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莉
摘 要:农村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展。但农村的孩子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加以合理的应用,有助于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究的能力。当然,教师也要尽可能地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比如较普及的多媒体,让学生接触日常见不到的知识。本案例尝试将生活经验糅在教学中,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经验;多媒体;农村生物教学
一、课前准备:“真情景”与“真问题”引导学生走出书斋[1]
酸菜和腌菜作为本地最常见的腌制食品,几乎每家都会制作。将学生分2组,分别收集整理酸菜、腌菜的制作方法,同时思考:酸菜的坛子没有密封好或者放的时间太久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此,使他们感受到所学、所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他们对本课题的探究欲望。
二、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基础知识的学习
让小组长陈述小组整理的酸菜、腌菜的制作方法。
教师板书两者的制作方法并提出问题:酸菜酸爽味美,它里面的酸味物质是不是前面学过的醋酸菌产生的醋酸?
学生回答:不是,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
教师多媒体展示乳酸菌图片,紧扣乳酸菌和乳酸,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泡菜制作原理:①乳酸菌属于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常见类型有哪些?②乳酸菌的代谢类型是什么?③它是如何产生乳酸的,场所是哪里?
教师介绍平日里喝的酸奶也是利用乳酸菌制作而成的。一些养牛户为降低奶牛患病的风险,会给奶牛饲喂抗生素,但这样的奶牛所产奶不能发酵成酸奶,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从抗生素的作用解答该问题)
教师:酸菜和腌菜味美,但老师建议大家少吃,特别是腌制时间短的。(转折式阐述,引起学生好奇,进而引出亚硝酸盐)
教师通过文字和图片资料,结合教材介绍亚硝酸盐的存在及其危害。
学生思考: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宜多吃腌制蔬菜?
教学环节二:引导学生分析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并学以致用
此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习一种和酸菜制作有所不同的泡菜制作过程,分析一些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的不当操作。然后让学生分析小组搜集到的酸菜和腌菜制作中易导致亚硝酸盐产生的操作,提出改进措施。此举可使学生带着课本知识走向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针对操作要点提出问题:①泡菜盐水如何制作?②腌制過程中泡菜坛边缘的水槽中为什么要注满水?
让学生回答课前准备的问题:酸菜的坛子没有密封好或者放的时间太久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长一层白色的花(膜)。
教师:这层白色的膜是怎么形成的呢?(结合长膜的条件以及乳酸菌的代谢特点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总结回答:白膜主要是酵母菌。酸菜(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表面氧气含量高,适合其繁殖。
教师设疑:泡菜腌制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亚硝酸盐,能否减少它的产生?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得出答案: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教师布置任务:对小组整理的酸菜和腌菜制作过程加以补充和改进,让其更美味,并降低亚硝酸盐的产生。
学生总结:本地酸菜制作中易引起亚硝酸盐产生的一些不当做法:(1)腌制时间过短,比如有的只腌一晚上就吃了。(2)腌制时,会把坛子放在炉火边烤,会造成局部温度过高。
教学环节三:利用演示实验视频,直观体验亚硝酸盐的测定
教材中对亚硝酸盐测定操作有几段文字描述,内容多,枯燥。虽然学校无法开展实验,但可以借助网上的演示实验给予学生直观体验。
教师: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了解测定的大体过程。播放演示实验。
视频播放过程中,在要点地方暂停,教师加以强调和解释。
①对氨基苯磺酸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都要避光保存;②制备样品处理液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的作用。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盐水的制作;会造成亚硝酸盐增加的不当操作;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三、教学效果调查
课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喜欢教师将生活经验用于教学中,也很乐意去关注、搜集与教材有关的生活经验。只是有部分学生不是那么肯定能将学到的知识用在今后的生活中。为提高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实践。
很多学生喜欢观看演示实验,但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观看视频好玩的状态,过后很快就忘记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在实验播放过程中强调要点,引起学生重视。
参考文献:
[1]赵婀娜,魏哲哲.读懂高考理科命题的人文内涵(深聚焦)[N].人民日报,2014-06-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