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丽
(鹤壁市人民医院,河南 鹤壁 458000)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上较为复杂的综合征,具有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反复住院及治疗复杂等特点,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1]。该病治疗困难,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从而降低治疗效果,预后差[2]。相关研究显示[3],造成患者预后差有两方原因,①患者于出院后未能按照主治医生交代疾病的相关事项,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造成患者后期预后效果差;②患者出院后出现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等到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到医院就诊,导致病情反复发作[4]。由此可见,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后显得尤为重要。延续性护理通过医院到家庭受到协作性与连续性的护理,如出院计划、转诊及回归家庭的持续随访与指导[5]。故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危险因素及延续性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分析我院2017-10~2019-12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进行延续性护理,根据护理效果不同将其分为良好组(n=77)非良好组(n=23),采用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评定患者护理情况,良好组患者≥70分,非良好组患者<70分。其中良好组男52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29±7.28)岁;非良好组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64.89±7.14)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6]:符合《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新亮点(慢性心衰)》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者:①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②NYHA分级为II~IV级者;③无其他严重疾病者;④无表达能力障碍,且病情稳定及意识清醒者;排除标准:①伴重度高血压;②有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具有肢体障碍者;④伴有严重心律失常者;⑤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者。
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延续性护理,具体措施:①首先予以每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患者入院及出院的疾病信息,与患者及家属的保持联络,记录患者地址以此随时方便随访,详细讲解自我保健知识,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手册上有主治医生和护理护士的联系方式,随时保持联络;②离院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主要以电话方式,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沟通和教育;③信息支持的延续,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卫生习惯,休息时间充足,避免去公共场所发生感冒和感染,从而提高康复效果和自我自护能力,同时按医嘱定期复诊;④进行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及时进行评估,分析影响不良情绪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护理,通过交流的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多关心及支持患者;⑤行为干预的延续,制定体质质量控制方案,告知患者需戒烟戒酒,饮食清淡,严格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及盐的摄入,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和有氧运动;⑥用药的护理延续,详细讲解药物的治疗目的,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告知服用的重要性,定时按量服药,避免自行减量和停药的情况发生。
①SAS评分、SDS评分[7]:各自分为20个项目,每个项目得分相加总分为80分,其中SAS评分>50分表示有焦虑症状,SDS评分>54分表示有抑郁症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或焦虑症状越严重。
②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SCHFI):由3个分量表构成,共22个条目。其中自我护理维持(10个条目)、自我护理管理(6个条目)、自我护理信心(6个条目)。根据Likert4级评分,分值为100分,总分取3个量表的平均值,分值越高代表自我护理效果越好,≥70分表示护理效果良好,<70分表示效果一般。③社会支持评分:采用社会支持量表PASS评定,共3个维度,12个条目,采用Liken7级计分,各维度得分范围为4~28分,总分范围12~84分,分值越高代表社会支持程度越高。④自我护理知识评分:采用问卷方式,共5个方面,如饮食、饮水和体重、心衰加重时症状和体征、药物、运动。满分20分,分值越高代表自我知识评分越好。
良好组自我护理知识和社会支持得分均高于非良好组,同时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非良好组,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得分情况对比分)
结果显示,病程、自我护理知识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文化程度均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危险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导致的慢性疾病,且大多患者最终会导致心血管疾病[10]。临床资料显示[11],慢性心力衰竭易出现呼吸困难或乏力症状,引起心功能不全导致肺淤血、渗出及水肿,从而诱发肺部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Sun B等[12]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抑郁,严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由此护理应重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多学者认为[13~15],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能以入院治愈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后期出院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机体功能维护状态情况,让患者出院始终保持身体健康稳定性,不易复发,可独立生活及生活质量高等状态。
传统的护理是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治疗时接受医护人员的相关指导,但患者出院后就无相关护理工作,由此导致随着时间延长,患者逐渐丧失了疾病健康知识指导,从而导致患者后期康复效果差[16]。而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与传统不同的是,延续性护理模式主要是在患者出院后仍保持护理关系,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预防,促进患者保持乐观积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以此提高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17,18]。临床资料显示,延续性护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强患者健康意识,通过康复教育、电话和家庭随访等方式,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意识;②患者依从性高,通过有效护理可使患者不仅按医嘱服药,还在饮食及生活方面有所改善,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③深化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内涵[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延续性护理后良好组和非良好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饮酒、吸烟及NYHA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病程、文化程度及家人支持比较差异显著。良好组自我护理知识和社会支持得分均高于非良好组,同时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非良好组。病程、自我护理知识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文化程度均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①延续性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预后效果好;②焦虑及抑郁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用通过提高来改善预后效果;③家人朋友应多注意患者的情绪,帮助其调节负面情绪,多陪伴患者,了解其内心世界,帮助走出困境,改善其护理效果;④病程越长,患者的护理效果意识越强,护理效果也越好,这表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逐步加深,自我护理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病程、自我护理知识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文化程度均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延续性护理时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延续性护理知识,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