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婕 薛 媛 刘海艳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信息工程大学门诊部,河南郑州 450001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血糖值升高,作为终身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往往与遗传、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等直接相关[1]。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现较为隐匿,确诊时的唯一指标即血糖值[2]。二甲双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然而仅使用单一药物治疗效果缓慢,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3]。磷酸西格列汀属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本研究对我单位接诊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分组对照法,分别给予二甲双胍及其联合磷酸西格列汀两种药物治疗方式,对其临床效果作进一步分析,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44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信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72例患者给予单一药物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72例患者加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治疗。纳入标准:患者均伴有乏力、手足心热、口渴、心悸、多饮多食、多汗、消瘦、大便干燥等表现,与WHO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糖尿病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完全相符。首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同时患者的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呈现阴性。排除标准:存在眩晕与感染等发作史的患者,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多脏器功能异常患者,合并严重高血压及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神经系统性疾病患者。全体患者均对研究方法与目的完全了解,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1∶31,年龄35~71岁,平均(52.4±16.7)岁,平均体重指数(27.26±3.03)kg/m2,平均空腹血糖(9.07±1.14)mmol/L;观察组男女比例为40∶32,年龄37~72岁,平均(52.2±16.9)岁,平均体重指数(26.94±2.87)kg/m2,平均空腹血糖(8.89±1.23)mmol/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空腹血糖值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72例患者给予单一药物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H20023370,规格:0.5g/片)进行治疗,初期剂量为每天2次,每次0.5g,与餐同服,每周可增加剂量0.5g/次,直到每日总剂量2g即可。连续用药90d。
观察组72例患者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J20140095,规格:100mg/片)治疗,二甲双胍的使用方法、剂量与对照组相同,每天加用磷酸西格列汀1次,每次1片,连续治疗90d。
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配合饮食与运动指导、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注射胰岛素等常规医疗工作,如合并高血压患者,则进行必要的降压对症治疗,对于高血脂患者无需采取降脂治疗。
对于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血糖指标的变化予以检测,并对其治疗后的腹痛腹泻、头疼、低血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4]。
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以减轻,同时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血糖指标综合改善超过80%以上可评价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同时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血糖指标综合改善60%~80%可评价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未减轻或恶化则评价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及疗效指标)与计量资料(血糖指标变化)分别采用[n(%)]和()表示,同时组间比较采用χ2与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比较(±s)
组别 餐后2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n=72) 16.87±3.72 9.12±1.24 16.770 0.000 8.72±1.727.62±1.37 4.244 0.000 13.07±2.14 9.22±1.47 12.582 0.000观察组(n=72) 17.24±13.52 5.63±1.07 7.263 0.000 8.87±1.834.21±1.1218.4290.000 13.19±2.23 5.22±1.01 27.625 0.000 t 0.225 18.081 0.507 16.352 0.329 19.030 P 0.822 0.000 0.613 0.000 0.742 0.000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n(%)]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初发2型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系统性疾病,高发于36岁以上,42岁以下人群,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5]。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异常所导致,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情况下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偶有口渴、轻度乏力等表现,有效的治疗方式极为必要[6-7]。一旦治疗不及时,轻则病情加重,重则产生微血管、大血管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8-9]。磷酸西格列汀属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它可通过活性肽的增加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通常是以葡萄糖的依赖方式将药物促胰岛素分泌与胰高糖素抑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对于β细胞的新生及凋亡均有促进作用,β细胞的分泌得以加速,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标并对α细胞功能有效改善,进而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安全性较高,有效降低患者恶心、头疼、腹部不适及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10-11]。磷酸西格列汀已被列为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型药物,特别是对低血糖这类不良反应效果更佳,它能够降低患者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12]。二甲双胍药物的治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发挥胰岛素介入的葡萄糖利用,来达到阻止、抑制肝糖原异生的功效,并降低肝糖的输出,进行阻止并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然而单独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且血糖控制效果也有限[13-14]。二甲双胍多应用于饮食与运动控制难以达到效果的初发患者[15]。以上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降糖效果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也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联合用药的可行性。
治疗后观察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可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