上海等城市规模企业复工率均超过50%,较高的复工面形成了较强的人口回流趋势。从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看,每日新增确诊数总数从2月4日的132例迅速下降到16日的11例;随着疫情发展,各市积极采取隔离措施、广大市民防控意识加强,确诊病例增长率迅速下降并出现缓和迹象,2月16日起,每日新增病例几乎保持个位数。确诊病例的减少,可能由于外出感染人员已经暴露完毕,隔离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⑤缓和减少期(2月17日至29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防控新阶段,返城人流逐渐增加,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打响了复工“抢人”大战,政府和企业甚至做出包专车、包专列、包专机等举措吸引劳动力。上述城市及其所在省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行动迅速、措施有力,且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这些城市及所属省份又能迅速调整应对策略及举措,即在科学防控基础上,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助力经济复苏。珠三角众多制造企业均在复工前后迅速动员员工返岗以应对随后的生产需要,而用工缺口也在企业逐步复产和员工逐步回流的过程中呈缩小态势。人口迁徙指数从2月17日的25.12上升到29日的46.02,2月19日的新增确诊病例最多为北京2例,最少为上海、广州、深圳,均为0例。此后,上述城市的确诊病例数逐渐减少,2月17日起,几乎所有省份的确诊病例都降至个位数,除了北京在2月26日新增10例(均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此后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呈缓慢减少态势。

上述城市的新冠疫情发展从高峰(1月31日)到低谷(2月17日),共经历了17天,这是在政府采取严格管控、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民众减少外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成果。

⑥境外输入反弹期(3月1日起至今)

随着境外疫情快速发展,以及复工复产复市带来的人员流动和聚集,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当前,新冠疫情已呈全球大流行态势。3月14日起,我国新增境外输入病例数已超过本土新增病例数,且持续增加,每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从3月14日的39例增加到19日的228例,6天时间增加了189例,而3月18日湖北全省实现“双0”新增,说明国内严防严控措施科学有效。截至5月18日24时,我国累计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 707例,确诊病例较多的省(市)为北京、甘肃、广东、上海、浙江等,北京、甘肃的确诊者中以留学生居多;浙江以丽水市青田县华侨为主。此外,福建、山东、黑龙江、辽宁、天津、宁夏、河南、云南、广西、陕西、四川等10多个省份也有境外输入病例。可见,境外输入病例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覆盖范围也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国已经增加至50多个。其中,英国、伊朗、意大利、西班牙是主要来源国,美国、法国、菲律宾、沙特阿拉伯、泰国均有1例以上输入病例。

从人口迁徙规模指数看,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人口迁入规模指数平均维持在44.54,且分别在3月2日、9日和16日达到高峰,相关指数超过50。从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看,从3月1日的2例上升到19日的27例,19天上升了25例,以境外输入为主,与此同时,自3月14日起,确诊病例持续每日以两位数上升,且在18日和19日达到峰值,每日新增确诊者接近30例。

从3月14日到19日,每日境外输入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增幅显著。截至3月19日24时,北京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70例,居全国之首,占全国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总量的30.7%,以留学生为主;上海累计境外输入病例33例,其中三成是因工作出国者,四成为留学生;广州累计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7例,以出国工作和旅游者居多,占病例总数的76.5%;深圳累计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5例,因工作、旅游出国者和留学生各占1/3;佛山和成都累计境外输入确诊病例都为3例;杭州为2例;东莞为1例,见图7。

世界卫生组织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3月19日24时),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20万例,涉及166个国家和地区,至少35个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当前,境外输入病例已成为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主要风险。新冠疫情的突袭,使同在“地球村”的人们更加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应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联防联控,共抗疫情。

(二)人口流动对重大突发传染疾病传播的影响

1.应急管理服务强度影响人口流动与病毒传播

(1)弱防控下,病毒传播速度更快

“春运”返乡和“节后”返工期间,人口流动强度大,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推进,通过排除、诊断与收治,新增确诊病例由最开始的个位数逐渐增加,并于1月28~31日和2月1~4日形成两个集中暴发高峰。1月28~31日的新增确诊病例中,以返乡人群输入性确诊病例为主;2月1~4日以密切接触二次感染集中确诊为主。由图8可知,1月29日到2月6日,“北上广深”新增确诊病例平均每天维持在20例以上。深圳的新增确诊病例从1月23日的5例上升到31日的60例,达到最高点;上海从1月23日的4例增加到30日的27例最高点;北京从1月23日的12例上升到2月2日29例最高点;广州从1月23日的2例增加到2月1日的38例最高点;长沙从1月23日的7例增加到2月1日26例最高点(见图8)。“春运”阶段,人口流动性强,人们的防控意识较弱,再加上前期的应急管理服务不足,加速了疫情传播。

图8 2020年1月23日至2月7日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

截至2020年2月8日,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新增病例相关数据排序见表3。对比1月27日到2月8日的新增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比例,发现该值在76.98%~96.55%之间,再一次说明应急防控工作中不可忽视病毒的潜伏期。

