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喆 阿莫丽荣
摘 要:《学记》是我国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折射的“师道”精神——师严道尊、语之之学、自反自强、君子善喻引起了当代文化人的关注与反思。 重温《学记》,重拾“师道”精神,坚守四个回归: 回归初心“师严道尊”,回归常识“勤学为基”,回归本分“教书育人”,回归梦想“濡染芳华”,这些回归指引教师更好地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志业”得到真正实现,教育工作者最终破茧成蝶为大智者。
关键词:《学记》;教师职业;“师道”精神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108-02
一、《学记》师道精神的解析
《学记》在教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其整篇字数仅仅1229字。《学记》当中谈论的“师道”精神比韩愈先生所著的《师说》早近一千一百多年,更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璀璨明珠,《学记》中的“师严道尊”“语之之学”“自反自强”“君子善喻”,闪烁着为师之人所应当坚守的“理念”与“精神”,这些师道精神引领着教师向着大智者迈进。
(一)师严道尊
《学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严”是教师的第一条“道”,“师严”对教师而言乃严谨治学,治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教师的自身涵养;对教学而言是要求严格,严格律己,潜心教学,不断反思,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迈向自主专业发展。今天的小学生遇到教师会打招呼说声“老师好”,上课时端正自己坐姿,认真听课;而今天的大学生对待教师唯恐避之不及,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坐姿千姿百态。“道”乃人世间最大的学问,是教师所需传承之物。为此,教师首先便要做到“师严”,才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授着天下最大的学问,尊师乃应然之举,尊重教师,尊重教师所传之道,巩固教师的地位,方能“化民成俗”“移风易俗”。
(二)语之之学
《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其与实质主义有点类似,注重知识的传承与传授,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对发现真理、研究问题不闻不问。而当下我国的许多教师就停留在“经师”“句读之师”上,忽视了发现真理、创造知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往往是冷冰冰的机器,而非鲜活的大写的“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成了“货物”“产品”,被拿来贩卖,教师成了可悲的卖家,学生成了可怜的买家。 “语之”是门大学问,“语之”不仅仅说明教师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创新。教师要努力成为大智者,而非陷入教书匠的深渊无法自拔。
(三)自反自强
“自反自强” 乃师道精神之理念。 它一方面折射出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在教学中反思不足,然后去学习,最后促进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体现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教师总是在追求进步,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武装自己、改良自己、成就自己。同时,教师在自反自强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知识技能,更促进了教和学的品性的形成,并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养。“不足”与“困”是必然存在的,随着阅历与日俱增,教师的知识面也就越广,也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自反自强” 的理念必须扎根在教师的心中,这是教师成为大智者的重要条件,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君子善喻
《学记》曰:“君子之教,善喻也。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具备“喻”的智慧,《学记》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星光,并在合适的时机,启发诱导学生,驾着“诱”的马车驱使着学生在“思”的轨迹上奔跑,让教与学完成精彩的比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重拾师道精神的必要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前进的。教育环境被利益笼罩、教师自身权威备受挑战、教育工作受强势的行政干预,教师深受其害。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路途上举步维艰,重拾师道精神迫在眉睫。
(一)外在利益,过于重视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写的“人”,然而高校教师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重科研轻学生,重职称轻教学,偏离了为人师的初衷, 内在信条已不再纯净神圣,掺杂了太多人欲因素,“师道精神”抛之脑后。这样的教育令人痛心疾首,过度强调外在激励。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初衷。“师道尊严”“尊师重道”作为为师之根,在当今社会的泥潭中奋力挣扎、痛苦沉重地喘息着。
(二)知识权威,备受挑战
在传统的意识中,教师在学生的心中的形象是伟岸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是知识与智慧的传承者。反观今日,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教师的“师道尊严”受到了打压,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获取丰富多样化的数据,接受着多重文化与价值观,这让教师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权威性被削弱,被淡化、被忽视。教师仅是课堂知识的“售卖者”,教师传授的“道”受到学生的质疑、否定。在这种大趋势下,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撼动,“师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逐渐淡化。
(三)行政管理,权力偏移
學校已不再是远离社会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而是学生更好迈入社会的系带,学校与社会相互影响,学校受到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束缚,而办好双一流大学的基石是经济基础,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府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需要听从国家政府的指令,削弱了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学校将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过度量化,效率化、生产化。教育行政化的蔓延导致学校管理权力发生了偏移,师道尊严成了权道尊严的附属品,“师道”的价值被削弱,“尊严”被轻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尊师重道”摇摇欲坠。
(四)任务繁重,身心疲惫
大学教师也不例外,方方面面繁重的任务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具体体现为:大学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务处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开会、管理学生、听讲座;节假日经常被安排出差、发表演讲或参与培训等。大学教师的自由时间看似多,但有课题在手的国内“985工程”高校教师的周工作时间远远超出其他职业的工作时长,其中教授的周工作时间达到56.5小时。教师长期熬夜加班,神经长期紧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俱疲的教师如何坚守“师道精神”?践行发扬“师道精神”?
