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香
摘 要:当下的职业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出路在哪里?就是要正确改革、深化改革、精准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审思;路径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审思
然而审思当下职业教育改革,改了这么多年改得如何?绩效怎样?答案恐并不乐观。这就需要我们对改革本身进行元认知、元思考。我们认为,当下职业教育改革之所以不乐观、不理想,因由如下。
(一)用错位的方法改虚假的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项贤明教授认为,改革陷入困局的原因是用错误的方法改虚假的问题。他列举了对问题认识不清而盲改的几种情况,即将社会问题混淆为教育问题,将管理问题混淆为教育问题,将政治问题混淆为教育问题。其实我们毋宁说是用错位的方法改虚假的问题。错位是指改的对象、内容与目的愿景相背离,行为与方向相悖,即所改与所愿并不在一个频道上,所改不能达成所愿,所愿也非所改之皈依。对所愿(改革的目的)来说,这样的改革就是虚假问题的改革、错位的改革。比如为保证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滑坡,职业教育的“盘子”相对稳定,我们一直在纠结,在抓“职普比”,认认真真地为职业教育“保驾护盘”,有些地方当职普比失衡或保不住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强制报考的不当行为。还有对职业教育的歧视问题由来已久,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呼吁改善社会环境或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这些改革或改进的方法,虽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但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做法都没有抓住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本质问题。我们认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问题、真问题,就是利益问题。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从学生的自我认知看,职校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并不太在乎,他们知道自己成不了社会精英,也并不奢望“诗意地栖居”。但他们在乎保证自己“适意地栖居”的荷包,在乎自己谋生的物质基础——利益保障。质言之,如果能保证接受职业教育后通过自己的劳动挣的钱不比别人少,那他们又何乐不学、何乐不为呢?职普比和吸引力的问题还是问题吗?这才是职业教育应然改革的真问题。
(二)用反复的方法改无用的问题
这又是一个令当下改革低效或陷入困局的问题,就是背离做事的要旨和真谛,翻来覆去地做无意义、不必要和无用的事。职业教育常常喜欢用反复来代替改革,或者说用反复去改无用的问题。例如职业教育办学评估问题,2004年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8年改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6年又再次改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尤其是由评估变换成诊改,依然是本同而末异的同质化的工作,大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保持其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循沿评估的路径不斷改进和完善。而现在却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这样又回到了一个貌似不同的原点,原有的探索积淀都变成了沉没成本,已经做过的事换一种说法重新做一遍,所以始终推进不力,难有成效。也许诊改的设计者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反复,反而认为是在创新,是有所作为的表现;其实只是换名词、换概念,然后又按照老套路、老内涵重新行事,是原地转圈“猫追尾巴”的游戏。反复本质上是创新能力不足、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表现。事物推进到一定程度,顶到天花板,碰到硬骨头,没辙了,就开始换花样、换名词了。殊不知,越是反复,越远离创新。因为改的还是老问题,无用的问题。试想,如果“水平评估”或“工作评估”改不好的或没完善的事情,换成“诊断与改进”的说法就能解决了,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这样做还是在原有问题、老问题上反复,没有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创新路径和方法,只能是改到深处、难处又技穷而重蹈覆辙或无奈收场。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适切路径
(一)实施精准改革
精准改革,即改革的针对性要强,能改到点子上、节骨眼上,改到实质处,而不是“擦边球”、边缘化、虚浮无用的改革。例如,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拉抬职普比、消弭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关键要靠利益杠杆撬动。利益是“皮”,其他的都是“毛”。利益提高了,上学、谋职、就业之“毛”,都会为之趋附,不召自来。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重磅文件就是人们久盼而至的精准改革。《意见》提出:“着力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面改善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实施工资激励计划,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资增幅应不低于本单位管理人员人均工资增幅”。显然这样的改革才是牵住职业教育“牛鼻子”的实质改革、精准改革。假以时日,认真贯彻落实,必然能使职业教育产生磁吸效应,让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提高待遇的政策,已开始在“点”上兑现落实。如“2018年上海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52万元,而技能人才工资平均数为12.14万元。有超过一半的技能人才工资高出全市平均工资,技能人才平均工资比全市平均工资高15.4%”。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待遇水平一旦在“面”上铺展开来,成为常态,职业教育一定会香起来、亮起来、活起来、强起来。职业教育一定会不令而“火”,出彩可期。
(二)实施深度改革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曾撰文强调:“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教育决策的复杂性增大,改革举措实施和创新探索的难度增加。”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如体制机制改革突破问题、深化产教融合问题、课程创新改革完善问题、职业教育法规推进与落地问题等,都是深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度改革不是玩“变脸”,比如“校企合作—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这种折腾反复、不断变换的同质化改革真的意义不大。深度改革一定要认清方向、立定格局,义无反顾地改下去。只要始终行走在路上,就总有抵达的那一天,而不致“鲜克有终”。这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幸而这样的深度改革近来着墨甚多,有了实质推进和创新突破。
(三)实施综合改革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就曾指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职责,涉及多种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靠原来的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难以奏效”,因而提出“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的改革原则。比如学校行政化的问题,是体制“病变”的一个标本,它使教育之“橘”异化为行政之“枳”,学校中充斥“官本位”文化气息,但“去行政化”改革推进艰难,原因在于,行政化和官本位互为表里,行政化助推官本位,官本位维系行政化。这一改革涉及管理体制问题,岂是教育能改得动、改得了、改得好的?如果真想改、想真改,就必须实施综合改革才能奏效。还有上文提及的“企冷”问题的改革,也是一项系统配套改革工程,它涉及政府言热行冷、学校虚热实冷、社会内热外冷的问题,需要实施综合改革,即只有当政府、学校、社会中造成“企冷”的障碍都得到矫治和克服,校才能真热,企才能不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开创出崭新的局面。否则当这么多的“冷”对着企业,你要求它一家独热,怎么可能呢?
参考文献
[1]要“问题意识”不要“意识上的问题”(EB/OL).(2014-03-04)[2020-01-15].
[2]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EB/OL).(2014-06-23)[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