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剑峰(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二科 韶关 51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常见疾病,常由吸入过多有害气体引起,自身异常炎性反应也会引发,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及胸闷症状,痰液伴有血且呈泡沫状,会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进而走向死亡[1],预后与肺动脉高压有着密切联系,尽早实施治疗措施,能逆转疾病或延迟疾病发展,否则疾病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结局,预后极差[2]。可见,纠正肺动脉高压对预后十分关键。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分组展开研究,采用低分子肝素加以治疗,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研究,研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治疗提供借鉴指导,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3]诊断标准,意识清楚,可自行表达,并对本次研究药物无过敏症状。排除对低分子肝素药物过敏、精神异常及智力障碍。采用奇偶数随机抽签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奇数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偶数纳入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54±3.55)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2.23±3.10)岁;两组一般资料保持一致性(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低流量吸氧,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纠正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等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采用低分子肝素(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299,规格:5 000 IU/支)治疗,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每日注入5 000 IU,1次/d,持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①采用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三尖瓣最大反流速,根据简化的伯努利方程计算收缩期右心室及右心房间压差,从而得出右心室收缩压。②血气功能指标:治疗前后,通过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和检验,右心室收缩压及血气功能指标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右心室收缩压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后右心室收缩压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右心室收缩压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右心室收缩压结果对比(±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P 57.45±11.23 57.78±11.01 0.000>0.05 54.34±11.45 50.23±11.04 3.101<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测量结果比较:血气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治疗后,两组PaO2指标明显提升,PaCO2指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PaO2指标提升及PaCO2指标下降幅度显著更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测量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测量结果比较(±s)
组别PaO2(mmHg)PaCO2(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P 55.25±4.56 55.12±4.34 0.010>0.05 57.23±3.89 61.30±4.17 3.123<0.05 69.51±10.29 69.45±10.23 0.000>0.05 65.68±10.11 60.85±10.03 3.544<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缓慢,病程较轻,疾病多为轻度或中度,特殊情况下,会出现肺部感染及肺动脉压力升高,基础肺疾病得以好转后,肺动脉压也会出现明显好转。临床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通过病例研究发现,疾病与职业、环境及自身易感等因素有关,这在较多的文献中报道过,而疾病急性加重时期,由于感染引发的呼吸衰竭加重,是走向死亡的主要因素[4]。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动脉高压,治疗以改善肺动脉高压为主,才能改善预后,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如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虽具有缓解症状的效果,但不能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及肺动脉高压[5]。低分子肝素是临床使用广泛的抗凝药物,从普通肝素中提取,满足人体所需,与凝血酶结合,抗凝效果强。该种药物能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降低血液浓度,使得心肌耗氧量得以降低,缓解支气管痉挛,起到降低肺动脉高压效果;且低分子肝素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能延长至6 h,促使体内微循环得以改善[6]。如同本次研究结果所示,观察组肺动脉收缩压显著下降,血气指标改善显著,对病情起到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运用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动脉高压治疗中,氧分压得以显著提升,二氧化碳分压得以显著下降,肺动脉收缩压显著下降,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