(2)强防控可有效遏制病毒传播

在强防控条件下,通过延长春节假期和推迟复工,在疫情高峰期及潜伏期减少人口流动,通过在空间上放缓流动性减缓病毒扩散速度,争取控制疫情时间。截至2020年3月5日,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的确诊病例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月17日到3月5日的新增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比例较低(见表3),虽然后来数值有所反弹,但主要是由于聚集性感染。

表3 截至2020年3月4日24时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10城市及北京市的新增病例情况变化

总体来说,随着各市积极采取隔离措施及广大市民安全意识提高,确诊病例数量呈下降趋势,疫情出现缓和迹象。在应急防控中,不能将疫情扩散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简单关联,面对重大突发疫情,需加强应急防控管理,特别需要提高特大城市的现代人口管理和风险处置能力。

2.各市新冠肺炎确诊者的感染原因

个别群众参加聚会、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等是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上述内容可知,流入各市人口、密切接触者为重要的传染源,感染来源由最开始的外出感染带来的输入型病例转为本地二次感染为主。由各市卫健委官网数据可知:确诊人口感染路径最多的是亲属感染,东莞确诊病例中因亲属感染的比例为63.64%,深圳为51.67%,苏州为44.83%,佛山为51.19%,杭州为59.76%,成都为58.74%,西安为34.17%。通过交通工具感染的比例也较大,东莞为13.13%,深圳为24.88%,苏州为22.99%,佛山为30.95%,杭州为20.12%,成都为18.18%,西安为20.83%。从相关数据可知,湖北并不是唯一感染来源地。此外,在确诊个案中还存在无武汉居留史,但从武汉转机返回各市后被确诊的病例。从流行病学角度看,控制传染源,不能仅限于湖北返乡人员,其他地区返乡人员也是重点管理人群。因其他原因感染的病例所占比例如下:东莞为23.23%,深圳为23.44%,苏州为29.89%,佛山为17.86%,杭州为19.53%,成都为22.38%,西安为42.5%。虽无迁移流动史、但有密切接触史的确诊病例最多,因其他原因感染的病例主要是在聚集性场所(朋友聚会/工地场所)被感染。因此,应减少人群的密切接触,号召民众不到公共场所聚集、进行有效自我隔离,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疫情期间的人口管理难度增大、管理成本提高

(1)城市流动人口排查工作不仅要抓好防控,还要重视服务

大城市人口多、商圈多,遭遇输入型疫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排查防控工作面广量大。按照疫情“外不输入、内不扩散、严防严控”原则,各市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公安交管部门、卫健委、属地街道、在管辖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省市界设置交通卡口和市级重点农路卡口,做到“逢车必查、逢人必测”,守住这些交通关口,有利于对疫情源头的防控。各项防疫工作中,各市交警协调交通运输,公安民警维护秩序,卫健部门检测体温,街道管理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流动人口排查工作中,各市结合《疫情防控期间流动人口排查工作方案》对全市流动人口开展了排查管控工作,按照属地原则,做到100%挨家挨户上门排查,切实把工作落实到位,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安排相关流动人口,包括测体温、核查是否属于“四类人”(7)疫情“四类人员”:一是新冠肺炎确诊者,二是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三是无法明确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四是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并对于发热人员和“四类人”进行隔离。在社区工作中,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了网格单元作用,通过电话、上门访谈进行全覆盖排查,并针对各类重点场所、区域进行疫情防控;严格管控的同时,还强化了服务,做好对隔离人员的心理辅导,安抚他们的情绪。在住所安置方面,各市及时向湖北籍人员及疫情感染者伸出援助之手,并针对管辖范围内的出租房,采用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2)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其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短板充分暴露。首先,虽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较完善,但应对重大突发疫情时,其医疗设施水平、疾病防控体系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等明显不足。与大城市居民相较,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较弱,在开展群防群治过程中,街道、乡(镇)及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其他部门,做好农村疫情信息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不仅需要增加人口管理成本,人口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了。其次,农村的社会动员能力较弱。疫情前期,基层组织动员村民主要靠传统的广播,且较少有基层单位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疫情防控的相关活动。“春节”返乡与复工期间,人口流动情况复杂,农村地区走亲访友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管理难度、防控压力巨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网上的海量信息难辨真伪,容易引起恐慌情绪。长期以来,农村的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对公共安全事件响应亦较慢。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能力短缺。疫情期间,因农村“封村”“封路”,很多村庄的垃圾转运和厕所维护等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工作受到影响,导致村庄垃圾堆积、厕所无法使用等。

4.疫情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压力

(1)居民的心理压力增大,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面对疫情快速传播,通过大数据追踪和整合多方防疫数据,及时公布疫情实时信息动态是疫情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一旦信息公布不及时、不到位,就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本次疫情应急管理难点之一在于“春节”返乡与节后复工期间较强的人口流动性,大量流动人口难以被及时精准定位及隔离,在人们防控意识薄弱和疫情暴发初期各地卫生应急管理服务难以到位的情况下,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为后续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各部门缺乏数据信息整合,通过网上社交平台寻找感染者和密切接触人员,瞒报现象难以避免,导致人群感染风险增加。此外,由于信息碎片化等原因,有些市级官网未能及时公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的详细情况,致使谣言蔓延,加剧了民众的紧张情绪。

