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住宅阳台

2020-10-22 07:14张路峰ZHANGLufeng
世界建筑 2020年10期
关键词:阳台空间

张路峰/ZHANG Lufeng

1 引言:疫情中的阳台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世界各国拖入了困境。在社会各界全力抗疫的同时,保持社交距离和居家隔离成了最简便易行的防疫手段。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压缩在有限的住宅户内空间,而阳台则成为了唯一通向外部世界、释放压抑心情的开口。处在建筑内外交界之处的阳台,其特殊的作用一下子凸显了出来:作为私人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家庭空间中的社会空间。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流传甚广的一段视频:被困在家的意大利人在各自的阳台上,用竹竿绑着高脚杯在街道上空与邻居相互碰杯。生性乐观、开朗活泼的南欧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人们,也耐不住禁足在家的寂寞,纷纷利用阳台开展文艺活动,或独自吹拉弹唱,或不同家庭相互配合,办起了阳台音乐会,并通过社交媒体与全球网友互动、分享。这股热潮被中国网民称之为“阳台文艺复兴”。在羡慕的同时,也有网友颇为疑惑地发问: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没有出现类似的情景?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它引发我进一步思考阳台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住宅阳台在建筑学层面的意义。

2 关于阳台的研究

阳台研究的集大成者当属库哈斯的《建筑元素》(Elements of Architecture)中的相关部分[1]。在这部比砖头还厚的巨著中,关于阳台部分的正文多达173页,可谓“关于阳台的一切”,或可曰“阳台大全”。这部书是基于库哈斯2012—2013年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教学成果、为参加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所编撰的合集。也正因如此,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这部书的内容编排显得有些庞杂而且松散,但信息量极为丰富。书中分别对诸如地板、墙体、屋顶、楼梯、走廊、窗户等建筑元素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研究方法基本相同。阳台部分包含了对阳台起源与历史沿革;阳台概念的定义与解析;与阳台相关或相近的建筑元素(门廊、露台、檐廊、空中廊道、观景台等)的释义;有关阳台的建筑法规、条例;不同文化、不同气候地区的阳台;著名文学、绘画以及影视作品中有关阳台的场景;阳台的政治性与社会性等。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阳台政治”这方面,书中引用了许多历史名人在阳台上讲演或布道的老照片,可见库哈斯对于建筑学问题观察视角的独特偏好。在库哈斯看来,阳台不是狭义的空间元素,而是更加广义的场所概念,它的内涵和意义已经超出了建筑学的范畴,进入了宽广的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之中。

有关住宅阳台的研究,最详细的是《建筑模式语言》中的相关内容。在“模式167:六英尺深的阳台”中,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为阳台设计提出了简单而明确的意见。[2]他认为阳台的使用效果与其进深尺寸是有很大关系的。他提到,“少于六英尺深的阳台和门廊几乎是没有用处的”“当你建造阳台、门廊、长廊或露台时,至少要把它做成六英尺深,至少使它的一部分向建筑物内凹进,这样它就不会悬挑在外面与建筑物截然分开,而是呈半围合状态”1)。可见,在亚历山大看来,一个理想的阳台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深度方向的尺寸应该至少要六英尺(约等于1.8m);另一个是阳台的围合感,他提倡半凹半凸式的阳台。1.8m大约是放得下一张小方桌的尺寸,可以展开更多的生活内容,而半围合的空间感则是更高的要求,使人可以在暴露在室外的同时获得领域感和安全感(图1)。可见,亚历山大是把阳台当成一个生活空间来看待的。

1 六英尺深的阳台(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2.3 马赛公寓阳台(1959)(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亚历山大在论及临街窗户、露台、回廊等建筑元素时,也提出了一些与“阳台”相关的论点。在“模式166”中,他提到“如果人们不能从楼房中走到面向楼房周围户外空间的阳台和露台上来,那么无论他们自己或者户外的人都没有任何办法使他们感到,这楼房和更大的公共环境是相互沟通的”[2]。在“模式164”中,他指出了临街窗户的重要性:“……在任何有人走的街道,只有当人们向街道探头张望,把上身伸出窗外,欢笑、喊叫、吹口哨时,这些街道才能变得有生气”。“一条街道,如果看不见窗户,是一条瞎街,令人感到害怕。住在临街的房屋里,如果完全没有临街窗户,也会同样令人感到不舒服”。“临街窗户是使楼内的生活和街上的生活发生联系的唯一途径”[2]。在“模式192”中,亚历山大指出了室内外视觉联通的重要性,“看不到外界的房间对于房间中的人来说无疑一个监狱”[2],在这里虽然他谈的是窗,而实际上,阳台的重要性也同样体现于此。在亚历山大看来,阳台除了是生活空间,同时也是街道的“眼睛”。