三、“四个回归”——师道精神的重拾
(一)回归初心——师严道尊
古往今来,“师严道尊”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颂着,现如今大学教师又能体会到多少的尊师重道呢? 是什么一步一步消磨了“师严道尊”?是社会环境? 是教师自身? 还是学生?教师下跪、教师被杀、教师被打、教师写检讨、教师成为高危职业等现象频繁发酵,师严道尊、尊师重道何在?是什么让师道尊严、尊师重道逐渐被削弱,无论何种原因,教师都应重新找回其神圣的一面。 首先,教师要严格律己,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弘扬“为人之道”。 其次,新时代教师还要注重教育理念、知识、能力的更新,发展“为学之道”。 再次,教师要将长期教学工作中的所思所感所悟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更新“为教之道”。
(二)回归常识——勤学为基
在快节奏、高压力时代里,教师更应持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去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 做教育的守望者。《学记》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本意是希望教师能在“教”与“学”中不断历练、反思总结,进而提升自己,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 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但外在的激励政策已把教师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如何能够做到“一心只读圣贤书”呢?过度的激励只会消磨教师的品性,让教师失去对职业的热爱。内在的动机被削弱,教师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在外在压力的泥塘中挣扎着。教师的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校应该给教师多点时间反思,多点时间消化,多点机会提升自己。
(三)回归本分——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既是教师的责任又是教师的使命,如若将教书育人一分为二,“教书”是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育人”乃是成就教师的最高境界。 如何“教好书”?如何“育好人”?这需要教师做到教学相长,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前提与基础来源于教师的爱,爱是一种哺育、一种感召,更是一种生命力,它抚摸着教师播下的种子, 哺育给种子精神食粮,感召着种子快快发芽,赋予种子强大的生命力。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一段长期的生命旅程,教师在这趟旅程中“教学相长”,陪伴着种子扎根、发芽、伸茎、成树。
(四)回归梦想——濡染芳华
教师梦汇聚教育梦,教育梦完善中国梦。教师善教使学生继其志,学生有目标、有动力,社会形成好风尚,大街小巷都吟诗作对,一片祥和,移风易俗,最终建国君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人才”的支撑,“一流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学记》有言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师作为指引学生成长为祖国栋梁的重要存在,其言传身教是影响下一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博学、亲师,教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做有尊严的教师,达到“尊师”要求,学生才会做到“重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子,学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是一代一代的接班人,教师要将正能量播撒给学子,让生命之树结出智慧之果,遍布祖国大好河川。
參考文献:
[1]兰珍莉.论《学记》中的教师公共形象及其现代启示[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7-9.
[2]沈 红.论学术职业的独特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3):18-28,188.
[3]张希武.活水源头是《学记》——推荐《学记》[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1):72.
作者简介:欧阳喆(1996—),女,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莫丽荣(199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