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模式在第二外语《语言文化专题》课中的运用

2020-10-23 09:11薛红霞
教师·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摘 要:《语言文化专题》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补充外语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选修此类课程学生的需求,而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把教会学生“如何学”放到首位,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059-02

一、引言

《语言文化专题》课是我校开设的一门本科生通识选修课。通识教育在欧美已倡导百余年,是高等教育理念中既经典又具有活力的部分,近二十年来,中国各高校纷纷引进通识教育理念。以我校为例,随着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国门,很多毕业生在对外合作项目中工作,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人员的合作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与冲突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大多拥有丰富的理工科专业知识,人文方面的知识却有些储备不足,只了解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文化,对于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世界各产油国的背景文化知之甚少。为了使对外合作顺利进行,实现效益最优化,对外合作人员应该熟谙工作所在地的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避免发生文化冲突。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除了开设第二外语课程,也开设了第二外语的语言文化通识选修课以及产油国文化概况课。开设该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的同时,能够了解该种语言使用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时更能准确地传达思想。

《语言文化專题》课内容丰富,课时少,通常是大班授课,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疏离感,缺乏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互动困难,往往停留在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听”的状态,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学目的。“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等网络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却由于教师和学生时空分离,无法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有组织的、持续的、深入的讨论,更不能够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而且操作起来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拿出更多的课外时间,而目前很多专业课采用了网络授课模式。考虑到目前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如果语言文化通识选修课也采用这种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进而对该课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需要探索更合适的教学模式。那么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更能让该课不流于形式呢?笔者经过不断的摸索、探讨,认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更能够使通识选修课教学事半功倍。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语言文化专题》课中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室、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而教学对象——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以班级授课形式,或以讲座形式,精准地讲授教材内容,学生在课上大多以听、记及背诵的形式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或没有师生互动,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但是,通识课程恰恰不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点,“通识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更加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强调知识学习的广涉博采和融会贯通,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及务实品格的培养”。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深入”和组织研讨上,推动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研讨式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柏林大学的研讨式课程,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郭汉民教授指出:“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唯一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研讨式教学改革中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从这里我们知道,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讨论探索的氛围,由教师提出研讨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对所获取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好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目的。

研讨式教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整个过程主要包括:课前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布置阅读任务,提供学习资料,设计研讨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查找资料;课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讨论的氛围,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及时做出总结评价;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应用所学,完成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等。

课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制订教学计划要根据课程的大纲、内容,并不是每一个章节的教学都要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有些也需以教师讲解为主。《语言文化专题》课的总课时为32学时,整个课程分成五大章节,教师主讲的学时为10学时,学生研讨的学时为20学时,分章节完成,最后2个学时为考试。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思考价值,同时也要有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还要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并且有熟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准备工作要尽可能全面、细致,这很能体现教师的能力。

课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分组工作,每3人一组,规定好小组负责人。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创建研讨氛围,做好主持人角色,鼓励全员参与研讨,让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的思路步入正轨。在研讨过程中引入辩论和PPT展示,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辩论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要积极加入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与讨论,也要适时做出客观的评价和点评,还要根据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好记录,对学生表现打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课后并不意味着课程结束,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如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等。2015年在《俄语语言文化》课上,通过研讨式教学,一组理工科的学生对其中一个专题“俄罗斯的体育”很感兴趣,课后继续研究、探讨、调研,申请了北京市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通过一年的努力,撰写了一篇论文《从索契冬奥会和北京奥运会的对比,看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并获奖。可见,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的创新力和科研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运用中要注意的事项

“研讨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是研讨式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像美国教育学家Eric Mazur所说:“在课堂上教师简单地重复教材上印刷的内容,意味着教师认为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轻视。”研讨式教学模式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来完成教学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由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薄弱,教师要教会学生收集资料,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要确定资料来源合法,要筛选分析,不能照抄照搬。

课堂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和探讨,强调学生之间要注重合作,互相学习。不同的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理解的深度不同,让某个学生束手无措的问题,可能在另一个学生看来是可以解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起着“导”的作用,不能把问题提出后就置身事外,使研讨流于形式。教师还要参与多方面研讨,使研讨式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当某个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召集其他学生展开讨论。以拓展为目的进行评价也极为关键,教师在课中要适时评价分析,把握讨论的走向,记录学生的观点,课后教师要总结研讨的成果,对学生的表现、所表达的看法给予评价,同时布置拓展延伸的作业。在评价阶段,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论,既要“研”,又要“讨”,这是研讨式教學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

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会遇到、问到许多问题,同时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本身不但要熟识教学计划,更要了解最新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具有思考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计应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师的责任也不再仅仅是完成一节课的讲授,要求学生亦步亦趋,而是要引导学生,教会方法,指出方向,让学生自己深入探索下去。整个教学能否成功,就取决于教师设计问题是否具有准确性、合适性及前瞻性。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络信息覆盖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面对的是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已不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他们更喜欢的是互动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必将被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输出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讨式教学模式在理论专业课中很受欢迎,但在语言课及语言文化课上还处于摸索阶段。笔者通过几年的尝试,认为在语言课及语言文化课上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课前准备研讨的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扩展了更多领域的知识,提高了查阅、自学的能力;在课堂上的研讨中,学生培养了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即兴表达、寻根究底的素质能力;在课后的延伸拓展中,学生锻炼了概括、总结的能力。总之,研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有亮.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4,8(1):59-64,90.

[2]石寅霞,乔爱玲.网络环境下大学课堂研讨式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7(8):45-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基金―外国语学院自主项目“‘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国家汉语传播数据库建设及研究”(ZX20200086)。

作者简介:薛红霞(1968—),女,辽宁锦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教学、国别研究。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