总之,在亚历山大看来,阳台兼具内外空间双重属性:对于室内而言,阳台属于外部;而对于街道而言,阳台属于内部。这种看法虽然出自经验总结,却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基础,空间体验与心理学中“位置”的概念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英国建筑学者科林·圣约翰·威尔逊(Colin St. John Wilson)曾有过清晰的描述:“我们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开始体验生活状态是舒适还是不舒适,而衡量尺度则是介于极端幽闭恐惧症(claustrophobia)和极端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之间的某个程度。我们要么处于一个空间的内部,要么处于空间的外部,或者介于二者之间的门槛的位置。除了这三个状态之外,我们没有别的空间可以选择。”[3]可见,阳台正是这里提到的第三种状态。这一独特的空间位置,决定了阳台空间具有多面性和多变性。

4.5 北京某公寓室内(图片来源:张永和/非常建筑提供)

6.7 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3 建筑师与阳台设计

阳台作为设计元素,为建筑师的创意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利用阳台大做文章,给设计带来了独特的个性。柯布西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很早就在探索把别墅搬上楼的可能性。在马赛公寓的设计中,他结合其特有的跃层式户型,给每户都提供了一个宽大的占据两个层高的阳台空间。这一空间和相邻的起居空间连为一体,起到了类似庭院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这些空中居住单元的生活内容和品质(图2、3)。[4]建筑史上着力在阳台上有所创新的案例不胜枚举,以下选取几个比较新近的案例,以说明阳台作为设计灵感激发点的巨大潜力。

作为“炕”的阳台:在北京某公寓室内设计中,建筑师张永和将原有的凸阳台改造成了“炕”,可谓是这一类改造中的极致。这一简单的改动使得原有的室内空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阳台变成了家具和储藏空间,也带有了一丝北方传统家居的趣味(图 4、5)[2]。

作为“亭”的阳台:在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的设计中,建筑师李兴钢将阳台的概念演绎成了“亭台”。阳台被设计成一个个“亭台小屋”,多角度、不规则地嵌入南立面。从外部看,整个高层建筑获得了一种聚落般的复杂性,从房间内部看,这些“亭台小屋”则成了一个个取景框,将连续的城市风景截取成特定的片段。建筑师试图通过这样的处理,使阳台成为某种指向远方的视觉装置,使在高楼住户能够在日常起居中获得某种诗意体验 (图6、7)。[6]

作为“门”的阳台:在某些场合,法规规定临街住宅不允许设置阳台,而这些限制却能够激发建筑师的创意。在德国柏林施特列利策街合作住宅(Baugemainschaft Strelitzer Strasse)[7]中(图 8、9),建筑师2)设计了一个个和门连在一起的小阳台,门打开时阳台探出墙外,门关上时阳台随之收回室内。这一“花招”使得住户得以“合法地”临时探身到室外透透气,并给建筑临街立面增加了一张幽默而又顽皮的表情。

8.9 柏林某公寓阳台(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作为“包厢”的阳台:对街道或庭院等外部空间而言,阳台的作用类似剧场中的“包厢”。在曼谷萨姆森街酒店改造项目中,建筑师通过增设悬挂式阳台,将酒店庭院空间转化为露天影院,新增加的阳台像一个个吊篮那样挂在每间客房的窗外,住客不但可以坐在边缘悬着脚观看电影,还可以跟对面阳台上的其他住客有视线和语言上的交流(图10、11)。[8]

作为逃生装置的阳台:在吉村靖孝编著的《超合法建筑图鉴》一书中(图12、13)[9],发现一个非常特别而有趣的案例:东京都港区的一栋高层公寓,每个半圆形凸阳台底面都有一个直径50cm的圆洞,而且相邻上下两层的洞口相互错开,这使得立面看上去像在挤眉弄眼。实际上,这些洞口是用于逃生的通道!紧急情况下,住客可以通过交错的洞口,一层层地跳下来到达地面。这种“跳楼式”逃生设计在日本和韩国比较常见,而这种貌似奇葩的做法并非出自主观意愿,而是相关法规使然:住宅阳台是房产之外的“免费附赠”,附赠条件就是要求各住客必须保障这条逃生通道的通畅。

