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
摘 要:在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高职礼仪课程思政应以教师言传身教、做好示范为前提,因势利导,以深度拓展与开发思政元素为关键,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价值引导,以实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礼仪教学;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005-02
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非常时期,传统的线下教學模式纷纷转成线上教学形式,而高职礼仪教学如何实现全过程育人,担负起价值引领重任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疫情期间高职礼仪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也就是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去,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巧妙地对广大学子进行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通,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高职礼仪教学的处境
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底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文化精髓和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但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不得不承认,礼仪教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一样,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一方面,重技能轻素养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高职生有着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文化基础较差,自制力不强、养成教育欠缺等特质。所以,高职礼仪教育担负着独特的使命,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路来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疫情期间高职礼仪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来得突然,来得猛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犹如黑暗中的火种,肩负着把一个个灵魂点亮的使命,在教学条件、教学方式、交流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形式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化危为机,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堂优势,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积极投入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中。
二、疫情期间高职礼仪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
在疫情期间的线上礼仪教学中,教师必须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尽力将家国情怀、人道精神、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生命观教育等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具体实践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传身教,做好示范,照亮别人前先要明亮自己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传道者先要自己明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后才可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象征,一言一行都给学生极大的影响。”[2]一名礼仪教师更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的举手投足都成为学生的范本、教材。
这次的疫情形式之严峻让很多人猝不及防,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尤其是身处疫区的学生难免有恐慌、紧张、焦虑、压抑、抱怨等不良情绪。作为一名传播文明、规范的礼仪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客观、理智的情绪。首先,直播时,要仪容整洁、衣着得体、举止优雅、面带微笑、眼神坚定、语气从容。根据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提出的“7/38/55人际交往定律”(即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你说话的语调,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身教重于言传,举手投足优雅得体、自带光环的身体语言一定能带给久居家中、有些倦怠懒散的莘莘学子正能量。其次,在线上交流时语言要亲切、和善。学生被禁足在家,洋溢的青春无处释放,加上一时难以适应线上教学模式,内心郁闷,有时说话可能没有那么中听,态度也没那么友善,教师不妨多包容、多倾听、多理解,“与君子居,如入芝兰之室”,耳濡目染后,学生自然能领会礼仪的核心——尊重,并学会包容、倾听、换位思考。
(二)深度挖掘,因势利导,拓展开发思政元素
1.精心设计,多角度掌握对接点
“汤之味源于盐,教之魂源于道。”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关注专业“术”的精进,更要关注学科“道”的升华。如何把这次疫情灾难中的鲜活素材和礼仪知识巧妙结合,并转化为活教材纳入课堂,在尊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无缝对接,是新时代礼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动态的同时,要特别留意发生在疫情期间的有关个人形象、见面招呼、交谈沟通、馈赠物品等方面的礼仪素材。这些素材能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仰、积极抗疫,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2.知己知彼,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
立德树人的根本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知己知彼,做好学情分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做到事半功倍。
首先,要了解学生特质。95后年轻人,自我性强,信息来源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创新精神,忌讳灌输式、填鸭式的生搬硬套,反感喧宾夺主、牵强附会的教条主义,所以每次采用案例都要去粗存精,将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巧妙结合,让学生感觉“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最终真正实现礼仪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协同育人。
其次,要了解学生需求。为了对教学情况进行实时动态了解,除了课堂内加强互动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学习通平台、问卷星等软件在课堂外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笔者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礼仪教学后,进行了一次“公关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分别就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总结出如下这些数据,为教改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收到了双向沟通、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3.贴近生活,多层次运用案例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但“病毒无情人有情”。抗击疫情期间,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例层出不穷,如何从中找到合适的對接点,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比如,在讲到仪表礼仪时,以“9位省领导正装出席,湖南以最高礼遇迎接支援湖北医疗队凯旋”为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正装礼仪的知识点,还深切地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伟大、对生命充满敬畏、对奉献者倍感尊重;在讲到见面礼仪时,以“塞尔维亚总统亲迎中国医疗队,并与医疗队成员一一碰肘表示欢迎”为例,学生不仅明白了特殊场合的见面礼,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切实感受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意识,进一步了解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讲仪态礼仪时,以“最高礼仪的跪谢:一湖北男子手握国旗跪谢援鄂医疗队员返程”为例,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学生反响强烈,纷纷表示令人震撼、感动不已。“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于润物无声中春风化雨,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爱的教育,达到了简单枯燥的说教永远达不到的效果。
4.丰富形式,多途径开展教育
95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自制力较弱、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质决定了他们对教学形式的要求多样化。课堂上,不要单一、呆板地运用一种素材,而是把通俗易懂饱含深情的文字、直观明了令人感动的图片、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视频等多种素材综合运用,并以小组讨论、抢答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笔者布置了“制作‘疫情出行礼仪PPT”“编制疫情礼仪操”“叙述‘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要点”等结合时事热点的作业,并将作业成绩纳入动态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参与度高,作业质量也高。
精心设计的系列活动增加了互动,融洽了关系,让居家学习的学子真正地体会到“隔屏不隔爱”“病毒无情人有情”的人间温暖,爱家、爱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思想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如果每位教师都能以学生的视角看待一切,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走心的教学内容和暖心的教学形式融合,自然会成为学生心中可亲、可爱的家人。一位可信、可敬、可亲、可爱的教师,拥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定会散发无穷的魅力,如此,礼仪教学和课程思政定能珠联璧合、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3(002).
[2]许 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1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的阶段性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黄 静(1973—),女,湖南湘阴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礼仪文化、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