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娜娜,蒋丽洪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300)
高职院校具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殊性,它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对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它能够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及竞争力。区域产业结构因为市场竞争而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亦需随之变化,对人才储备的要求也在同步提升[1]。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正是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延伸,专业结构设置要以区域产业结构为依据,并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为导向实现动态调整。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具备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特点。这一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及质量,即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为产业发展提供“软实力”保障的、更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高职教育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具有鲜明的特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或高技术领域的技能性人才。因此,它承担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促进技术生产力转化的重任[2]。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是在良性互动中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整体生效的组织统一体,由此构建成系统的共生-互动关系,在相互促进、彼此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中,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鱼水情”般的依存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和良性结果[3]。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彼此适应中形成的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专业结构及其人才供给上。当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时,就会出现相关产业人才紧缺的现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当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供给大于相关产业发展需求时,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现象,这时就需要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及其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
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特有的历史特性、地理特性和时代特性。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与天津市毗邻并滨临渤海,与京津构成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圈,共促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和渔区,畜牧业也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产业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而文化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得到深度发展。
近几年,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呈现出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工业生产明显提速、服务业结构趋优的特点。近5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2014—201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占比情况
由表1可知,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河北省不断调整产业构成,逐渐以第三产业与消费需求为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014年至201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呈现出第一、二产业比例逐渐缩小,第三产业比例增大的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新兴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不断加大。新旧行业加快转换,行业结构向高端高新转变;落实创新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5]。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要逐步优化专业布局,凸显其服务经济体系,对接市场需求的特点。”近年来,河北省不断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相继出台了《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和《河北省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等文件。各高职院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方向,从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区域产业调整,为区域产业培养出大批的技术技能人才。
依据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6]。目前河北省拥有高职院校60所,共涉及19个专业大类,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情况分析表
由表2可知,河北省高职院校各专业大类设置中,位居前五位的是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文化艺术大类和交通运输大类,有4个大类属于第三产业,1个大类属于第二产业。按照三大产业划分,其中第一产业专业开设数为13个,第二产业专业开设数为163个,第三产业专业开设数为327个。三次产业对应专业开设数占比为2.58∶32.41∶65.01。
由河北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可知,河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现出既相适应又有一定滞后性的特点,表现为开设第三产业类专业数比重最大,第一产业类专业数比重最小。第一产业对应专业的开设数量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低于该产业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表明第一产业仍存在一定的人才需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占比逐年降低,并向新兴产业逐渐转换,而高职院校专业中面向新兴产业设置的专业较少;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较集中于第三产业,部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呈现出人才亟待向其他产业转化的趋势。
可见,河北省各高职院校紧跟区域产业发展趋势需要,不断改善各产业大类中专业设置状况,但仍出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够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调整。
1.建立健全专业设置标准控制机制
严格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加强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准确定位专业服务领域,制定周期性的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和任务等调整机制或流程。
2.建立健全专业优化指标调控机制
指标的设立要符合科学的、发展的、可实施的观点,从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及专业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等诸多方面考虑,设立能够积极有效推动专业优化调整的指标体系,并建立健全有效的调控机制。
3.建立健全周期性专业优化调整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定期调研等方式,实时掌握当地职业教育各专业就业率、就业质量和招生等情况,并建立健全定期发布就业市场信息预测机制,为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供详细的基础信息[8]。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周期性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利用指标体系对专业进行评价,根据诊断结果对专业确定预警、黄牌、红牌、绿牌等档次,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调控。
4.建立健全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引导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发展或压缩专业遴选机制,对骨干、特色、重点发展的专业,在资源、资金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各二级教学单位对专业发展状况结合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改革创新。鼓励专业教师把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教学,及时更新优化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8],提升专业内涵,引导专业合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5.建立健全专业设置程序规范机制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范专业设置程序,完善各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不少于3人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人来自规模以上企业或知名企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形成论证报告,来指导专业的设置。
充分利用社会、行业、本校及其他相关院校数据,在各数据源中提取能够反映专业情况的指标要素,建立健全多维度的专业大数据监测预警体系。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与实时数据挂钩,建立健全多维度大数据专业监测预警机制,使专业结构的优化既客观可控又有据可依,让大数据作为高职院校探索变革、实现专业优化的重要依据[9]。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特聘专家顾永安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中提到:“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10]现代产业集群化发展与转型,势必要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也向集群化发展。专业集群在对接产业集群的同时,也实现了优势资源的聚集,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动,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方案、育人方式、课程开发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中,实现人才培养真正为行业、企业所需,真正能为行业、企业所用,实现高质量人才的精准供给。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河北省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性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发展的情境下,势必在相关产业人才需求上产生一定的缺口。因此,各高职院校要紧跟产业发展动态,关注人才缺口产业,加快相关专业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