10.11 萨姆街酒店阳台(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12.13 东京某公寓阳台(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绿色阳台:在阳台上养花弄草很常见,但在阳台上种树就不容易了,而在高层建筑阳台上种树就更难。意大利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可谓此领域的先行者。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其“垂直森林”的概念,2014年,他在米兰的两座摩天树塔落成(图14、15)[10]。这两栋塔楼分别高80m和112m,共有800棵大小不同的树木、15,000多株多年生植物和地被植物,以及5000多株灌木丛被种植在建筑外墙和阳台上,在塔楼的外围形成了一层绿色屏障。这层绿色屏障不但对自然光线和空气进行过滤,形成微气候,同时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树叶颜色和枝叶密度,从而使整个外观发生变化。不仅如此,这层绿色屏障还会成为候鸟、昆虫等小动物的栖息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态学意义。这种作为绿色屏障的阳台必然对居住者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垂直森林”作为一种创新建筑系统,尽管尚处在实验阶段,在建造与维护成本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但已经开始在向全球推广,并且已经在中国(目前已知在江苏南京、湖北黄冈两地已完成方案设计)落地生根。

深窄阳台:常规的阳台往往“浅而宽”,即深度往往小于宽度,空间走向与外墙平行。但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深而窄”的方案。2013年,他与合作者3)在法国蒙彼利埃的设计竞赛中,提出了名为“白树”(L'Arbre blanc)的住宅提案(图16、17)。[11]在该方案中,尺寸不一的阳台遍布17层高的建筑外墙,最大悬臂达7.5m,使整栋楼看上去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些阳台最小7m2,最大达35m2,面积和房间不相上下。如此反常规的阳台设计,不但极大地颠覆了建筑外观形象,使塔楼边缘看上去如羽毛般模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住户的生活习惯:人们可以在高层塔楼上尽情享用通风良好、视野开阔且有遮阳的外部空间。当然,这种夸张的阳台的视线很难控制,难免会对相邻住户的私密性造成影响,但这个问题对于个性开朗、热情奔放的南欧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

14.15 米兰“垂直森林”(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0])

16.17 蒙彼利埃“白树”(摄影:Iwan Baan)

4 阳台在中国

阳台在中国有着迥然不同的故事。疫情期间,欧洲“阳台文艺”的场景并未在我们的城市中出现。这是由我们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以及住宅建筑的类型特征所共同决定的。普遍而言,欧洲城市多采用街坊模式,多层住宅沿街坊周边布置,建筑不高且街道更窄;而中国的城市住宅多采用小区模式,楼高间距大,外部空间比较空旷。在我们这里,如像意大利人那样空中“碰杯”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即使有阳台表演,观看距离和角度也不合适。最主要的是,我们的阳台大都是封闭的玻璃盒子,即使演奏,音响效果和观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普遍存在的防盗栏杆也限制了阳台作为表演舞台的可能性。事实上,之所以我们看不到中国版的“阳台文艺”,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欧洲版的“阳台”。

在中国,阳台是个一言难尽的事物。这是由我们的城市空间模式和家庭生活逻辑所决定的。在当代集合住宅中,相对于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性较明确的空间,阳台是最含混不清、灵活多变的,也最能体现住户的个性。家庭装修中,阳台是改造潜力最大的“自定义域”。常见做法是把阳台封闭,阳台与居室空间打通,直接扩大居室面积。更常见的做法,是把封闭后的阳台当作一个独立的功能空间使用,以改善原户内空间的功能缺陷:有的住户为减少烹饪油烟和气味对居室的污染,将灶具安装在易于通风的阳台上,阳台变身厨房;有的住户为排除洗衣机工作噪声和震动对居室的影响,把洗衣机放置到阳台上,阳台变身洗衣晾衣间;有的住户看重阳台良好的视野和日照条件,把跑步机等健身器材搬到阳台上,阳台变身健身房;有的住户看重阳台的休闲气质,把阳台变成书房茶室,可以在埋头读写之余随时饮茶观景;有的住户把阳台变成宠物空间或绿植空间,养花鸟鱼虫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而最得不偿失的做法,是把阳台用作储物空间,堆放长期不用又舍不得扔掉的日常杂物,把设计师和开发商努力争取来的、本来符合日照标准的有效采光面几乎全部遮挡掉。

