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芳 吴连月
广东省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21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多发心血管常见疾病之一,该病相对复杂,是诸多心脏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出现的一种疾病[1]。针对慢性心力衰竭,通常因为抗心力衰竭药物造成不良反应和消化道淤血等,对饮食摄入量造成一定影响,致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病情加重[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病情反复发作,所以,如何缩减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现阶段,此类疾病治疗以药物为主,但是,其对患者生理、心理有着一定的影响,使得治疗效果降低,所以,多元化护理尤为重要,其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改善[3]。本研究主要针对多元化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营养不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按照随机、单盲法划分2018年3月~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11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营养不良患者,每组56例;研究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62~79岁,平均(72.1±3.5)岁;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分别为12例、13例和3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64~78岁,平均(71.2±3.5)岁;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分别为14例、12例和30例。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具备正常沟通、表达和理解能力者;(2)自愿签署知情研究同意书;(3)与《心力衰竭的评估及处理指南》中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相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及心理异常者;(2)凝血功能严重者;(3)合并肾脏、肝脏及心脏障碍者;(4)因个人因素拒绝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模式:自患者入院开始实施健康知识宣传,讲解关于相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1.2.2 研究组 多元化护理方法:(1)营养护理。制定饮食方案过程中,按照易消化吸收、清淡、少食多餐原则,告知患者饮食低盐、低脂,尽量增加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食物摄入量[4]。由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少食多餐、低盐食物摄入的重要作用;叮嘱患者蔬菜、水果有助于确保大便通畅,防止用力过大加重心力衰竭病情,所以,应加强对患者饮食的关注。饮食烹饪过程中,合理搭配维生素、食物、蛋白、脂肪及蛋白质,若患者采用利尿剂,予以马铃薯、香蕉及豆类等,以此使营养状况改善;密切监测生活指标,并对其代谢、饮食状况全面了解,及时调整饮食方案[5]。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腹水、胃肠道水肿及肝淤血等,致使心力衰竭饥饿感受到抑制。(2)社会支持护理。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至疾病管理中,家人的支持有助于患者依从性提高,使其营养不良得以改善。反之,如果患者家属处于慌张状态,极易加重患者心理压力,最终影响疾病恢复[6]。所以,告知患者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边,予以患者支持、鼓励。(3)心理疏导。根据患者情绪变化开展心理疏导,最大限度的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家庭情绪、环境及操作等刺激患者,从精神上支持患者。根据每位患者受教育程度、心理需求等为其提供心理指导,包括制定健康知识手册,协助患者进一步认识自身疾病,并让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让其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以患者兴趣爱好为依据,播放舒缓音乐,以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7]。
准确评估营养风险评分,并评估干预前后抑郁(SDS)、焦虑(SAS)、生活质量(SF-36)评分。抑郁及焦虑判定依据分别是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8],分值越高,说明抑郁、焦虑现象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定内容包括8个维度,即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评分、精神健康和活力,总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和[n(%)]表示,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营养风险筛查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56 3.68±0.69 3.02±0.85 4.511 0.000研究组 56 3.73±0.75 2.69±0.89 6.687 0.000 t 0.587 2.007 P 0.558 0.047
在SDS、SAS及SF-36评分方面,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AS及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AS及SF-36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SDS评分 SAS评分 SF-36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56 65.34±5.21 59.41±4.89 6.210 0.000 48.02±3.37 41.36±2.84 11.309 0.000 88.49±5.89 92.34±5.92 3.453 0.001研究组 56 65.29±5.18 52.31±5.09 13.3750.000 48.11±3.45 36.14±2.89 19.903 0.000 88.62±5.71101.38±5.7411.7940.000 t 0.051 7.527 0.139 9.641 0.119 8.204 P 0.959 0.000 0.889 0.000 0.906 0.000
心力衰竭是因为心肌病、心肌梗死、炎症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善,最后降低心室充盈或者心室泵血功能[9-10]。临床症状包括尿潴留、呼吸困难及乏力等。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长时间处于心力衰竭状态,可恶化、稳定[11]。临床上,主要通过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但是,术后伴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得患者饮食摄入受到影响,最终出现营养不良[12-14]。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营养不良治疗过程中,联合多元化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改善。本实验予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营养不良患者多元化护理模式,针对药物造成的营养不良进行相应的处理,具体如下:护理人员需要对药物出现时间、药物副作用等全面了解,并对其用药时间正确指导,以此改善药物引起的营养不良[15]。除了药物自身作用,由药物导致的营养不良还可能与药物依从性存在紧密联系。50%左右的患者根据医嘱服用药物,其他50%患者伴有减少药物服用剂量和自行停止药物现象,而这些均可能引起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进而对营养摄取造成影响,诱发营养不良。本次实验中,不仅为患者讲解营养干预知识、提供社会支持,并予以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方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自主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合理搭配患者饮食,确保营养搭配均衡[16]。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在营养风险筛查NRS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及SF-36评分方面,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开展多元化护理模式有助于患者营养状况及早改善,通过合理搭配患者饮食,确保患者而营养充足,从而避免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影响疾病恢复。
总而言之,予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营养不良患者多元化护理方案,除缓解不良情绪外,有助于营养状况改善,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