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现行的小学科学教学较为适用。以《轮子》教学为例,其流程可以分为项目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四个环节。在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环节的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八个要素,即学习目标性、现实挑战性、研究持续性、操作真实性、自主选择性、反思针对性、项目改进性和公开展示性,体现科学教学的学科属性。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项目式学习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四个环节;八大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2-0055-03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1]。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可以选择、计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并经过自主探究及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掌握现实的、生成的知识并实现能力提升。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对现行的小学科学教学较为适用,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项目式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学习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以挑战性的问题开始;注重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及时评价,致力于提高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能力等。但同时,项目式学习在教学设计与操作上也存在一定难度,并不适用于所有年级的科学学习内容的教学,如项目的设计、评价与管理等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更大的挑战,小组合作难以支撑复杂的学习进程等。为更好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笔者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本文结合“轮子”教学,从四个关键环节、八大基本要素分享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与同仁共鉴。
一、关注四个关键环节,优化项目实施过程 《风靡全球的项目式学习到底是什么?》一文指出,项目式学习有四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和反思。[2]笔者根据科学学习的特点及教学实际,将其总结为项目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并根据项目主题、学生表现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优化项目实施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更多地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角色,为学生提供大方向的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
以展示课“轮子”为例,笔者建议教师从以上四个关键环节设计教学。
1.项目确定。在“轮子”一课中,教师应首先用“认识不同的轮子”导入教学,随后聚焦“如何做一个滚得更远的轮子”这一研究项目,紧接着出示材料,在渗透“设计先行”和“成本”意识后,让学生根据材料自主设计、制作一个轮子。项目名称中的“更”字其实隐含着重要的教育理念:一个项目要做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反复改进,在“好”之上还可以“更”好,追求无止境。而用“认识不同的轮子”导入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现实中的轮子设计形状;而且也可以自然地引入一些数学概念,如辅条的长度、角度,轮轴的长度等。为了让学生主动思考辅条的长度,学会跨学科应用知识,教师可采用如下方式深化认知,即从估测舞台的周长引入“测距轮”,让学生初步感知“轮子”与“数学”的关系。这就会为之后的设计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设计时便会有意识地考虑外圈周长与辅条的关系,应用“c=2πr”的数学公式。虽然学生最终呈现的设计可能还未达到教师的预期,但学生的科学设计思维发展无疑比教师上来就直接画图、然后操作要快得多。
2.项目规划。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对顺利完成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知识、能力结构不同,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规划不合理而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对项目小组的方案进行有效指导。首先,教师应该规定项目的完成时间,反映到科学课堂中就是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的学时数。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分解,将内容划分到相应的时间段内,制作明晰的项目进度表,让项目成员做好心理准备。最后,教师应与学生就项目合理性及小组的分工进行充分的商讨与交流,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进而影响项目进度。如本课中教师在指导小组实验时,可以直接坐在小组中间和他们一起进行研讨,不摆架子,及时奖励第一个向同学提问的学生。另外,教师设计的记录单要包括“分工安排”栏目,这样就能起到提醒学生要主动探究,学会分工合作,不能做“旁观者”的作用。这些举措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促进学生大胆探究、发现和创造。
3.项目实施。在具体执行环节中,教师要指导项目成员根据分工,运用调查、实验等多元化手段对项目进行原始数据收集,并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结论或建议,最后制作出成品或PPT进行宣講,展示成果。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经过分工合作、主动学习、实践探究等过程,不仅能解决项目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合作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4.项目验收。项目验收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项目展示、评价完善、项目上交等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评价要从单纯的总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如“轮子”一课中,学生完成了项目任务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并请其他组或组内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小队自评:请该项目的负责小组来进行作品介绍和自我评价。(2)同伴评价:你对项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对该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什么好的建议?(3)教师点评:教师进行有效点评,布置继续做轮子的任务,推动项目的完成。教师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研究的项目有更全面的认识。评价结束后,教师应给出时间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与完善,使作品更加符合教学要求,最后引导学生在班级举办成果展,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以申请在校园展出,以增强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二、考虑八大基本要素,体现学科学习特点 在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环节的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以下八个要素,体现科学教学的学科属 性。学习目标性:项目式学习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充分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现实挑战性:教师在立项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有意义、有挑战性、有应用意义的项目。
研究持续性:教师在组织项目学习时,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提问、寻找资源、进一步研究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持续跟进项目。
操作真实性:教师对学习项目的设计应该从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思考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身边环境相结合,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
自主选择性:教师应充分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贯穿于项目确定、项目规划、修改计划、分工实施、项目交流等各个环节。
反思针对性: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对已学知识、技能和项目完成度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找到可改进之处。
项目改进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评价交流,在反思中得到反馈,不断修正项目计划,完善项目设计,促进项目成果的改進升级。
公开展示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向小组、班级甚至全校展示项目成果,参加项目交流或评比。
三、渗透知识,把控过程,科学评价,提升项目成效 一般而言,经历了项目式学习之后,学生的课堂表现往往会更加活跃,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专注度反而会更加的高了。同时,每个小组都能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品,提交的作品也不再千篇一律。如,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一课,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造桥”和“搭建高塔”的项目式学习,六年级四个班级每个项目小组基本上确定了各自不同的项目,而且主题重复的很少。就算是主题重复的项目,学生在展示、呈现结果时也都展出了各异的风采。不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如何做好学习内容的渗透。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然后寻找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尽可能地包含教材所涉及的科学教学知识、技能。同时,教师对子项目或项目进程表的拆分应尽可能地对应教材知识点,否则项目会脱离学科而变味,成为体现不出科学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学习内容。(2)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把控。项目式学习依靠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有时学生会因为追求项目进度而忽视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而某种程度上,项目式学习增加了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导致教师难以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充分交流,及时完善项目的进程。(3)如何促进学习项目的实施及进行科学的评价。项目式学习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规范、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然而,项目式学习有时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可能是几周甚至是一个学期,学习成果无法立即呈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注重结果评价时,也要看重过程评价,学会运用多样的评价工具和量表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测评,并能根据测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潘伟锋,余姚市梨洲小学,浙江 宁波 315400)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2] 作者不详.风靡全球的项目式学习到底是什么?[EB/OL].http://www.sohu.com/a/122376938_473695,2016-12-23.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