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旺
摘 要: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时,其也需要注重课前预习引导,这对于锻炼学生们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即是从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通过生活作業布置的方式启发预习以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预习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预习教学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而小学数学预习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预习教学,指的是数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课前预习是诸多小学数学老师教学的必备要求,但是这并不代表任课老师能够真正将预习教学的妙用发挥到极致。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预习教学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
小学数学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多数老师都是通过要求的方式进行引导。但是久而久之,这种“要求”预习所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小。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对这种要求预习的方式加以改进,比如通过提出具体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而且还能够提高预习对学生的约束力度,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开展预习。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之前,数学老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打交道,但是你们知道怎么样看时间吗?当然,老师在这里所说的看时间,指的是通过钟表上的时间,而不是电子表上的时间。”学生:“知道。” “不知道。”老师:“有的学生知道,有的学生不知道。明天我们就要学习‘时、分、秒一课,今天放学之后同学们可以提前进行预习,不仅要知道钟表上面的三个指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而且还要知道三个时间之间的作用转换关系。你们能够做到吗?”学生:“能。”老师:“很好。明天上课之后,老师就要对以上问题进行提问,我们看看究竟谁回答的最好,理解的最准确,好吗?”学生:“好。”
二、通过生活作业布置的方式启发预习
所谓生活作业布置,指的是数学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其并不直接从知识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是先从生活作业的角度出发。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预习知识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反向助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认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之前,数学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的教室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学生:“长方形。”老师:“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不知道。”老师:“你们课下可以对其进行测量,然后明天告诉老师最后的结果,好吗?”学生:“好。”此时,数学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进行测量。这种预习的方式虽然并不需要学生打开课本进行学习,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却更加能够发挥出其预习的效果和作用。其次,数学老师不仅要通过布置生活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还需要对学生们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够监督和保证学生们的预习效果。
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预习
所谓小组合作鼓励预习,指的是数学老师不再将预习工作布置给每一名学生的方式进行完成,而是将其分配到每一个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预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预习探讨与交流,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们的预习效果。但是,数学老师再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保证分组的科学性,而不能随意分组。具体而言,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其既要考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积极活跃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们的家宅住址距离因素。此处依旧以预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为例,数学老师首先在考虑学生家宅住址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具体的分组形式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所以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不必继续按照人数相等的原则进行分组。具体的预习任务可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既能够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与交流。最后,数学老师还要求各学生小组能够将预习的成果,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递交,这样数学老师便能够直接根据学生们的预习结果了解学生在知识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而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预习教学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其不仅需要小学数学老师能够转变自身以往的预习理念,重视预习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关系,而且还需要数学老师能够运用课堂提问预习、生活作业预习以及小组合作预习等方式加以引导,以此发挥出预习教学的有效作用,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质量。
参考文献:
[1]卓燕芳.优化小学生数学预习“三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14):72-73.
[2]庞雪梅.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兴趣三法[J].西藏教育,2016(06):28-29.