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与IL-33的相关性研究

2020-10-22 08:00李春明徐晓霞徐爱香杜欣娜包玉双杜淑华罗艳君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肠病炎症性黏膜

李春明,徐晓霞,徐爱香,胡 明,高 欣 ,杜欣娜,包玉双,杜淑华,罗艳君

(1.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4.齐齐哈尔中心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疾病,但其病因尚不明确,其病程时间长,症状轻重不等,容易复发,给患者身心及经济带来巨大痛苦和负担[1]。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黑龙江省东部地区IBD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该病机制不明,有人认为与肠道释放过量炎症因子损伤肠道黏膜有关[2,3]。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利用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治疗IBD的研究逐渐增多,张艳丽等[4]认为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有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参与。本研究利用病例对照组分析IL-33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水平,以揭示了IL-33与IBD患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对疾病的诊断及评估提供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01~2019-1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一时间段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5]。研究组中UC患者52例(其中,轻度15例,中度17例,重度20例),CD患者13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4例,重度6例);男45例,女20例;年龄26~65岁,平均(42.5±3.0)岁。对照组按1:1配对,所有研究对象均做到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常规资料来源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清检测: 收集研究对象肘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查,按照ELISA试剂盒(福州迈新 )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IL-33在不同研究对象中的水平。

1.2.2 肠黏膜组织检测: 在肠镜检查时分别收集不同研究对象的病变组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以及WesternBlot实验,进行目标 RNA的定量分析,(IL-33 的上游引物序列为 5’- TTATGAAGCTCCGCTCTGGC -3’,下游引物序列为 5'- CCAAAGGCAAAGCACTCCAC -3’)。对比观察肠黏膜组织中IL-33的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分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血清 IL-33 表达水平比较

UC组与CD组比较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CD组血清IL-3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前两组UC组更高(P<0.05);UC组轻度血清IL-33水平低于中度及重度水平(P<0.05),而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4。

表1 UC组、CD组与对照组血清IL-33水平的比较

表2 不同小组与对照组比较IL-33统计分析

表3 UC组组内比较IL-33统计分析值

表4 CD组组内比较IL-33统计分析值

2.2 不同标本、不同检查方法IL-33表达水平比较

研究组UC组血清样本经ELISA、免疫组化法检测IL-33水平均高于CD组及对照组(P<0.05),但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UC组肠粘膜组织样本经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IL-33水平均高于CD组及对照组(P<0.05),但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7。

表5 不同分组不同标本不同检测方法IL-33表达水平比较

表6 不同分组血清样本不同方法检测IL-33统计值比较

表7 不同分组肠黏膜样本不同方法检测IL-33统计值比较

3 讨论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有研究表明炎症因子的失衡是诱发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原因[6],以药物治疗为主[7,8]。王章云[9]等研究中发现IL-33在 IBD 的发病机制中作为Th2型免疫应答的重要激活剂,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等的产生,IL-33在以Th2型免疫应答为主的炎症疾病中例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起着促进炎症的作用。白细胞介素 33( interleukin-33,IL-33) 是一种炎症因子,具有抑制和促进炎症的双重作用。张青森[10]等研究显示,IBD患者肠、黏膜和血清中IL-33的表达水平明显异常,提示该因子在炎症、黏膜愈合及纤维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纪桂贤[11]团队研究表明,导致炎症反应失衡的关键是IL-33/ST2, 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IL-33/ST2水平均增高, 推测血清ST2水平可能是疾病活动的标志。IL-33/ST2系统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人们关注。有研究认为, UC患者肠黏膜IL-33及ST2表达增加。血清可溶性ST2亚型(sST2)与肠黏膜ST2均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为反映UC活动的标志物。

本研究分别收集病例对照组各65例,对比分析血液及肠黏膜组织中IL-33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 IL-33 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病情进展,IL-33 的水平逐渐升高。与大量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Kuchler AM等人[12]在研究中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在轻中度UC 患者中,IL-33主要由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来产生,重度的 UC 患者,主要由上皮下肌纤维母细胞产生[13]。在本次试验中,IBD患者血清IL-33升高与UC水平的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有研究发现,在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血清中IL-33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在结肠黏膜组织升高明显[14]。

研究表明IBD患者血清中IL-33的含量升高,并与UC活动性呈正相关。提示IL-33的参与IBD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且呈正相关,为临床IB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肠病炎症性黏膜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