从人群素质角度看,此次疫情不仅可以检验人口的身体素质,更能检验人们面对重大疫情时能否保持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地区,人们面对疫情一开始表现得满不在乎,仍然不戴口罩、聚众活动,而随着疫情发展,人们又开始恐慌,这是由于科学知识未能及时普及到位。此外,疫情期间“封城”“封村”等本是有意控制人口流动、防止病毒大范围传播的不得已行为,结果却有人连夜“出逃”,有人“浑水摸鱼”,甚至有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2)生产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农业方面,“封城”“封村”等措施控制了人口流动,使春耕受到影响。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不够畅通,部分地区交通封堵,很多售卖农业生产资料的商户关门闭市,网店也大部分处于短期不发货或无货可发状态;另一方面,疫情给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人口带来影响,比如不少种植大户在春耕时节需大量用工,但受制于疫情,很难找到用工人员,农事活动无法进行,且原定的“植保”下乡、技术下乡等生产性服务被迫停止。

服务业方面,由于复工复产时间延迟,加上人口流动性弱,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业、零售业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了5 000亿元[32]。一方面酒店、餐饮、旅游、零售等行业蒙受严重损失,另一方面物流网络服务效率下降也可能造成物资供应不足或不及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控策略

(一)应急防控现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被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指定方案,2003年抗击“非典”后,我国确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在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内加挂“应急办”牌子,形成以各级党政领导和应急办为枢纽的应急指挥系统。这种应急管理机制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此次新冠疫情又给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表4可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20城市所在省份(包括直辖市)对此次疫情反应敏捷,为“节后”复工复产做足准备。目前,很多省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有些省份仍存在境外输入病例,仍处于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政府应继续做好严防严控工作,不能让“心理拐点”超过“实际拐点”。

表4 人口迁入数量排名前20城市所在省份(包括直辖市)的应急防控管理 例

(二)分阶段制定境内外应急防控策略及主要措施

1.制定精准防控策略

首先,根据疫情发展阶段,相关政府部门应分区分阶段、及时科学地制定与启动相应的应急预警方案与长效管理机制。增长平和期,用大数据追踪和隔离“四类人员”;外出感染为主的增长缓慢期,要严把疫情输入关;本地感染和外地感染复合暴露的加速上升期,应筑牢交通联合检疫、发热门诊筛查、重点人群管理的 “三道防线”,通过“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遏制病毒传播;严控严防的加速下降期,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隔离确诊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疫情缓和减少期,要加强群防群控。同时,还应在“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原则下,精准监控全球人口流动对中国的影响。

其次,应针对重大突发传染疾病的影响程度,科学精准实施应急举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基于信息技术,做到“事前早发现,事后早行动”,以及汇总医院、基层社区的相关医疗与健康数据信息,提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力,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借助信息技术对病毒传播与人口流动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展特点和人口流动的第一手信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系统。另外,应利用相关制度约束可能传播病毒的不良行为,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疫情防控需要卫健委、医院、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等全方位配合协作,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建立全国数据共享机制,提升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在多元主体协同管理下,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此外,应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科学开展社区防控。构建基层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电子档案,提升居民对于社区医院的认可程度,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家庭医生”的服务体系,以减少疫情防控期间人员流动引起的交叉感染。

2.运用大数据技术科学监控人口流动

首先,运用大数据技术科学监控流动人口,科学把握人口流向和规模、识别疫情传播渠道和防控重点。比如可以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数字地图提升相关定位的精准度;运用卫建委、交通、工信等各方面数据查找密切接触者;电信疫情大数据平台可以掌握相关人员是否有疫区行程;电力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医疗大数据助力智能诊断,优化医疗紧缺物资的配置调度。

其次,在人口数据开发应用与城市疫情防控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分平衡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共防疫的需求。管控人口流动只是疫情防控的治标之法,是对传染病传播外部条件的控制。实现疫情防治的根本对策,仍然是寻找、确定、阻断传染源,这样才能将对人口流动的管控转变为对病毒传播的管控;另外还要加强检测试剂和疫苗的研制,这样才能确保对新型传染性病毒的知情和可控。

3.提高公众卫生意识与健康素养

面对疫情,每个人都应严阵以待,但不必过度恐慌,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聚集和流动,以实际行动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和理性的舆论生态。此次疫情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4.培养农村地区居民的危机意识与应急意识,加强科学教育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33]。这次疫情暴露了部分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高、居民危机意识及应急意识薄弱等问题,相关部门需要结合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特点针对农村居民开展科普教育,帮助他们更新理念、科学认知、面对突发疫情时能更精准有效地采取应急策略。首先,将农村公共危机教育普及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范畴,将“平安乡村”纳入“乡村振兴”的范畴,帮助村民树立危机意识,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其次,针对农村居民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知识教育,普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训练,避免恐慌和焦虑。同时也要安排督促基层干部和村民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使其能科学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5.建立全球抗疫团结合作机制

面对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达成各国团结合作、携手抗疫的共识,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打赢疫情防控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人口病例
《世界人口日》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