五花八门的阳台改造看似颇有创意,实则无奈之举,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经历过福利分房阶段的人都知道,那时的住宅套型种类非常局限,人均面积标准比较低,户内空间功能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质量需求也有所提升,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上升,但户内空间布局受结构和设备限制不能随便改动,能动脑筋的地方也只有阳台了。另外,阳台遭遇暴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我国建筑面积计算相关规范,凸出式阳台可以按1/2计算面积4)。阳台面积不计入房产面积,造成了住户“占便宜”的心理,住户自行在封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外悬挑。这种得寸进尺的空间占有,不但暴露了居民公共意识的淡薄,其实也暴露了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

封阳台、装防盗栏杆的做法之所以很普遍,其背后必有一套逻辑支撑。从封阳台的行为我们可以读出居民的心理:首先是对外部空气质量的不信任,其次是对居室保温隔热性能的不信任——阳台封闭后可形成有效的气候缓冲;更主要的一点,是对户内可用面积的不满足、对户内功能布局的不满意——阳台封闭相当于扩大了原有住房的使用面积。防盗栏杆盛行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普遍担心。从住户角度看,装防盗栏杆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下层装了,上层也得装,因为担心窃贼会攀着下层的栏杆爬上来,于是整个楼都仿佛囚禁在铁笼里(图18、19)。防盗栏杆不但影响美观,还影响采光,更重要的是有安全隐患:它阻挡了盗贼从外部进入,同时也阻挡了火灾时人员的逃生和救援。

18.19 北京海淀区某住宅阳台(摄影:张路峰)

5 结语:阳台的回归

阳台的历史起源一时无从考证,也并非本文的任务,但可以确定的是,阳台始于楼房的出现。对于单层房屋来说,房屋与自然地面直接相连,方便出入。当楼房出现、楼层增加时,居住者与地面逐渐分离,阳台的必要性开始凸显。可见,无论阳台有多少种品相,究其本质,就是被带上楼的一小片地面。相对于室内,阳台具有外部、他者、彼岸的空间属性。但长久以来,我们对此视而不见。正是由于疫情出现,日常生活被压缩,作为私密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家庭空间中的社会空间、内部空间中的外部空间,阳台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属性才被放大、被凸显出来。

我国住宅阳台的种种用法和做法,已经远远地偏离了阳台应有的本质,失去了其外部、他者、彼岸的空间属性。套用一句流行说法:阳台本来身为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却把它用作了“苟且”。尽管我们可以把这种现实当作一种“中国特色”接受下来,把它理解成一种针对日常生活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空间调节装置;我们一时也无力批判或者改变这种现实,因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难以辨驳的生活逻辑,但“诗和远方”还是值得向往的。将阳台封闭、加防盗栏杆的做法不但剥夺了生活空间,也等于封死了“街道之眼”,住宅因此而面目可憎,街道空间也因此神情冷漠。其实,在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无死角的今天,用护栏防盗充其量只是一种思维惯性而已,其必要性已经大大降低。阳台,可以看作是生活状态和品质的晴雨表,从阳台的样貌,我们可以读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只有当我们的居住条件切实得到了改善,作为生活空间的阳台才能真正回归其题中应有之义。

注释

1)参见原文"whenever you build a balcony, a porch, a gallery, or terrace always make it at least six feet deep.If possible, recess at least a part of it into the building so that it is not cantilevered out and separated from the building by a simple line, and enclose it partially. "原中文版译文疑有误,本文有改动。

2)建筑师为Anna von Gwinner、Florian Kohl、Andreas Stahl等。

3)合作者为马纳尔·拉赫迪(Manal Rachdi),尼古拉斯·莱斯内(Nicolas Laisné),迪米特里·鲁塞尔(Dimitri Rousse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353-201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规定“在主体结构内的阳台,应按其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全面积;在主体结构外的阳台,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投影面积计算1/2面积”。

猜你喜欢
阳台空间
猫阳台(一)
猫阳台(四)
猫阳台(二)
小阳台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谁也看不见的阳台
创享空间
《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